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itpop是對折磨人的美國Grunge音樂在精神上的回應。Dorian Lynskey為你解讀這一大不列顛音樂形態(tài)的誕生。
“我們不要格子圖案,我們要克林普綸,要華麗的、充滿智慧和諷刺意味的東西。”Stuart Maconie在1993年4月的月刊《Select》上刊登了占據(jù)11頁篇幅的文章《不列顛制造》(Made In Britain)。五個蒸蒸日上的英式樂隊—Suede、Pulp、Denim、Saint Etienne和The Auteurs—熱情地談論著英國的酒吧、薯條和死胡同,Maconie把他們的話語打包匯總,并從中提煉出反grunge的論調和漫不經心的愛國主義。幾個月前,Morrissy剛剛因為在舞臺上揮舞英國國旗而被指責有種族主義傾向,這期的《Select》馬上將英國國旗作為背景,鋪展在封面人物,Suede的主唱Brett Anderson妖媚的身姿之后。
對一個幾乎根本不存在的事件大做文章,是以前音樂媒體最擅長的把戲。但《不列顛制造》反映的是人們真切的感受:搖滾樂正在被長頭發(fā)、自怨自艾和法蘭絨襯衫的海洋所淹沒,丟失了原本的風格和幽默感。文中的那些戰(zhàn)斗宣言可能過于簡單,卻讓那些有反抗精神的樂隊找到了前進的方向。
“美國”不僅代表傳染全世界的Grunge音樂,也代表被這一批英國新生代樂隊所鄙棄的價值觀:正經,真實,剖析靈魂和對經典搖滾教條的尊敬。他們也瞧不上平易近人、技巧純熟的國產獨立明星(如Carter The Unstoppable Sex Machine)和虛無縹緲、逃避現(xiàn)實的shoegazer?!恫涣蓄嵵圃臁返臉逢牽释斆鳌⒏臇|西。Denim的Lawrence Hayward說:“如果你肯花心思讓自己看起來賞心悅目,那么做音樂時遇到的麻煩對你來說也不在話下。”
這些華麗的辭藻絕對是記者和樂隊齊心合力的產物。在之前Suede的一個采訪中,Maconie把Brett Anderson帶入一個有適度愛國主義色彩的討論。“我覺得英格蘭是奇特而美麗的。”Suede主唱這樣說道,“我覺得美國一點也不酷……所有的英國樂隊,從The Beatles到The Fall,都在某種程度上榮耀著大不列顛王國。而在我的印象里,代表美國的,就只是像Bruce Springsteen一樣的蠢蛋?!笨赡懿痪靡院螅珹nderson就會改口:“我想住在美國呀,我很喜歡那里。”但在一開始,他很希望自己的樂隊能被安排在一場新運動的最前線。
沒人指望這個運動能演變成一個叫做Britpop的音樂浪潮。而且Britpop的精神世界是年輕而自信的,與這幫處在競爭劣勢的樂隊的狀態(tài)大不相同。雖然還沒有形成大場面,但《不列顛制造》的樂隊都共同擁有很多不尋常的愛好:徹底的未來主義者和享樂主義者,高級幽默感,情緒內斂,性別模糊,喜歡華麗的慈善二手店、藝術院校的憤青和被忽略的秘密故事。不是把“偉大”帶回不列顛,他們反而是在國家的衰退中尋歡作樂。
所以,他們被70年代的東西所吸引也不足為奇。與曼徹斯特瘋潮(Madchester)時興的寬大衣著形成鮮明對比,北部的獨立樂隊如Pulp、World Of Twist、Intastella和Cud繼承華麗搖滾的遺風,崇尚綢緞襯衫和懷舊的豹紋裝飾,記者們所說的“克林普綸景象”(Crimplene Scene),指曾經被Mods所喜愛的尼龍衣著,變成了古著商店必備的招牌產品,從Land’s End到John O’Groats??肆制站]是現(xiàn)代化產品逐步衰退的最完美象征。
而Suede借鑒Bowie妖氣十足的審美趣味則非常新潮,是對70年代時髦元素的改良。而那些更古怪的“克林普綸樂隊”非常注重在時間的長河中找尋被人遺忘的細節(jié)。他們對太空彈跳球(spacehopper)和Raleigh Chopper自行車的懷舊,與小說家David Peace和杉樹行動(Operation Yewtree)的官員對70年代黑暗而神秘莫測的角落進行的探索,有著同樣的好奇?!皩ξ襾碚f,70年代的東西有一些離奇,有一點古怪,又有那么一點邪惡?!盝arvis Cocker說。
