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新
對話葉圣陶(三)
■朱永新
原來人之所以可貴,并不在他既已為人,乃在他將進而為更高尚的人。一個人的所作所為,如果能參加整個人類的進化歷程,便算是個有價值的人。
那么真實明確的人生觀,當然是每個人必須具有的了。這真實明確的人生觀不是隨隨便便就可以認識到的;但是又不能東尋西找,耗費了許多光陰,直到了下半世才認識到。必須在幼年的時候就能認定方向,縱然沒有什么“人生觀”的名詞在腦際,卻走一步進一步,自然而然不走到岔道上去,才能越進越真切,不白做了一世的人。這幼年的時候,不就是做小學生的時候嗎?
替小學生定個方向,使他們對準了方向,充分發(fā)揮他們的可能性,不就是小學教育的力量么?所以我們可以說:小學教育的價值,就在于打定小學生一輩子有真實明確的人生觀的根基。(《今日中國的小學教育》)
朱永新解讀:
教育的使命是什么?葉圣陶先生認為最關鍵的就是兩件事,一是培養(yǎng)孩子的人生觀,二是培養(yǎng)孩子的好習慣??雌饋硎且惶撘粚?,其實虛中有實,人生觀在一定程度上比好習慣更基礎、更關鍵。
人生觀看起來有點虛,但恰恰是它決定著我們?nèi)松姆较?。讓孩子知道,人為什么而活著,人怎樣活著才更有意義,怎樣處理人的精神生活與物質(zhì)生活的關系,怎樣認識自己、完善自己、成就自己……這些問題,不是赤裸裸地提交到孩子的面前,不是簡單地把答案交給孩子,而是應該通過生活中的許多故事,通過與孩子一起讀書,悄無聲息地讓孩子知道。
有一條是可以肯定的,有沒有自覺的人生觀,孩子會有不一樣的人生。而且,在小學階段,就應該為孩子的人生觀打下堅實的基礎。
欲望是人生活動的原動力。欲望的起源由于感到缺陷。渡水不得,便想造船;致遠累事,便想造車;推而廣之,便是哲學科學,哪一件不是從彌補缺陷起源的。兒童的活動逾越常規(guī),就因為他們對環(huán)境感到新奇,非常羨慕,于是引起了求知求行求享受的欲望。順著他們的欲望的趨向,作為教育的入手方法,使他們?nèi)缭敢詢?,才是教育者最應當盡力的事務。順著他們的欲望,并不是使他們縱欲肆志,而是不加摧殘,不與違拗,引導他們滿足欲望,歸結到合理而有系統(tǒng)的道路上去。他們的欲望有時是不應達到的,或者是擾亂秩序的,這也不可以遏止,(無論如何,欲望受到遏止將會何等懊喪!)最好用替代的方法以求補救。他們有了替代的欲望,不蹈空虛,不生惡果,終于得到了滿足,那是何等的安慰,何等的快活?。ā缎W教育的改造》)
朱永新解讀:
人有各種各樣的欲望。欲望與本能不同,欲望更多是人在后天的社會實踐中形成和發(fā)展的。
葉圣陶先生說,欲望是人生活動的原動力。也就是說,欲望是創(chuàng)造世界的原動力,因為欲望是從“不滿”開始的,是從“缺陷”開端的。
因此,對于父母和教師來說,一方面,要關注孩子的欲望,滿足孩子的合理欲望,幫助他們實現(xiàn)美好的欲望;另一方面,也要引導孩子的不合理欲望向合理的方向轉(zhuǎn)變,要讓孩子知道,不是所有的欲望都是合理的,不是所有的欲望都是能夠得到滿足的。既要有所為,又要有所不為,人生才能夠真正有作為。
興趣是我們生命所寄托著的。一個人的世界,不能大于他興趣所及的范圍,唯有這個范圍方是他內(nèi)在的真實的世界。在他所感興趣的范圍以外,固然有許多事物圍繞著他,但是他熟視無睹,聽若不聞,對他來說,可以說實際上并不存在……今后的教育要著力于擴充兒童興趣所及的范圍,并使他們養(yǎng)成終身的習慣。一個人影響他人的能力的大小強弱,多半靠他自己的興趣的多少和深淺。無論何人,如果要影響他人,必須同情和了解他人的興趣所在。所謂同情和了解,就是從他人的觀點去看當前的事物。所以教育者須要擴充自己的興趣范圍,更須要真切了解兒童的興趣可能及到的范圍。(《小學教育的改造》)
朱永新解讀:
人是跟著興趣行走、成長的。兒童是如此,成人也是如此。
興趣會決定人生的方向和人生的成就。一個人的興趣有多大,他的世界就有多大。葉圣陶先生說的好,平時我們以為我們的環(huán)境就是圍繞著我們的事物的總和,“其實我們所寄托的只有我們經(jīng)驗過的一部分事物罷了”。最可怕的事情,就是一個人對任何事情都感到索然無味、無動于衷,即視為哀莫大于心死。
