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網絡通信的快速發(fā)展和普及使用,我國的通信工程需進行不斷完善才能適應時代潮流,通信工程中軟交換技術是將新一代網絡的核心設備之一,軟交換技術的多項優(yōu)勢使它在通信行業(yè)中倍受青睞。本文通過對軟交換技術核心的闡述,進行軟交換技術在通信工程中的應用分析。
【關鍵詞】通信工程軟交換技術應用
軟交換的概念最先起源于美國,指用戶采用基于以太網的電話,通過一套基于PC服務器的呼叫控制軟件,實現PBX功能。業(yè)界人士受到IP PBX成功的啟發(fā),提出這樣一種思想:將傳統的交換設備部件化,分為呼叫控制與媒體處理,二者之間采用標準協議(MGCP、H248)并主要使用純軟件進行處理,于是軟交換技術便應運而生。
一、軟交換技術的設計原理及實現目標
軟交換技術基本設計原理是設法創(chuàng)建一個具有很好的伸縮性、業(yè)務開放性等特點的分布式軟件系統,它獨立于特定的底層硬件/操作系統,并能夠很好的處理各種業(yè)務所需要的同步通信協議。它支持以下基本要求:(1)在其軟交換網絡中可以安全地執(zhí)行一個或多個第三方應用,且不會存在由惡意或錯誤行為的應用引起的有害影響。(2)第三方硬件銷售商有增加支持新設備和協議的能力。(3)支持運行時間捆綁或有助于結構改善的同步通信控制網絡的動態(tài)拓撲。(4)可以進行由小到大的網絡伸縮并支持故障的恢復能力。(5)業(yè)務和應用提供者在不危害其性能和安全的條件下有增加支持全系統范疇的策略能力。(6)具有高效靈活性。(7)可方便的在各種商用計算機和操作系統上運行。(8)具有可編程的后營業(yè)室特性。
二、基于軟交換技術的網絡結構
軟交換技術的網絡結構大致可分為四個層面:業(yè)務/應用層、控制層、傳輸層和媒體/接入層。
軟交換技術中業(yè)務/應用層通過標準開放的業(yè)務接口和業(yè)務應用層相連,可方便地在網絡上快速提供新的業(yè)務;控制層較好的實現了基于分組網絡利用程控軟件提供呼叫控制功能和媒體處理相分離的功能;傳輸層負責把軟交換網絡中的各類信息準確及時的傳送到目的地;接入層為用戶提供了可以任何接入形式訪問的會話式多媒體業(yè)務[1],如圖1所示。
三、軟交換技術在通信工程中的應用
3.1軟交換技術在移動電話網的應用
將軟交換技術應用在本地移動網時,MSC服務器不僅能夠實現相應的口令接受功能,還具有MSC在所有業(yè)務控制層上的業(yè)務處理能力。在通過對H.248協議功能的擴展,MSC服務器還能控制MCW,實現相互交換、映射和匯聚媒體信息流。
將軟交換技術應用在長途移動網時,需在每個大區(qū)中心城市配備軟交換設備TMSC Server若干對,每對設備配置之間要互為備份,并保證每對設備配置完全相同。在省會城市均配置若干中繼媒體網關TMC,TMC設置到省內交換機(包括CMSC,MSC,TMSC2)的直達電路,從而完成移動軟交換長途網與傳統TDM移動通信網的連接。為了有效防止承載網和傳輸中斷對業(yè)務的影響,TMG與本省TMSC1間設置過橋電路,并使TMG設備兼有SG功能。各TMSC Server之間及TMG/SG與其歸屬的TMSC Server之間通過IP承載網的廣域網方式相連,各TMG/SG之間通過IP承載網以網狀網方式相連,各省TMG/SG與本省GMSC、MSC、HSTP、TMSC1/2之間通過TDM電路相連。
3.2軟交換技術在固定電話網的應用
將軟交換技術應用在固定電話網絡時,由于演進速度較緩慢,帶來的風險也不大,但工程實施有一些難度,對支撐系統也有一定影響。若使用匯接局先行的軟交換改造,工程實施難度較高,對支撐系統影響大以及軟交換無法為整個本地網用戶提供完整的業(yè)務等缺點[2]。
綜上所述,隨著網絡科技的不斷變革,我國傳統的電路交換網早已不能滿足用戶的需求,傳統網絡朝著下一代網絡發(fā)展已經在進行,軟交換技術勢必成為下一代網絡的關鍵。它的出現和應用,將為通信工程做出巨大貢獻。
參考文獻
[1]陳玉喜.淺析通信工程中如何應用軟交換技術[J].科技與企業(yè),2013,01(01):108.
[2]劉建斌.基于軟交換技術的通信網絡體系的高可用性研究[J].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2010,(3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