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熠
(南通紡織職業(yè)技術學院 服裝系,江蘇 南通 226007)
在知識經濟條件下,人們并不被事物所擾亂,而是被他們對事物的看法所擾亂[1],產品設計不再局限于特定形態(tài)載體,而是注重設計系統(tǒng)整體產生、運行過程的整合性創(chuàng)新,其中觀念、文化、可持續(xù)性、生存方式等都體現出產品設計蘊含的性質;此時技術支持升華為“質”與“智”服務的方法論,受眾者消費的是藝術符號和其反映出的產品意義,因此設計需考慮產品的消費形式,故毛衫裝飾設計強調在物質泛化環(huán)境下,用綜合的、理性的創(chuàng)意追求人類社會活動中思維的非常規(guī)的普遍平衡與和諧,將設計過程和結果建立在文化與服務基礎上,關注毛衫實物以外的無形的生活方式、穿著方式、消費方式的創(chuàng)造的行為,從有形產品轉移為異化的、抽象的情感關系生產。因此從不同角度拓展、豐富符合趨勢的設計語言,將毛衫裝飾設計置于技術、文化、藝術的交界處互融互譯,反映現實存在意義、精神狀態(tài)感性認知,對毛衫裝飾設計的廣泛性、縱深性和整體集成性三維意義提供參考。
設計語言非常規(guī)表達建立在設計師對自然事物物質和精神感知基礎上的,通過提取感知源信息,確定其在發(fā)展過程中與受眾者之間的需求關系,為適應環(huán)境變遷而打散、重組自然常態(tài)下的形式、思維、視覺造型等信息,形成可供受眾者獲取、感受的特殊語言。[2~3]
社會精神與物質矛盾沖突交相影響、相互磨合中嚴密的思維分界漸趨模糊,毛衫裝飾設計需要以智慧的語言正確引導信息傳遞零碎性、破壞性引發(fā)的缺失,用非傳統(tǒng)思維秩序建立并傳遞新的藝術感受。從設計方法講,東方思維設計造型糅合有客觀具象特征和主觀抽象形式,二者共同構筑和表達理想化意象思維;而西方工業(yè)化進程中人和環(huán)境間的沖突使人類希望將客觀形象從其非常態(tài)的偶然性中釋解出來,故抽象思維語言成為精神寄托的藝術形式。知識經濟的跨界跨域思潮推動了毛衫裝飾設計思維中藝術的理性思辨和感悟體驗交融互補,建立起受眾者和毛衫之間互釋的全新關系。圖1設計師祁剛“奢美傳奇”發(fā)布的款式,以圖案及色彩的交錯變化反映人們在自然觀察中透過實物具體表象以抽象形式體驗意象意境的過程,發(fā)掘游離于具象世界邊緣的抽象語義,從客觀偶然性出發(fā),用主觀抽象意念改變自然表面具象結構,在思維碰撞中創(chuàng)造新的審美方式,使毛衫平面裝飾設計語言產生視覺感染力;圖2設計師鄧皓的設計觀念有良好思維互補性,利用嵌花工藝做色彩對比劃分,并合理排置有和諧包容特征的冷、暖區(qū)域,取得形式對立統(tǒng)一,構成元素反映抽象化設計意味,用具象符號按照抽象形態(tài)結構關系組合,注入文化審美意象,從形式上將不同觀念用視覺表現出來。
圖1 圖案及色彩組合的抽象化意象語言
圖2 造型具象化與元素抽象化的融合
人文精神的深入化弱化了消費者思想受控性,顛覆審美秩序,各種非理性的無序化形式倍受推崇,形式追求情感哲學思維挑戰(zhàn)著傳統(tǒng)設計理念,毛衫裝飾設計秩序性原則動搖,設計元素秩序化加工逐漸被消解,用一種情感化、情緒化的手法解釋當代非常態(tài)秩序,通過視覺藝術感悟并置有序與無序,在理念磨合碰撞中構筑新型的、具備情感的設計觀[4]。有序和無序是設計的形式結構問題,同時反映出不同的文化觀念和藝術形態(tài)。圖3和圖4中GIOIA PAN在連續(xù)兩季的針織系列設計中打破了傳統(tǒng)設計模式四平八穩(wěn)的格局,設計中色彩、材質等各類元素的無序組合和殘缺美漸現,從客觀物象化模式轉變?yōu)橹饔^意象化秩序;實體的空間形式則是意念中的審美空間,為表現內心意象和心理軌跡,按照受眾者意愿設計空間架構與秩序,其作用是維持體現價值觀的精神環(huán)境。
圖3 色塊材質形式語言序之變
圖4 結構構成殘缺語言表述
視覺在藝術創(chuàng)造中有著優(yōu)于語言的傳播力,商業(yè)化視覺傳播濃厚的功利背景下,毛衫藝術設計視覺傳播力被無限深化。李硯祖先生說“在當代,設計已開始向非物質的視、聽等感覺層面發(fā)展”[5],反映了設計信息建構關注以一種感覺產生另一種感覺的心理認知方式,通過感覺轉移、互換以及多覺聯疊等潛在表現手法使人們脫離單一感知,用他物相似性強化、豐富自身。毛衫裝飾設計視覺語言的通感化,一方面指其音域化,即將聽覺領域各種“音”,尤以雜亂噪音為主產生的心理認知融合入設計,以看見噪音,釋放情感,獲取共鳴,在特定區(qū)域內深化概念與思維,概括為“視音覺”[6]。另一方面是將最原始的觸覺與視覺并置,形成的觸覺意象符號,再經過編譯和轉化為一種視覺信息,以觸覺感提供視覺經歷構成視觸覺[7~8]。圖5中Angela Missoni設計的針織成衣對形象的塑造脫離傳統(tǒng)審美,超越一定的時空束縛,用由不同組織編織成的塊狀條紋裝飾圖案組合創(chuàng)造了多維化、交錯化、包含化的多重信息視覺音,眾多分割塊面利用不同組織信息在同一空間中展現塊面的主題特征,多視點、多中心的結構形式構成視噪音,塊面分割看似造成思考的停頓性,實則可通過視覺中心推移用心理感悟連接視覺錯位點獲得審美深層和諧意義。技術進步同時引發(fā)更多觸覺行為,具有更多表意性,用于毛衫裝飾設計實際是在審美過程中用面或體的觸覺對視覺做出回應,反映著動態(tài)、抽象關系,于一定條件下,將已有經驗發(fā)展為能夠轉化成視覺信息的符號,指導消費者的審美思考方式,建立和消費者之間的親和感和誘惑力。
