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邦祥,劉日林,陳祖海,周林明,王宗琪,徐小平
(1. 浙江省景寧縣林業(yè)局,浙江 景寧 323500;2. 浙江省景寧縣望東垟管理局,浙江 景寧 323500)
不同立地條件對油茶生長量的影響
嚴邦祥1,劉日林2*,陳祖海1,周林明1,王宗琪1,徐小平1
(1. 浙江省景寧縣林業(yè)局,浙江 景寧 323500;2. 浙江省景寧縣望東垟管理局,浙江 景寧 323500)
2009年引進長林系列8個優(yōu)良油茶品種,栽植后連續(xù)2 a對其在不同立地條件下的生長量進行對比試驗。結(jié)果表明:不同海拔高度,油茶當年生長無明顯差異,第二年苗木生長的地徑、樹高與海拔高度的關系均達到差異極顯著水平,中、低海拔生長的油茶在樹高、地徑生長量之間無明顯差異,而中、低海拔與高海拔生長的油茶在樹高、地徑生長量之間有明顯差異;不同坡向?qū)τ筒韪呱L有顯著影響,南坡的生長最好,東坡生長次之,北坡生長最差;不同坡位對油茶高生長有顯著影響,對地徑生長則無明顯差異,中、下坡的生長較好,上坡的生長較差。油茶造林應選擇海拔在600 m以下,坡向為東、南坡,坡位為中、下坡的地段造林為好。
立地條件;油茶;生長量;試驗;分析
油茶(Camellia oleifera)為我國南方重要的木本油料樹種。茶油營養(yǎng)成分豐富,脂肪酸結(jié)構合理,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達90%以上,是一種健康型高級食用油。油茶一般都種植在丘陵山地,不同立地條件的小氣候是影響油茶生產(chǎn)的主要因素之一,為了探討其對油茶生長的影響,我們于2009年開始在景寧縣連續(xù)2 a進行定點試驗觀測,分析油茶優(yōu)良品種在景寧縣的生長適生條件,以期為浙南山區(qū)的油茶優(yōu)良品種引種和推廣提供一定的參考。
1.1 試驗地點
試驗地位于浙江省景寧縣九龍鄉(xiāng)金山、順利村;沙灣鎮(zhèn)張莊、仙菇村,119o 11′ ~ 119o 58′ E、27o 39′ ~ 28o 11′ N,為典型的浙南山區(qū)地貌。海拔200 ~ 800 m,坡度15 ~ 25o。成土母巖為碳酸巖,土壤為黃紅壤、微酸性。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溫暖濕潤,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冬夏長,春秋短,熱量資源豐富,夏季多雨,立秋前后常出現(xiàn)干旱。年平均氣溫17.5℃,1月為全年最冷月,7月為全年最熱月,極端低氣溫-8.3℃,極端高氣溫40.5℃。年平均無霜期為241 d,年平均降水量為1 542.7 mm,年日照時數(shù)1 774.4 h。
1.2 試驗材料
試驗材料為中國林業(yè)科學研究院亞熱帶林業(yè)研究所選育出的長林3號、長林4號、長林18號、長林23號、長林27號、長林40號、長林53號、長林166號8個優(yōu)良無性系2年生苗,苗高35 cm左右。
1.3 研究方法
1.3.1 試驗點設計
1.3.1.1 不同海拔試驗點 選擇品種一致,土壤、坡向、坡度大致相同的九龍鄉(xiāng)順利村(280 m),為低海拔;沙灣鎮(zhèn)仙菇村(500 m),為中海拔;沙灣鎮(zhèn)張莊村(750 m),為高海拔;造林時在各海拔段隨機設置1個400 m2樣地。
1.3.1.2 不同坡向試驗點 試驗點設在九龍鄉(xiāng)金山村,海拔550 m,相對高度200 m。屬在該基地上分別選擇品種一致的東、南、西、北坡,造林時在各坡向隨機設置1個400 m2樣地。
1.3.1.3 不同坡位試驗點 選擇品種一致,土壤、坡向、坡度大致相同的九龍鄉(xiāng)順利村,造林時在各坡位隨機設置1個400 m2樣地。
1.3.2 試驗方法 于2009年1-3月造林,在2011年、2012年11-12月對每株的樹高、冠幅、地徑逐株測量、記錄。
2.1 不同海拔對油茶初生長的影響
本次調(diào)查的油茶海拔在170 ~ 800 m。試驗將海拔高度劃分為3個等級(表1),按此等級將油茶生長指標分成3組進行方差分析(表2、表3),結(jié)果表明,造林當年各品種苗木生長無明顯差異,第二年苗木生長的地徑、樹高與海拔高度的關系均達到差異極顯著水平。
