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深夜,一則“城管毆打盲人并推入水渠”的新聞,被APP軟件推送到用戶手機上,不到一分鐘就收獲2600條評論。本周,城管與小販的“貓鼠游戲”,就這么在人們的口水中翻騰,令人唏噓的是,受害者和施暴者不斷轉換。
3月17日,一占道經(jīng)營的菠蘿小販突然揮刀, 27歲的廣州天河區(qū)城管蘇家權血流滿面,7刀中的5刀或致其毀容。3月20日,湖北城管段金寅搶救無效身亡。4天前,他在帶領隊員制止違章建筑施工時,被人用鋤頭擊中頭部當即倒地。
“最痛的不是挨刀,而是社會不理解”, 城管鐘泳德目擊了蘇家權受傷的全過程?!爸車娜罕姾芾淠耶敃r覺得很難過。”鐘泳德說自己也想不到,在如此繁華的地方,沒有一個路人向他們伸出援手。
如果城管們看到了新聞后的跟帖,一定會更加心寒。被新浪微博推薦為熱門話題榜首后,涌來的評論大多數(shù)是“咎由自取”,甚至是幸災樂禍的“活該”。 一份網(wǎng)絡調查顯示,有超過八成的網(wǎng)友認為菠蘿小販的舉動是被城管逼的。即使付出血的代價,城管也是“網(wǎng)絡上的弱勢群體”。
柴靜在博客中回顧了去年的哈爾濱殺醫(yī)案,她寫道:“每發(fā)生了一件事——城管和小販沖突了,醫(yī)生和患者沖突了,教師與學生沖突了,都容易有一個判斷的模式,誰強誰弱,誰錯誰對,有一個治百病的原因和藥方。但每一個真相都與另一個不同,不能斷言,也不能以簡陋的模式套用,每一件具體的事都需要細究它獨有的事實和因果,解決之道只能蘊涵其中?!本唧w到蘇家權、段金寅身上,如果沒有完整公布真相,公眾僅憑“城管恃強凌弱”這一邏輯,就會是非不分。
回想兩周前廣州城管“掐脖抓女小販嚇哭小孩”的事,在沒有監(jiān)控錄像公布之時,想說理解實在是不容易。城管近年來頻頻成為社會熱點,這一制度設計顯然有兩大問題沒解決好:一是城管執(zhí)法“姓甚名誰”,即自身的法律地位問題;二是城管執(zhí)法怎么管的問題,包括管什么和管的方法手段等。
城管不是一個好制度,但因制度之劣而放低康德所說的“內心準則”,顯然不符合雨果在《悲慘世界》里宣揚的人性救贖。當一干網(wǎng)眾用“激情砍人”“被逼無奈”來為小販、拆遷戶做辯解時,可曾想過蘇家權、段金寅同樣生命無價;當有公權力撐腰的城管對盲人和孩子媽施暴時,可曾想過權力邊界與人的尊嚴。許多制度本不完善,人心若比制度還冷,就會有殘忍的媽媽把裸體的孩子遺棄在三輪車上,就會有人在暴雨之夜偷走井蓋賣錢。問題是,人心為何比制度還要冷?恐怕不只是“人性本惡”那么簡單。
3月20日,伊戰(zhàn)十年,對于這場戰(zhàn)爭,各有各的看法。有否誤讀,更待歷史評判。
1.反思伊戰(zhàn),這是一場正義戰(zhàn)爭嗎?
2.哪國在伊戰(zhàn)中受益最多?
3.美國發(fā)動這場戰(zhàn)爭明智嗎?
尷尬的“死豬投江”事件,至今仍不明朗,可能會影響到人們吃豬肉的心情。
1.你是否為此而減少吃豬肉?
2.到了上海,你怎么用自來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