圖5 以塊面分割的凌亂形成“視噪音”
圖6 以織物組織肌理形成“視觸覺”語言
圖6Angela Missoni充分發(fā)揮現代針織設備的優(yōu)勢,用編織技法與材質特點相結合演繹海洋棘皮生物的視觸覺信息,裝飾內容征用自然物象觸覺肌理表意,用毛衫內、外的微空間體積形態(tài)突現二次構建毛針織服裝“體中體”特征。編織組織結構立體裝飾由于其織物編織工藝等因素與材質之間的關系,觸覺心理感知變得更加豐富,在心理上為人們帶來更多感知。
視觸覺與視聽覺語言應用體現出毛衫裝飾設計語意表達的重建,消解了感知單一現象,強化了多感聯覺在其設計中的重要性,激發(fā)人們重新審視客觀存在和自我精神世界的視覺化表述。
產品需求多元化和工業(yè)生產細分化促使毛衫裝飾設計技術專業(yè)化、視角廣闊化,大大拓展毛衫設計“界”邊域,使其跨越的不僅是單一專業(yè)界限,更是認識思想的相互借鑒與融匯。從現代毛衫裝飾設計所呈現的設計語言表達方式分析,既考慮物用之實,也考慮到了設計藝術美的交流,注重理性的邏輯思辨與感性的美學思想在設計行為中的滲透,增加其設計包容性,通過毛衫裝飾設計將不同價值觀、社會現實哲學觀、思想文脈呈現出來,從認識論角度拓寬設計的核心意義。
進入工業(yè)社會后,技術驅動社會和經濟的發(fā)展,讓受眾者逐漸失去思考應變能力、群體情感關懷、事物敏感觀察,導致接受能力下降,感官認知能力消逝;但知識經濟對文化產業(yè)的推進促使技術成為毛衫文化價值提升的催化劑,以文化培養(yǎng)人類智慧、豐富人類感覺、拓寬人類情感溝通,讓設計成為享用對象,由“技術內驅力”向描述受眾者感覺認知的“感覺內驅力”轉移[9,10],以感覺認知、聯疊或移位為基礎重新審視毛衫裝飾設計造物美特征。
毛衫裝飾設計效益觀是從系統(tǒng)論的角度,將設計思想物化,將消費者與生產者之間的關系看作服務與流通的關系[11],以“設計—人—服務—創(chuàng)造效益”的觀念促使毛衫設計成為感知元素表達意義的符號系統(tǒng),透過毛衫產品或其品牌承載的人文信息和企業(yè)價值觀向消費者傳遞事物的象征品質,考慮到毛衫裝飾設計與產業(yè)經濟的密切關系,以服務為目的,在設計者與消費者間形成快速而廣泛的聯結與互動,通過溝通提高各方資源利用率,從而轉換為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商業(yè)價值獲取永久利潤。
在新媒體得以廣泛發(fā)展和應用的環(huán)境下,受眾者增權意識與自我價值實現感增強,需要產品設計語言表達既能夠引發(fā)服務情感撫慰,又能借其建立品牌強烈價值觀,這意味著其設計語言構成和表述要突破固定模式,依據現實尋求物質生產和價值觀表達設計語言的平衡點,從形式法則、視覺表現、思維轉變等不同角度做多元化的語義表達,以豐富、細化、創(chuàng)新的裝飾設計語言將裝飾設計從“為人設計”轉入“為關系設計”的形態(tài)。
[1] 柳冠中.設計:人類未來不被毀滅的“第三種智慧”[J].設計藝術研究,2011,(01):1.
[2] 高士峰.影響汽車造型意象認知的設計語言研究[J].包裝工程,2012,33(02):66.
[3] 崔 勇.設計思維[M].鄭州:河南出版集團,2006:16.
[4] 李 熠,吳志明.非物質語境下解讀服裝裝飾藝術設計語言[J].絲綢,2012,49(07):47-48.
[5] 李硯祖.藝術設計概論[M].武漢:湖北美術出版社,2002:22-25.
[6] 周 梅.書籍設計中的視觸覺——從錢鍾書的“通感”到杉浦康平的“五感說”[J].文藝爭鳴,2010,(8):114-145.
[7] 王唯茵.包裝仿生設計中視觸覺的表達[J].中國包裝,2012,(08):26.
[8] 徐育忠.談視觸覺在包裝設計中的導入[J].包裝工程,2006,27(04):250-251.
[9] (日)原研哉.設計中的設計[M].南寧: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68-70.
[10]陳宇飛,江明薈.聯覺設計的視覺策略性研究——以深澤直人“果汁的肌膚”為例[J].美術教育研究,2012,08.
[11]李雪嬌.非物質設計觀對產品設計的影響[J].藝術與設計(理論),2008,(11):14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