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希本
人們常將“智慧”這個詞與孔子、耶穌、所羅門王等傳奇性歷史人物聯(lián)系在一起,或者用來評價一些成功人士。但智慧真的與普通人無緣嗎?
我認為并非如此。“成功”是評判智慧與否的一個參照標準,然而智慧卻包含了不同層次。一個人也許達不到現(xiàn)代社會普遍意義上的成功(獲得名和利),但也可以因為經驗的積累而在某些方面展現(xiàn)出智慧;有一些人具備智慧但并不在意個人的成功,他們?yōu)閯e人提供智慧的建議,幫助其在日常生活中做出明智的選擇。同時,我也不認同所有成功人士都擁有智慧,他們或許憑借聰明、機靈或努力而獲得成功,而并非因智慧。
那么對于普通人而言呢?任何人都可以擁有智慧。智慧并不是一件非全即無的事,我們不能將智慧簡單劃分為“智慧”和“不智慧”兩極,至少還有既不十分智慧也不十分愚蠢的中間地帶。每個人在某個時候都可能顯示出一點智慧,并且它是可以增長的,每個人的智慧都可以由少到多,智慧可以來源于生活中那些細小的生命體驗。因而,智慧不是超能力、神話或者少部分精英的專屬品,每個人不需任何特殊才能就可以增長智慧,變得更加睿智。
認識到這一點,我們才能進一步探討普通人如何增進智慧。
知識和技能本身不等同于智慧,但我們可以通過學習知識、培訓技能來增長智慧。一位名叫保羅·波茨的研究員認為,智慧可以被理解為一種知識,但不是像科學、醫(yī)學那樣的專業(yè)知識,而是關于人在社會中發(fā)揮作用方式與情感體驗方式的知識,可以從個人或集體的行為和提出的建議中得到體現(xiàn)。例如,一位擅長診斷病情的醫(yī)生,卻與病人相處得很糟糕,那我們不能說他是智慧的。智慧的醫(yī)療需要具備診斷的能力,同時也需要有認識病人病史和生活經歷的能力,有理解病人且和病人有效溝通的能力。從醫(yī)學與情感兩方面去治療病人,這是比了解醫(yī)學事實或讀懂X射線更重要的能力。再舉個例子,出庭律師都會接受口頭辯論、案例研究等專業(yè)技能的培養(yǎng),但卻往往是其他一些專業(yè)技能之外的東西將智慧的律師與一般的律師區(qū)別開來,如洞察難題的能力、察人之未察的能力、同理心、價值公差等。
還有許多類型的經驗都可以學習,如從他人的失敗中汲取教訓,或者從他人的成功中得到啟迪。我們應該多以這種方式來評估自己,引以為鑒,反省自己的弱點,控制沖動的情緒,對自身所長保持謙遜,對差異性保持寬容。這些都可以矯正自己過往的缺失而形成新的經驗。這些經驗表明,練習冥想、自我控制、每日反思都可能是一些有用的做法。另外,在與他人的相處中心存感恩、慷慨友善等都將對增進智慧有益。
亞里士多德曾說過,智慧對人類的繁榮十分重要。智慧對普通人的生活、對整個社會發(fā)展產生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在決定、選擇、判斷、行動等多方面給人帶來更大的滿意度。并非每個人都需要依靠法官、政府官員等所做的重大決定來證明智慧,選擇買哪塊肥皂或者去哪家餐廳吃飯同樣可以體現(xiàn)出一種不顯著但實實在在的智慧。買一塊價格便宜的肥皂或者去一家外表光鮮的餐廳看似是聰明的,但如果廠家生產這塊廉價肥皂是以污染環(huán)境為代價的,這家餐廳的外表是以犧牲食物品質為代價的,那這并不是一個智慧的選擇。智慧的選擇必須平衡長期和短期的利益,必要時需要犧牲一些眼前利益。隨著社會群體內越來越多個體努力做出智慧的選擇,群體和群體內每個人都將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