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運用橫向比較法,將民族地區(qū)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界定方式作對比分析,探索適合民族地區(qū)高校界定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方式。
【關鍵詞】民族地區(qū) 高校 家庭經
濟困難學生 界定方式
【中圖分類號】G【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3)05C-
0011-03
準確地界定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是高校幫困助學工作的前提和基礎,亦是高校幫困助學工作的難點和關鍵點。由于經濟發(fā)展的地域性以及不平衡性,經濟發(fā)達地區(qū)、欠發(fā)達地區(qū)以及經濟發(fā)展落后地區(qū)的貧困標準各異,因而高校很難確定一個標準對經濟困難學生進行合理的界定。如何從國內其他高校資助體系吸收和借鑒經驗,如何探索出適合民族地區(qū)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界定的方式,將是本文討論的重點。
一、民族地區(qū)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現(xiàn)狀
(一)民族地區(qū)的特殊性
民族地區(qū)高校具備自身獨特的地緣因素和發(fā)展背景——來自西部地區(qū)經濟社會發(fā)展的現(xiàn)實以及少數民族聚居的現(xiàn)狀。因經濟發(fā)展相對落后,民族地區(qū)高校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成本較高,人力、物力、財力消耗巨大,所以民族地區(qū)對所屬高校發(fā)展投資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制約。
(二)貧困證明難證明
當前,民族地區(qū)各高校在界定經濟困難學生時一般是以學生在家庭所在地的村委會等有關基層部門開具的貧困證明為依據,這就會帶來一些問題。首先,個別學生弄虛作假,故意夸大家庭經濟困難程度;其次,一些地方政府和民政部門礙于人情、利益等因素,對申請者家庭的實際情況并未進行詳細核實。這些證明存在很大的不真實性,給界定工作帶來相當大的難度。
(三)界定標準不標準
教育部門規(guī)定:家庭經濟困難,月生活費來源(含家庭、親友及學校提供的各種資助)持平或低于學校所在地政府規(guī)定的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線,難以維持正常學習和生活開支的學生可認定為貧困生。然而實際操作起來卻有極大困難:一是從經濟發(fā)達地區(qū)、欠發(fā)達地區(qū)到經濟發(fā)展落后地區(qū),人均GDP收入差別很大,各地物價水平以及最低生活保障線亦存在極大區(qū)別,因此現(xiàn)行界定標準缺乏合理的量化指標;二是民族地區(qū)各高校學生消費水平不盡相同,相同地域的高校之間,甚至同一學校不同專業(yè)之間,學生的消費情況都有差異,且學生消費水平線與當地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線并不一定吻合,民族地區(qū)各高校也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界線;三是學生家庭經濟情況并非靜態(tài)的,而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要及時掌握這些變化并給予相應的資助,并非易事。
(四)界定方法單一化
目前,高校普遍運用“學生申請—教師認可—學校批準”的界定方法,這一界定方法存在很大的缺陷。首先,缺乏嚴格監(jiān)督,若不對申請對象進行深入細致的調查,根本無法提高助學資金的有效使用性;其次,缺乏“精神貧困”指標。從心理狀況來看,民族地區(qū)高校存在心理問題的貧困生相對較多。據相關調查顯示,民族地區(qū)有些高校有較多的貧困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壓抑、焦慮、自卑等心理問題。其中較多的學生認為對貧困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很有必要。一些經濟困難學生試圖將經濟困難作為一種資本,輕易享受助學金、助學貸款等一系列名目繁多的貧困補助,導致其“等、要、靠”思想的蔓延,滋生依賴心理和惰性行為,從而造成物質和精神上的“雙困”現(xiàn)象。
二、民族地區(qū)高校界定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方式對比分析
通過分析民族地區(qū)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的特殊性,對比民族地區(qū)高校之間的差異,以橫向對比分析來探討民族地區(qū)高校認定工作的進展,既可以為本民族地區(qū)高校認定方式的改進提供參考,又可以進一步認清各民族地區(qū)高校之間認定工作的異同。
(一)西北民族大學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方式
1.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分類及條件。西北民族大學將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分為特別貧困學生(特困生)和一般貧困學生兩類。(1)特困生分為A、B兩檔:特困生(A檔)基本條件:家庭經濟極其困難,基本上無生活來源。特困生(B檔)基本條件:家庭經濟特別困難,在校實際生活費用低于平均80元/月。(2)一般貧困學生(C檔)基本條件:家庭經濟比較困難,符合本辦法第二條所規(guī)定的申請建檔條件。(3)特困生(A檔、B檔)的認定條件應從嚴掌握,特困生的比例原則上不超過所有建檔貧困學生的20%。
