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的精致,并不只存在于過去的歷史或博物館里,而存在一般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皮影】
出產(chǎn)地:黃河流域
相傳兩千多年前,漢武帝因愛妃李夫人染疾故去,茶飯不思,大臣李少翁用棉帛裁成李夫人的影像,入夜后張燈燭圍方帷,化解其思念之情。
【木雕】
出產(chǎn)地:云南劍川
劍川木雕始于公元10世紀,選用的材料以紅木、西南樺為主,雕刻的圖案多為花草、動物,也有傳說故事,層層鏤空,空間感特別明朗。
【內(nèi)畫】
出產(chǎn)地:河北衡水
內(nèi)畫的起源與內(nèi)畫鼻煙壺密不可分,它用特制的細筆在玻璃、水晶瓶、琥珀等器皿內(nèi)畫出細致入微的山水、人物、花鳥,方寸之間,別有天地。
【蠟染】
出產(chǎn)地:黔東南
蠟染是一種非常古老的印染工藝,起源于秦漢,盛行于隋唐。在西南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世代相傳,尤其是苗族,婦女的頭巾、衣裙、背孩子的背帶都是蠟染制成。
【泥塑】
出產(chǎn)地:陜西鳳翔
鳳翔彩繪泥塑迄今為止已有千年的歷史,汲取了古代石刻、年畫、剪紙和刺繡中的紋飾,造型夸張,色彩鮮艷,是鎮(zhèn)宅辟邪、保家平安、增福送喜的吉祥物。
【油紙傘】
出產(chǎn)地:江西婺源
以手工削制的竹條為傘架,涂有熟桐油的棉紙做傘面,取材天然。油紙傘的制作全部依賴手工,工序繁瑣,民間有諺:工序七十二道半,搬進搬出不肖算。
【剪紙】
出產(chǎn)地:河北蔚縣
蔚縣剪紙源于清朝道光年間,以薄薄的宣紙為底,用小巧銳利的雕刀手工刻制而成,最后再點染明快絢麗的色彩,因此有“三分工七分染”之說。
【烏銅走銀】
出產(chǎn)地:云南石屏
以銅為胎,雕刻花紋圖案,然后將熔化的銀水或金水填入花紋圖案中,冷卻后打磨,時間久了底銅變得烏黑,透出銀紋或金紋圖案,古香古色,典雅別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