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
12月14日,河南光山縣文殊鄉(xiāng)陳棚村完全小學發(fā)生二十三名小學生及一名老人被砍傷的惡性事件。17日,光山縣委對已查清責任的首批責任人做出處理:對主持完全小學工作的副校長張宗柱、文殊中心學校校長王生應、文殊派出所所長裴廣斌給予撤職處分;對分管教育的文殊鄉(xiāng)黨委委員、武裝部長徐明等人予以免職。
近期有多個引發(fā)輿論風暴的個案,都發(fā)生了“火速處理”的情節(jié)。表面看,“火速處理”好像是“輿論勝利”的結果,似乎標志著“民眾訴求得償”,其實,這里問題很多。
迅速且嚴肅處理責任人,在應對公眾輿論方面,有消氣、滅火之效,算是一種很扎實的忽悠方式。這容易讓外人產(chǎn)生一個錯覺,即地方領導真的下了硬手,對公眾有了交代。
殊不知,突發(fā)惡性事件后,查證、處理事件本身就足以讓地方權力機構忙個焦頭爛額,幾乎沒可能在幾天內(nèi)對“相關責任人”進行嚴謹?shù)恼{查取證。誰的分工和事件沾邊,是一個遴選頂缸者的標準;舍得推出誰頂缸而其還沒有還手之力,是另一個標準。
“火速處理”的最大功效,是為縣一級領導爭得主動權。此舉意味著追責權就在縣班子這一級。上級對查處結果如果默認,也就意味著縣級班子中沒有責任人,“追責級別”到此為止。責任結論,也就是“底層小官吏無德無能”,礙不著上級領導什么事。并且,領導快速果斷地嚴懲了責任人,無錯有功。
然而,面對一樁全國罕見的大案,要說追責,首要問題是誰來追責,地方某一級官員是否應回避,他們自身是否天然沒有半點責任。任由地方官員全權對當?shù)貝菏鲁舐勛坟煟扔趯ⅰ柏熑吻懈顧唷惫笆纸唤o地方官員,形成事實上“追責不上大點的官”的更惡劣世相。
中國古代,即便縣官因被騙而導致上報材料失實,也是要治罪的。清末的“楊乃武小白菜案”,一起冤案就查處了從縣官到朝官的百多名臣子。當今某級官員可以輕易“丟卒保車”或“棄車保帥”,畢竟不成體統(tǒng)。
公眾期盼與訴求的重點,并不是嚴懲某些官吏。通過深入研究而推出舉措,改變不安全的現(xiàn)狀,才是最終目的。尋找不安全因素,尤以深究政策、行政、人事等方面的因素為重,而火速處理幾個小人物,幾乎起不到真切的作用。
被火速處理的小官吏,真的比其他人缺德少才、失職瀆職嗎?恐怕連處分他們的官員也覺得未必。如地方教育支出比例偏低,學校想加強保安等設施但久拖不能,這究竟是哪一級的責任呢?在現(xiàn)有條件的制約下,誰在那個分管的位置,都無能為力,遇到惡性事件,只能認倒霉,要自認個人責任,恐怕誰內(nèi)心都不服氣。
難找、難認某個人的責任,這說明問題更加嚴重,且多為上面的責任和大環(huán)境所致。大眾和媒體,應認真傾聽那些“相關責任人”的心聲。
【原載2012年12月20日《東方早報·觀察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