表1 油茶生產(chǎn)區(qū)海拔高度的等級劃分Table 1 Altitude division of tested plots m
表2 生長量指標方差分析(當年)Table 2 ANOVA on increment indices of the current year
表3 生長量指標方差分析(第二年)Table 3 ANOVA on increment indices of the second year
為進一步探究不同海拔對油茶生長量指標的影響程度,對不同海拔油茶的樹高、地徑生長量進行多重比較,結(jié)果見表4。
由表4可知,中、低海拔生長的油茶在樹高、地徑生長量之間無明顯差異,而中、低海拔與高海拔生長的油茶在樹高、地徑生長量之間有明顯差異,高海拔地區(qū)生長的油茶的平均樹高為73.4 cm,平均地徑為1.0 cm,其樹高和地徑的生長量都明顯小于低、中海拔地區(qū)。
2.2 不同坡向?qū)τ筒璩跎L的影響
表4 樹高、地徑生長量多重比較Table 4 Multiple comparison on height and ground diameter grwoth
油茶一般都種植在丘陵山地,不同坡向的小氣候條件是影響油茶生產(chǎn)的主要因素之一,不同坡向生長指標分析見表5。
由表5可以看出,不同坡向?qū)τ筒韪呱L有較大的影響,不同坡向的油茶幼苗各生長指標均達到顯著差異,表明不同坡向?qū)τ筒韪呱L有顯著影響。不同坡向中,南坡的油茶生長最好,東坡的油茶生長次之,北坡的油茶生長最差。
為進一步探究不同坡向?qū)τ筒枭L量指標的影響程度,對不同坡向油茶的樹高、地徑生長量進行多重比較,結(jié)果見表6。
從表6可知:生長于南坡的油茶樹高和生長在東、西、北坡向的油茶樹高間都有差異,與西、北兩坡的差異顯著,東坡和北坡間差異顯著。地徑和冠幅方面,生長在南坡和東坡的油茶間無明顯差異,西坡和北坡的油茶間無明顯差異,但南坡、東坡與西坡、北坡之間差異顯著,相對與西坡和北坡,生長于東坡和南坡的油茶地徑更粗,冠幅更大??傮w來講,生長在南坡的油茶長勢最好,造林第二年平均樹高最高,達139.0 cm,地徑和冠幅最大,分別為3.1 cm、0.6 m2;生長在東坡的油茶長勢較好,平均樹高、地徑和冠幅分別為136.2 cm、3.0 cm和0.5 m2;生長在北坡的油茶長勢最差,平均樹高最矮,為126.9 cm,地徑和冠幅最小,分別為2.7 cm、0.4 m2。
因此,從種植坡向考慮,油茶最適宜在南坡種植,東坡也適宜種植,但不適宜在西坡和北坡種植。
表5 生長量指標方差分析Table 5 ANOVA on increment indices
表6 樹高、地徑、冠幅生長量多重比較Table 6 Multiple comparisons on growth of height, ground diameter and crown
2.3 不同坡位對油茶初生長的影響
景寧是山區(qū)縣,地形復雜,不同坡位是影響油茶生產(chǎn)的主要因素之一,從中也可以看出油茶垂直分布生長的一些規(guī)律,不同坡位生長指標分析結(jié)果見表7。
由表7可以看出,不同坡位對油茶高生長有較大的影響,不同坡位的油茶幼苗高生長指標均達到顯著差異,表明不同坡位對油茶幼林的高生長有顯著影響,地徑則無明顯差異。不同坡位中,中、下坡的油茶林生長較好,上坡的油茶林生長較差。
表7 生長量指標方差分析Table 7 ANOVA on increment indices
為進一步探究不同坡位對油茶生長量指標的影響程度,對不同坡位油茶的樹高生長量進行多重比較,結(jié)果見表8。
從表8可知,下坡和中坡位生長的油茶樹高之間無明顯差異,但這兩個坡位與上坡位的油茶樹高差異極其顯著,下坡位的油茶平均樹高最高,為89.7 cm,中坡位次之,平均樹高為87.5 cm,上坡位的油茶平均樹高最矮,為78.4 cm。因此,從坡位上講,油茶應種植在下、中兩個坡位。
表8 樹高生長量多重比較Table 8 Multiple comparisons on height growth
(1)研究結(jié)果表明,油茶最適宜在低海拔地區(qū)種植,中海拔地區(qū)次之,相對而言,高海拔地區(qū)不宜種植
(2)油茶林最適宜在南坡種植,東坡次之,北坡不宜種植。
(3)中坡、下坡位適宜種植油茶,相對而言,上坡位不適宜種植。
因此,油茶造林應選擇海拔在600 m以下,坡向為東、南坡,坡位為中、下坡的地段造林為好。
[1] 游美紅. 我國油茶產(chǎn)業(yè)化現(xiàn)狀與發(fā)展前景分析[J]. 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08,36(14):6 119-6 121.