所以,父母所要做的,就是要努力發(fā)現(xiàn)、引導和培養(yǎng)孩子的興趣,鼓勵孩子對自己感興趣的事物進行探索,不要嘲笑他們的幼稚和無知,不要訓斥他們在探索中的錯誤與荒唐。
哪兩種習慣養(yǎng)成不得?一種是不養(yǎng)成什么習慣的習慣,又一種是妨害他人的習慣。
什么叫做不養(yǎng)成什么習慣的習慣?舉例來說,容易明白。坐要端正,站要挺直,每天要洗臉漱口,每事要有頭有尾,這些都是一個人的起碼習慣,有了這些習慣,身體與精神就能保持起碼的健康。但是這些習慣不是一會兒就會有的,也得逐漸養(yǎng)成。在沒有養(yǎng)成的時候,多少要用一些強制功夫,自己隨時警覺,坐硬是要端正,站硬是要挺直,每天硬是要洗臉漱口,每事硬是要有頭有尾。直到“習慣成自然”,不待強制與警覺,也能行所無事的做去,這些就是終身受用的習慣了。如果在先沒有強制與警覺,今天東,明天西,今天這樣,明天那樣,那就什么習慣也養(yǎng)不成。而這今天東,明天西,今天這樣,明天那樣,倒反而成為一種習慣,牢牢的在身上生根了。這種習慣就是“不養(yǎng)成什么習慣的習慣”,最要不得。為什么最要不得?只消一句話回答:這種習慣是與其它種種習慣沖突的,養(yǎng)成了這種習慣,其它習慣就很少有養(yǎng)成的希望了。(《兩種習慣養(yǎng)成不得》)
朱永新解讀:
葉圣陶先生是把養(yǎng)成好習慣作為教育的根本目標。他一再說,習慣成自然,在學校里的根本任務就是養(yǎng)成習慣,增強能力。離開學校以后,自我教育的任務仍然是養(yǎng)成習慣,增強能力。
與好習慣相對應的是壞習慣。葉圣陶先生特別強調(diào),有兩種習慣不能夠形成,其中之一就是“不養(yǎng)成什么習慣的習慣”。這句話聽起來有些拗口,其實就是沒有好習慣的壞習慣,是指沒有自我約束、自我警醒的行為動力定型,隨波逐流,無所用心。
其實,人的行為是受習慣支配的,好習慣沒有形成,壞習慣就會乘虛而入。所以,父母們應該知道,防止孩子形成壞習慣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幫助他養(yǎng)成好的習慣。
什么叫做妨害他人的習慣?也可以舉例來說。走進一間屋子,砰的一聲把門推開,喉間一口痰涌上來了,撲的一聲吐在地上,這些都好像是無關緊要的事,但是很關緊要,因為這些習慣都將妨害他人。屋子里若有人在那里做事看書,他們的心思擾亂了,這是受了你的影響。你的痰里倘若有些傳染病菌,撲的一聲吐在地上,這些病菌就有傳染給張三或李四的可能,他們因而害起病來,這是受了你的影響。所以這種習慣是“妨害他人的習慣”,最要不得。在“習慣成自然”之后,砰的一聲與撲的一聲將會行所無事,也就是說,妨害他人將會行所無事。一個人如果明了自己與他人的密切關系,不愿意妨害他人,給他人不好的影響,就該隨時強制,隨時警覺,不要養(yǎng)成妨害他人的習慣。不問屋子里有沒有人,你推門進去總是輕輕的。不問你的痰里有沒有傳染病菌,你總是把它吐在手絹或紙片上,這樣“習慣成自然”,你就在推門與吐痰兩件事上不致妨害他人了。推廣開來說,凡是為非作歹的人,他們?yōu)榉亲鞔醯脑蚝芏啵部梢杂靡痪湓拋戆?,他們的病根在養(yǎng)成了妨害他人的習慣。他們不懂得愛護他人,一切習慣偏向妨害他人的方面,他們就成了惡人。如希特勒、墨索里尼、日本軍閥,是頭等的惡人,其它如貪官、污吏、惡霸、奸商,也都是惡人的代表角色,這些惡人向來為人們所痛恨,今后的世界上尤其不容許他們立足。誰要立足在今后的世界上,誰就得深切記住,不要養(yǎng)成妨害他人的習慣。(《兩種習慣養(yǎng)成不得》)
朱永新解讀:
人是社會關系的產(chǎn)物,也是一個社會性動物。人的幸福感,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他是否受到別人的理解、尊重和愛戴。
處理人際關系的一個重要原則,就是不要妨礙別人,不要輕易打擾別人,不要做別人討厭的事情,不要影響別人的正常生活。
所以,父母們應該注意,讓孩子知道在公共場合應該遵守公共秩序,排隊時不要插隊,講話時細聲輕語等等。父母是孩子的老師,尤其是生活的老師,不妨害別人的習慣,更多地應該是父母做給孩子看。孩子在觀察中自然會模仿、學習,從而養(yǎng)成好的習慣。
(責任編輯 韓瑞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