2.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建檔的限制條件。擁有或使用高檔通信工具;購買或長期租用電腦(除藝術設計等特殊專業(yè)外);購買MP3等高檔娛樂電器、高檔時裝或高檔化妝品等;節(jié)假日經常外出旅游;抽煙、酗酒經教育不改;在校外租房或經常出入營業(yè)性網吧、通宵上網;實際生活費用明顯高于平均150元/月;有與其家庭經濟困難狀況不相符的其他高消費行為或不當消費行為;受到記過以上處分的學生。
3.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認定程序。提出申請—提供證明—信譽承諾—資格審查—提出建議名單—班級民主評議。
(二)昆明理工大學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方式
1.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分類及條件。昆明理工大學將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分為特困學生、貧困學生、一般困難學生三類。(1)特困學生條件:孤兒、烈士子女及優(yōu)撫家庭子女;僅靠政府救濟的家庭子女;家庭發(fā)生重大事件;因災害導致“三無”(無房屋、無父母、無收入)的家庭子女。(2)貧困學生條件:家庭所在地為老少邊窮地區(qū),以務農為主,且經濟收入低;家庭收入以務農為主,并有兩個以上(含兩個)正同時接受非義務教育;家庭依靠國家最低生活保障金維持生活;父母雙方下崗或父母一方喪失勞動能力;家里直系親屬中有重癥病人正接受治療。(3)一般困難學生條件:家庭人口多、勞動力少;城鎮(zhèn)家庭父母一方為下崗職工或無固定工作、家庭生活水平略高于城鎮(zhèn)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線水平。
2.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建檔的限制條件。有下列行為之一者,一般不認定為經濟困難學生:抽煙、酗酒經教育不改;經常出入經營性網吧、通宵上網;在校外租房;有高消費行為或不當消費行為。
3.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認定程序。提出申請—填寫調查表—班級評議小組認定—學院認定工作組審核—學院公示—輸入計算機系統(tǒng)(昆明理工大學學生工作管理信息系統(tǒng))—學校審批。
三、民族地區(qū)高校界定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方式
通過對以上兩所高校認定經驗的綜合比較,結合民族地區(qū)的實際情況,筆者對民族地區(qū)高校界定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方式進行了一些探討,具體如下。
(一)加強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檔案的動態(tài)管理
民族地區(qū)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人數眾多、特困生的比例相對較大,并且多來自“老、少、邊、窮”地區(qū),基于這一特點,完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信息,建立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動態(tài)檔案顯得尤為重要。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檔案的完善應該包括定量信息與定性信息兩類。同時,對學生家庭經濟情況及學生的學習生活等進行定期巡查,每一年或每一學期修正一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信息庫,切實實施動態(tài)化管理。
(二)充分了解學生的日常消費水平和學習能力
隨著計算機和數據庫技術的日益發(fā)展,高校可充分借助校園一卡通系統(tǒng),實現(xiàn)對各數據的提取和統(tǒng)計、分析,以此來衡量學生的日常消費水平。除搜集刷卡消費數據外,還應關注學生的體檢狀況、就醫(yī)情況和醫(yī)療記錄,以及圖書館借閱情況和考試成績。通過這些數據和記錄,能綜合多因素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進行有效的資助。
(三)構建民族地區(qū)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指標體系
影響民族地區(qū)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的因素可分為四個方面,即個人因素、家庭因素、學校因素和社會因素?,F(xiàn)根據這四個方面來構建民族地區(qū)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指標體系,詳見表1。
(四)建立健全高校內部跟蹤制度