[2] 楊曾輝,楊文英. 我國油茶產(chǎn)業(yè)發(fā)展面臨的問題及對策[J]. 作物研究,2011,25(2):103-104.
[3] 姚小華,王開良,羅細芳,等. 我國油茶產(chǎn)業(yè)化現(xiàn)狀及發(fā)展思路[J]. 林業(yè)科技開發(fā),2005,19(1):3-6.
[4] 韋祖明,曾俊儀,黃小枝. 不同坡向小氣候條件及其對油茶生產(chǎn)的影響[J]. 廣西氣象,1985(4):32-38
[5] 唐光旭,林小凡. 油茶的生長、產(chǎn)量和生物量與海拔高相關關系的研究[J]. 經(jīng)濟林研究,1989,7(1):97-101.
[6] 戴玉斌. 不同坡位對油茶生產(chǎn)力的影響[J]. 華東森林經(jīng)理,2006,20(2):55-57.
[7] 姚克平. 油茶優(yōu)良品系引種栽培試驗研究[J]. 山東林業(yè)科技,2005(6):8-10.
[8] 李建榮,范振富,姚克平,等. 油茶優(yōu)良品系引種栽培試驗[J]. 林業(yè)科技開發(fā),2004,18(3):20-22.
Effect of Site Conditions on Increment of Camellia oleifera
YAN Bang-xiang1,LIU Ri-lin2,CHEN Zu-hai1,ZHOU Lin-ming1,WANG Zong-qi1,XU Xiao-ping1
(1. Jingning Forestry Bureau of Zhejiang, Jingning 323500, China; 2. Jingning Wangdongyang Office of Zhejiang, Jingning 323500, China)
Introduction of 8 improved cultivars of 2-year Camellia oleifera seedling in 2009 in Jingning, Zhejiang province. Comparisons were conducted on increment of seedlings during 2 years under different site conditions. The result demonstrated that growth of the current year of seedling at different altitude had no evident difference, but that of the second year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ground diameter and height. There were no evident differences of height and ground diameter growth of seedling between at medium and low altitude, but evident with that at high altitude. Aspect had great effect on growth of seedlings. The growth of seedlings on south slope was better than that on east and north one. Slope site had evident effect on seedling height growth. The experiment resulted that plantation of C. oleifera was recommended on east or south medium or low slope below altitude of 600m.
site condition; Camellia oleifera; increment
S794.4
B
1001-3776(2013)05-0040-04
2013-04-29;
2013-07-21
嚴邦祥(1965-),男,浙江景寧人,工程師,從事林業(yè)技術推廣工作;*通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