另一支聰慧敏感卻又厭世的樂隊是來自倫敦的The Auteurs。主唱Luke Haines被加入《不列顛制造》的采訪名單,多半是因為他在1993年的專輯《New Wave》中創(chuàng)作的犀利而富有文學色彩的歌詞,但并沒有什么明顯的愛國主義特質。當被問及對英國身份的認同感時,他的回答有些像Morrissey:“我覺得我被這個國家不可救藥地污染了?!?/p>
Jarvis Cocker也有帶著仇恨的陰暗面,但他結合了浪漫主義和生動的地域情結。他的老家Sheffield是一個從烏托邦式建筑設計被摧垮到塵埃瓦礫的城市。而Pulp樂隊卻對“復古未來派(retro-futurist)”的粗劣作品非常著迷,從舊貨商店里的合成器到Jarvis在歌曲“Styloroc(Nites Of Suburbia)”中呈現(xiàn)的draylon窗簾和英式尼龍內衣。My Legendary Girlfriend和Sheffield: Sex City都是disco風格的音樂戲劇,關于都市貧困地區(qū)人們心中的欲求和渴望,而歌曲的形式和主題相得益彰。在被手上長繭的男人所支配的年代,跳舞和低聲唱歌的娛樂既有趣又有顛覆性—搖滾樂?!拔蚁矚g輕松的娛樂,Des O'Connor對于我來說不僅僅是一張油光滿面的臉。我好像正走在66號公路上?!盋ocker說。
《不列顛制造》里面最親切、最理想化的樂隊是Saint Etienne。1991年的首張專輯《Foxbase Alpha》里面的兩首歌散發(fā)著強烈的英國味道:“Nothing Can Stop Us”好似歡快輕松版的“Ready Steady Go!”。歌曲響起時,你會有云開霧散紅日現(xiàn)的感覺,而“London Belongs to Me”是獻給英國倫敦的一份帶著魔力的情人節(jié)禮物。在1993年的《So Tough》專輯中,茶與香煙的幻想曲“Mario's Café”和取自英國經典電影《Peeping Tom》或《Billy Liar》的片段,描繪出幻覺中的倫敦。
很自然地,這些唱片迷倒了各位樂評人,卻并沒有沖破獨立音樂的局限?,F(xiàn)在看來,《Select》雜志的封面不過是音樂潮流中風行一時的產品,并沒有預示未來——除非當時的封面人物是Blur。和樂隊同仁經歷各種挫折之后,Damon Albarn意識到,人們對英式搖滾樂身份的認同,將會在未來被簡化和放大到一個大膽而鮮明的新形象。
“記得當時,我去找EMI的人聊,對他們說:‘半年之內,你一定會開始簽約那些聽起來很英國的樂隊,因為到那時,所有人都想聽這樣的音樂。’”Albarn說,“他們將信將疑,但我堅持己見。事實上,一切都應驗了。”的確如此,Albarn的完美計劃最終轉變成了《Parklife》的白金銷量。
隨后到來的是Oasis,廣大聽眾的確需要旋律動聽又充滿魅力的英式吉他音樂,音樂中攜帶的那些聰明的東西好像并不是所有人都需要的。Oasis令Britpop偏離了其根源的特質:性感而充滿智慧。結果,即使是Suede也被落在了后面?!叭A麗、聰明和諷刺意味”被朝氣蓬勃的搖滾小伙兒和印著英國國旗的電吉他所取代,浮夸輕佻的音樂媒體拋棄了有高級幽默感和思辨精神大學高材生,卻愛上了一個啦啦隊長。
Jarvis起碼還堅持著自己的起居室美夢,最終成了流行樂明星,而《不列顛制造》的其他幾位古怪戰(zhàn)友則仍被主流搖滾樂的派對拒之門外。1996年,Luke Haines發(fā)表了關于70年代恐怖主義的概念專輯《Baader Meinhof》,Denim在《The Great Pub Rock Revival》中對Britpop進行了嘲諷,World Of Twist的Nick Sanderson組建Earl Brutus再度歸來,超現(xiàn)實主義的表演展現(xiàn)了英國生活扭曲的一面。這些樂隊作為Britpop古怪暴躁的起源而存在著,而在Oasis風光無限的年月里,他們基本上都被忽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