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洗漱的時候,我愛憐地看著鏡子里的自己:“又精神又利索,這小伙子真是個妙人??!”然后信心滿滿地出門,碰上新搬來的鄰居,孩子一張口:“大爺好”,孩子媽媽趕緊糾正:“錯啦,要叫爺爺!”
什么叫錯覺?這就叫“錯覺”。即使你是個謙虛有教養(yǎng)的文化人,真相裸露的一瞬間也有想扇誰一巴掌的沖動。
美國高爾夫聯(lián)盟,在連續(xù)幾年的全美公開賽上做過專門的成績測試:世界上最棒的高爾夫球手在6英尺距離推桿的入洞率只有54.8%,但他們大多數(shù)人都猜測自己入洞的成功率至少是70%。這些錯誤的估計原因是:人們總是會高估自己的表現(xiàn)。
大部分人都會犯類似的常識性錯誤。
因為在我們大腦中,意義才是王者,細節(jié)并不重要——即使是像電腦鍵盤一樣被我們一天敲打上千上萬次的東西。我們的記憶儲存是極有限的。面對日常事物,我們直接想到的是它們的意義,而不是有關它的具體細節(jié)。所以我們常常對發(fā)生在身邊的錯誤視而不見,更愿意頑固地“一條道走到黑”。
2007年,俄羅斯國際電視頻道“羅西亞”(ROSSIYA)曾播放一個名為“北極之旅”的新聞節(jié)目,在節(jié)目中俄羅斯?jié)撍нM入北冰洋宣告主權,還配以現(xiàn)場畫面來進行報道。該畫面通過路透社被各個新聞電視臺轉(zhuǎn)播到了世界各地,誰也沒發(fā)現(xiàn)有哪兒不對勁,直到一名芬蘭的13歲小男孩站出來糾錯,他用自己的DVD碟機向記者展示,該畫面是從電影《泰坦尼克號》中剪輯下來的。事實證明,男孩是對的。
對一件事情越是熟悉,我們就越傾向于不加注意,越會按照自己心目中的意義進行描述刻畫。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姑娘,可能只是未發(fā)育完全的瘦骨仙,但在記憶的一遍遍撫摸中成為白裙飄飄的女神;那些刻骨銘心的真情往事,其實也不過是一出出青春狗血??;而所謂的奮斗史,大多也是在寫字間里打游戲混到下班而不得不加班。
我們看到的這件事情,已不再是它本來的樣子,而是它“應該是”的樣子。你很難再“看到”其他可能性。內(nèi)心頑固的錯誤觀念比你的眼睛耳朵更有決定權。
錯覺是人類大腦自產(chǎn)自銷的大麻,它美麗、合你心意。讓你覺得自己怎么看都那么順眼,自己的見識條條都是真知灼見,自己看不慣的人必定是人間奇葩,自己看不慣的事必定都辦不成。當你心甘情愿地成為頑固觀念的俘虜,你只愿意舒服地待在自己的雞蛋殼里,拒絕了解不一樣的事情,你的各個感覺器官就基本算是作廢。恭喜你,你已經(jīng)成功進入美麗新世界,不,應該是美麗錯世界。
至于我的長相問題,早上發(fā)生的事情倒是個例外。小孩和他媽可能是眼神不好,也可能是當時的光線有問題,但我肯定是個年輕有為、英俊瀟灑的小伙子,一定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