首先,通過咨詢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班級同學、寢室同學,了解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具體生活開支和消費模式。由于真正了解學生實際經濟狀況、日常消費的應該是同學,特別是朝夕相處的同班同學和同寢室同學,因此,他們評價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消費是否合理具有一定的可信度。其次,班主任和輔導員每學期與所帶班級的經濟困難學生一對一談話至少一次。最后,學生資助中心將不定期對取得資助資格的學生進行調研和回訪。學生資助中心各位教師利用調研、座談會、個別訪談、電話、郵件等形式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進行回訪調查,一方面能及時、全面地了解學生的實時需求和面臨的困難,另一方面也為資助工作的動態(tài)管理提供有利依據。
(五)完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監(jiān)督與責任追究機制
1.政府應出臺關于生源地貧困生認定的相關政策與法規(guī),明確認定部門的責任與義務,任何部門、學校和個人不能以任何借口擠占、挪用學生資助名額和資金,對在認定工作中失職瀆職、玩忽職守、弄虛作假的,要嚴肅追究相關責任人的責任,并加大懲罰力度。
2.市、縣(區(qū))資助中心和教育局要統(tǒng)一設立舉報投訴電話,廣泛接受新聞媒體和全社會的監(jiān)督;每學期或每一年市資助管理中心要聯(lián)合財政、審計等部門對全市學生資助工作進行統(tǒng)一清查,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改正。
3.對學生資助工作實行“市考核區(qū)縣”、“區(qū)縣考核學?!薄ⅰ笆谐闄z重點學?!比灰惑w的考核方式。教育局應把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情況納入學校辦學水平評估指標體系,實行校長負責制,強化認定工作的責任和監(jiān)督機制。
(六)倡導發(fā)展型資助模式和多元化資助體系
來自生活、就業(yè)等方面的壓力,使得民族地區(qū)高校經濟困難學生容易形成比較嚴重的心理問題。不少來自少數民族聚居區(qū)的學生,上大學前可以說是處在一個文化氛圍與主流城市區(qū)別非常大的環(huán)境中,處事方式、待人接物的禮儀等都需在大學重新學習適應。由于與原來的價值觀產生沖突,不少少數民族學生出現(xiàn)茫然和不知所措的情況??v觀當前民族地區(qū)各高校對貧困生的資助形式,一般是獎助學金、助學貸款、困難補助、勤工助學、減免學費等,但究其本質卻僅限于單一的經濟“輸血”層面,這些資助的“造血”功能并未得到完全發(fā)揮。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資助不僅體現(xiàn)在金錢物質上,還應體現(xiàn)在精神層面的幫助鼓勵教育上。“造血”型貧困資助體系強調的是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自身的發(fā)展問題,亦可稱為發(fā)展型資助模式,為貧困生的自我發(fā)展、自我挖掘提供強大的內驅力和精神支持。高校應轉變當前的資助理念,積極倡導從保障性資助為主轉向發(fā)展激勵性資助,從單一的經濟資助轉向育助并重型資助,從無償的物質幫扶轉向鼓勵公益性資助,從簡單的勤工助學轉向支持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資助,真正實現(xiàn)多元化資助。
高校貧困生資助工作是我國實現(xiàn)教育平等的一項重要項目,關系到數百萬學子的前途和命運。準確地界定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是做好貧困生資助工作的前提和基礎,因此,高校在認定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時,應堅持多樣化、全方位、多層次相結合的方式,增強界定體系的公平性、公正性、科學性。
【參考文獻】
[1]黎平,黎奇.廣西地方高校貧困大學生資助工作的維度與原則[J].廣西社會科學,2011(12)
[2]徐曉軍.高校貧困生資助體系問題分析及對策[J].論壇,2004(5)
[3]岑道權.高校貧困生認定的難點及對策探析[J].陜西理工學院學報,2007(4)
[4]聶晶.民族高校貧困生的負面心理狀況及對策探討[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5(9)
[5]包玉山.對民族地區(qū)高校貧困生資助體系的反思[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2(2)
[6]黃少玲.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高校貧困生認定機制初探[J].肇慶學院學報,2009(4)
[7]羅增強.基于AHP的高校貧困生認定方法研究[J].價值工程,2011(3)
[8]任金鳳.昆明理工大學貧困生黨員生活質量調查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學,2010
[9]胡芳.當前高校貧困生資助體系的困境及對策探究[J].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6)
[10]楊春婧.高校貧困學生的界定與資助機制探析[N].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2009-12-11
【基金項目】廣西教育廳項目(2011ZZ024)
【作者簡介】劉建國(1958- ),男,廣西機電職業(yè)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職業(yè)教育基本理論、高等教育管理。
(責編 蘇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