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設計一種基于LtC6803-3的24路鋰電池電壓的檢測系統(tǒng)。采用單片機ATMEGA128對24串電池電壓進行采集,并通過CAN將信息上傳到控制板[1]。文中對系統(tǒng)的原理和電路進行了介紹,并進行了相關測試。
【關鍵詞】LTC6803-3ATMEGA128鋰電池檢測系統(tǒng)
LTC6803系列芯片能測量高達12只串聯電池電壓,13ms完成所有電芯電壓檢測,整體測量誤差小于0.25%,具有高電磁兼容能力、低功耗的優(yōu)點。本文采用倆片LTC6803-3采24只串聯電池電壓。
一、系統(tǒng)工作原理
單片機ATMEGA128利用SPI總線讀取LTC6803-3值采集的24路單體電壓,利用自帶的AD采集電池溫度值,并通過SJA1000將信息以CAN方式上傳給控制板??刂瓢逶诮邮盏讲杉臄祿筮M行分析,控制均衡板進行工作。
二、系統(tǒng)硬件設計
2.1電壓采集
LTC6803是Linear公司推出的一款電池監(jiān)視IC,它是LTC6802系列的升級版本。它內置1個12位ADC、1個精準電壓基準。每個LTC6803能夠在輸入共模電壓高達6OV的情況下測量多達l2個串接電池的電壓,而且可把LTC6803進行串行連接或并行連接,進行高電壓范圍的數據采集。每個電池輸入均具有一個相關聯的MOSFET開關,用于對過充電電池進行放電。單片機可以通過SPI總線從LTC6802讀取數據,并控制相應電池輸入的M0SFET的導通和關閉,以實現電芯均衡。
為了保護LTC6803電壓采集引腳,防止電壓高出最大輸入電壓,在每一個電芯采集輸入端口并聯一個穩(wěn)壓管,并在每個電壓采集引腳前加阻容濾波電路,從而有效地濾除高頻干擾,保證電壓采集的正確性。
2.1.1穩(wěn)壓二極管的選擇
由于LTC6803的內部有內置的12V穩(wěn)壓管。外置的穩(wěn)壓管需要小于12V,考慮到相鄰電池存在開路的特殊情況出現,建議穩(wěn)壓管選擇大于2倍的單體電池工作電壓。本文建議選擇在7.5-9V之間。
2.1.2阻容濾波回路的選擇
官方給出的阻容選擇參數如下:
較大的阻容參數具有較好的濾波效果,同時也能夠提高芯片耐浪涌的沖擊能力,但會適當的降低采集精度。如果在干擾較大的惡劣工況使用,建議適當增大阻容濾波中的電阻值。
2.2SPI通信回路
采用數字隔離光耦ADUM3401實現單片機和LTC6803之間的通訊。ADUM3401具有增強的ESD特性,在2Mbps通信速率情況下,功耗為1.4mA/5V。具有4個隔離信號通道(三個輸出一個輸入),采用iCoupler技術實現隔離。ADUM3401的工作電源來自LTC1603的VREG。注意LTC6803的SDO需要進行電阻上拉,否則無法正常工作。還有單片機側多個SPI并聯通信時,SCK、MOSI信號可以復用,其他SS和MISO信號不可以復用。
三、系統(tǒng)軟件設計
LTC6803工作的軟件流程圖如下:
LTC6803默認進入待機模式,需要先對芯片進行初始化,然后發(fā)送AD啟動命令進行數據采集。需要注意的是LTC6803同LTC6802相比,增加了數據傳輸CRC校驗。
四、測試結果
4.1LTC6803的精度測試
由表1數據看出,LTC6803具有較高的精度,在3.8V的測量值時,最大測量誤差為0.449%,雖然高于手冊上面的0.25%精度,但可滿足使用要求。
由表1數據看出,電壓較低時,誤差較大,在0.8V測量時達到0.732%;
由表1數據看出不同芯片之間也存在一定的測量偏差(高12個通道和低12個通道各由一個LTC6803實現
由數據看出,較大的輸入阻抗會導致LTC6803-3產生較大的誤差。建議實際使用過程中需要注意。
4.3型式試驗
對LTC6803-3采集系統(tǒng)進行高低溫、濕熱、煙霧、振動等型式試驗,試驗結束后LTC6803-3工作正常。證明LTC6803-3具有較高的環(huán)境適應性。
五、結論
本文采用ATMEL公司的ATMEGA128和Linear公司的LTC6803-3芯片設計動力鋰電池的監(jiān)控系統(tǒng)。該監(jiān)控系統(tǒng)能夠采集24路單體電池的電壓,并能夠通過CAN將數據上傳給控制模塊。經過實際測試,該系統(tǒng)具有電壓精度±20mV的采集精度,系統(tǒng)工作穩(wěn)定可靠,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王海英,吳鋒,胡宇等.基于CAN總線的電動車動力電池組采集系統(tǒng)設計[J].電源技術,2010(11):1166-1168
[2]盧居霄,黃文華,陳全世.電動汽車電池管理系統(tǒng)的多路電壓采集電路設計.電源技術,2006(5):103—106
[3]梁海濱,吳等娥,呂國輝.基于Ltc6802的磷酸鐵鋰電池采集系統(tǒng),單片機與嵌入式系統(tǒng)應用,2011(6):3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