曾鳴
很多時候,我們注重的只是形式上的對稱,而缺少實質(zhì)的“和”。
汽車車門把手,工藝制作時兩邊把手的電鍍都是一樣的,但實際使用中總是司機那邊磨損快些,特別是私家車,但估摸沒有人為此去考慮將左邊的車把手做得更為耐磨,更為人性化些。
事物對稱與否,大都是由功能所決定的,有的東西不對稱并不一定就不好,在不同的場合不對稱依然有其存在的理由。
例如,公路的修建是必須對稱的,但實際的應用卻不一定完全與對稱相關。曾經(jīng)看到過極為慘烈的交通擁堵,車輛在數(shù)十公里的高速公路上一段一段地扎堆。沿途,一邊是像停車場般的擁擠,另一邊卻是車輛寥寥無幾。看到此景,我嚇得加快速度飛一般逃離,怕的是會在我這車輛稀少的一邊隔離出一兩條車道來用于臨時疏通擁堵??上?,是我多慮了,什么事都沒有發(fā)生。公路依然是對稱的,只不過一邊是水泄不通,一邊卻似行云流水……恰似兩重天。在突發(fā)事件中,囿于公路的對稱性,實在是件憾事。治理擁堵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但都以引用國外的經(jīng)驗為多,其實國內(nèi)也有很多好的案例。
記得以前205國道上有一個大坡,在此執(zhí)勤的交警每天都忙得不亦樂乎,因為總是不斷有小車違章。公路是兩車道,一上一下,中間是實線,坡比較陡,大型車像蝸牛般爬行,有的還往往爬不上去,于是很容易就形成了堵塞,后面的小車耐不住寂寞,實線超車,交警在坡頂,結果一超就逮個正著。以后車道改成了兩上一下,路還是原來的路,可交警幾乎不再去了。在此,三條車道,已經(jīng)沒有了對稱,卻相當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