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聃
當媒體開始定義此前鬧市中的摔童舉動為“隨機的暴怒”時,我不知道,接踵發(fā)生的河南林州民警摔嬰案又將領(lǐng)受怎樣的譴責。8月17日晚,記者從林州市委宣傳部獲悉,近日媒體報道的林州市摔嬰民警郭增喜,已于當晚十時許被林州警方以涉嫌故意傷害罪依法刑拘。今年7月,這位從警近三十年的民警,酗酒后突然搶走街上一男子懷里七個月大的女嬰,舉過頭頂后猛摔在地,釀成重傷。事件發(fā)生后,涉事民警只遭到禁閉十五天的警務(wù)紀律處罰。
一位從警近三十年的民警竟然在酒后暴摔女嬰,此刻顛覆了所有人的認知與信任。一個殘暴的警察,只會讓圍觀者產(chǎn)生一系列“壞的聯(lián)想”。緣于日常的冷血,人們會反問,他辦案能文明執(zhí)法不刑訊逼供嗎?明顯的故意傷害,懲處卻是輕飄飄的禁閉,人們會反問,這是否涉嫌部門包庇?
盡管當事警察現(xiàn)在已被依法刑拘,被摔傷女童也已出院赴京檢查,但這依舊是一起遠未結(jié)束的公共事件。對于該起被當?shù)亍半[瞞”長達一個月,最終因為當?shù)厝舜蟮闹匾I(lǐng)導給媒體爆料而大白于天下的新聞,正如《人民日報》所質(zhì)問的——1、當事人為何只被禁閉十五天?2、案件發(fā)生在7月18日,距事發(fā)已過三十一天,為何當?shù)亟袢詹拧把杆佟背闪⒄{(diào)查組?3、本報多次致電林州宣傳部,為何始終既說不清楚事發(fā)原因,也不能提供孩子的具體傷情?4、調(diào)查組成立是為追蹤事實、承擔責任,還是只是輿論應(yīng)對?和警察的摔孩子舉動比起來,林州當?shù)貜木降缴蠈硬患s而同的沉默,一樣催人憤怒。
是怎樣的黑手試圖淡化林州摔嬰案的社會影響?是誰在將故意傷害事件“簡化”為紀律處分?“當事民警郭增喜稱當時只是摸了摸嬰兒的臉和手,確定是布娃娃后才舉起摔了”,如此怪異的話語又是被何種心態(tài)驅(qū)使而出?林州方面的表現(xiàn),更像是在進行一種消除負面影響的危機公關(guān),不僅要求群眾在公共場所禁談此事,記者采訪時,當?shù)毓賳T甚至都諱莫如深地躲開。一切并不是為了讓真相最終水落石出,只是為了讓其負面影響最小化,這恐怕只能是過度維護地方形象的官方行為。
自媒體時代,公眾擁有了更多的消息源與表達渠道,社會正義在法定的處理程序中,更在所有人的心里。因為對于社會倫理的強烈破壞,指向女嬰的重摔事件,往往最容易激發(fā)公眾的憤懣感,它格外需要及時、公開與透明的調(diào)查過程,需要及時回應(yīng)公眾對此的種種疑問。否則,就只能衍生出公眾對此的不信任情緒,以及由此附生的大事化小、地方形象比真相更重要乃至權(quán)錢交易的認定。顯然,這是林州方面所試圖去做卻遠未思量清楚的。
尊重自媒體時代的常識,才能挽回地方形象。如果說林州官方此前因為過度想挽回地方形象,而忽略了案件中一些最基本的事實與真相,那么接下去是它迅速“補課”的時間了?!把a課”是為了還原警察摔嬰事件的真相,也是要去證明,在眾聲喧嘩中,這依舊是一個能夠提供真相的年代。
【原載2013年8月19日《燕趙都市報·燕趙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