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生
魚雷是一種雪茄形的、可在水中自航、自控和自導并能在水中自動爆炸而擊毀目標的武器,現(xiàn)代魚雷具有速度快、航程遠、隱蔽性好、命中率高和破壞威力大等特點,因此,它被人們稱之為“水中導彈”.
魚雷的前身是一種誕生于19世紀初的“撐竿雷”.撐竿雷用一根長桿固定在小艇前部,海戰(zhàn)時小艇沖向艦艇,用撐竿雷撞擊爆炸敵艦.1864年,奧匈帝國海軍盧庇爾斯艦長把發(fā)動機裝在撐竿雷上,利用高壓容器中的壓縮空氣推動發(fā)動機活塞,帶動螺旋槳使雷體在水中前行攻擊對方艦船.
1868年,英國工程師羅伯特·懷特海德,把用小船裝著炸藥、用電線導航的“撐竿雷”發(fā)展成了一種能在水中自行推進的炸彈.由于它的外形像魚,又可像魚一樣在水中前進,人們就稱其為“魚雷”.
1899年,奧匈帝國海軍制圖員路德格·奧布里將陀螺儀安裝在魚雷上控制魚雷定向指航,造出了世界上第一枚可控制方向的魚雷,大大提高了魚雷的命中精度.1904年,美國人E·W·布里斯發(fā)明了燃燒寶,以熱力發(fā)動機代替壓縮空氣發(fā)動機制造了第一個熱動力魚雷(亦稱蒸汽瓦斯魚雷),至此,魚雷被公認為一種現(xiàn)代化兵器.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魚雷有了很大的發(fā)展.由德國人制造的蒸汽瓦斯魚雷1分鐘可行進900多米,航程遠達8000米,載炸藥超過100千克,如果準確命中的話,一下子就可以擊沉一艘大軍艦.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被魚雷擊沉的運輸船總噸位達1366萬噸,魚雷的威力在這個時候也讓世人大開眼界.
在魚雷發(fā)展史上,一個重要的標志就是航空魚雷的問世.1914年的圣誕節(jié),在英國的軍艦“方舟”號上搭載的水上飛機,襲擊了停泊在庫克斯港內(nèi)的德國艦艇.這是海戰(zhàn)史上第一次由艦載航空兵從海上發(fā)起的進攻,雖然未能取得顯著的戰(zhàn)果,卻顯示了飛機對海戰(zhàn)的影響.事后,制定這次作戰(zhàn)計劃的萊斯克蘭奇少校說:“如果我們的飛機當時攜帶的是魚雷而不是小型炸彈,那么德國軍艦完全可能被擊沉.”受這次戰(zhàn)斗的鼓舞,英國人很快研制出專用的航空魚雷.這種魚雷不需要像艦載魚雷那樣通過魚雷發(fā)射管的強大推力發(fā)射出去,而是借助飛機俯沖的加速度產(chǎn)生最初的動力.發(fā)射方式和投擲炸彈相似,飛行員一按控制鈕,機翼下的魚雷夾自動打開,魚雷自然下落,入水后水平前進,直奔目標.
1915年8月12日,英國海軍航空兵艾德蒙茲中校駕駛一架“肖特184”水上飛機,在馬爾馬拉海用航空魚雷擊沉了一艘5000噸的土耳其供應艦.這不僅是世界上首次成功的航空魚雷攻擊,而且也首創(chuàng)了艦載航空兵擊沉艦船的記錄.此后,各國不斷完善魚雷的制造技術,無航跡電動魚雷、線導魚雷、自導魚雷等紛紛問世.時至今日,魚雷的航速已提高到90~100千米/小時,航程達46千米.盡管由于反艦導彈的出現(xiàn),使魚雷的地位有所下降,但它仍是海軍的重要武器.特別是在攻擊型潛艇上,魚雷依舊是不可缺少的攻擊性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