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懸
走上音樂這條路,沒有大家想的那么可愛。當年對我來說,這是非常絕望的事情,因為我只能把這條路走好,只能用這條路照顧自己。如果我當柜臺小姐,一定當天就被辭退。我不懂得待人接物,我什么都不會,只會無中生有、去創(chuàng)作音樂。這不是什么光彩的夢想,只是求生的本能而已。
我們家的小孩退路很少,不只是外在條件退路少,精神條件退路更少。你要自己承擔在青春期就做的決定,你必須一路扛著它。這種危機意識,造就了年輕時迫切地想知道自己究竟有多少能耐,有沒有可能借助練習、經(jīng)驗累積,讓自己更熟練;這種危機感,現(xiàn)在反而變成我的安全感,我用年輕歲月把唯一的專長,磨出成績來。
年輕人不要聽旁邊的人說,現(xiàn)在這個年代哪個行業(yè)熱門、哪個行業(yè)最能溫飽,就一窩蜂地去做。要去想想,你做什么事情最有創(chuàng)意?你最能為哪件事情投入熱情?
最怕的是,你沒有花心力去打磨想做的事情,它永遠只是半成品。一直困在別人口中的“你好像不錯”、“你好像有潛力”,但始終沒看到這份潛力變成真實。
初中、高中接觸到音樂之前,我一直覺得自己是沒有能力的人。但喜歡音樂后,我發(fā)現(xiàn)自己很擅長創(chuàng)作音樂,卻依然無法獲得贊賞。親友、老師還是希望我循規(guī)蹈矩,希望我有儀態(tài)風度。
這反而加速了我叛逆期的來臨,但累積到某一程度,我發(fā)現(xiàn)這世界上沒有乖或不乖、對或不對,只有愿不愿意坦承接受“我就是這樣的人”。
我學習坦然接受自己——永遠看起來沒有擔當,不懂得一板一眼做事。然后,接受困擾我許久的跳躍式思考,把這個特質(zhì)變成觀察生活的資本。然后,花時間和心力打磨它,變成在社會中求生的工具。
人生很多事情如人飲水,我只能鼓勵年輕人試著喝水,嘗試自己去喝各樣的水,而不是只會彷徨問人:“你如何喝下這一口水的?”“你當初怎么會開始咬冰塊?”
我怎么喝水、為什么咬冰塊,對你一點幫助都沒有。我只是一個你覺得“好勇敢,敢咬冰塊的人”。與其問我,不如你自己咬咬看。人生的很多經(jīng)驗,是只有你自己可以體驗、別人奪不走的資產(chǎn)。
所以年輕人不需要典范,要典范做什么?年輕時,我受黃春明的影響很大,但是我沒有要過他一個簽名,或去聽一場座談會。他對我的意義是,透過知道他如何思考,我在想是不是也可以活得跟他一樣自在。
當不再羨慕別人的時候,就是有自己想做的事情,不然永遠無法脫離羨慕別人。很多年輕人花太多的時間卻仍覺失落,失落感會成為認識這個世界的阻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