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鴉之城瓦爾帕萊索
文/ 大 菜
瓦爾帕萊索是智利的第二大城市,也是南美洲太平洋沿岸最大的深水港。瓦爾帕萊索在西班牙文中的意思是“天堂谷”,350年前由西班牙殖民者修建,至今城內仍保留完整的殖民時期的建筑和街區(qū),是智利唯一獲得“人類文化遺產”的城市。
瓦爾帕萊索吸引人的另一點是城市中隨處可見的涂鴉,據(jù)說最初是水手們將運輸船上的油漆偷偷賣給當?shù)厝耍驗槊看钨I到的油漆顏色都不一樣,所以瓦爾帕萊索的房子都被刷得五顏六色,后來當?shù)厝怂餍栽趬ι袭嫯嫞纬闪霜毺氐某鞘芯坝^。瓦爾帕萊索的涂鴉帶著南美特有的奔放和想象力,用色大膽,對比強烈,充滿趣味。在一些古老的街區(qū),一邊散步一邊瀏覽墻面上不同的涂鴉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瓦爾帕萊索整個城市建在港口邊的山地上,街道狹窄陡峭,遠遠望去密密麻麻一片,隨便找條小街鉆進去,往往會讓人大開眼界。
這里的治安好像不太好,路上常能看見提醒游人注意保護好自己財物的警示牌。看我們挎著相機,常有本地人善意地提醒我們將相機拿好,以防有人搶劫,雖然我們沒有遇到任何的搶劫和危險,但可以想象當?shù)氐闹伟矄栴}。
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b35d0b0102f5i0.html
揭秘習奧會的安納伯格莊園
文/ 老K的K
6月份的習奧會形式非常特別,是一種非正式的會晤,而且遠離了華盛頓,在加利福尼亞州的安納伯格莊園里面進行。安納伯格莊園位于洛杉磯以東的蘭喬米拉奇,這里年均高溫為32℃,低溫為16℃,一年之中有348天的好天氣,故此地別號“陽光之鄉(xiāng)”,冬季來這里度假和居住最為適宜。
安納伯格莊園是一座純現(xiàn)代主義的莊園。20世紀60年代中期,美國的媒體大亨沃爾特·安納伯格和夫人莉奧諾·安納伯格聘請洛杉磯建筑師A·昆西·瓊斯(1913-1979),在蘭喬米拉奇市建造了這座現(xiàn)代公館。
莊園建筑師瓊斯曾任南加州大學建筑學院院長多年,以“屋景合一”和“主題呈現(xiàn)式屋頂”的設計而聞名遐邇。他的標志性設計風格在“陽光之鄉(xiāng)”隨處可見。他利用懸突體遮蔽室內裝潢,使其免受陽光直射,又配上落地玻璃墻,使得戶外光線能照入房間。如同大多數(shù)20世紀中期的現(xiàn)代建筑一樣,該房屋的建筑結構是外露式而不是隱藏式的。該莊園的室內裝潢是由威廉·海恩斯和泰德·格雷伯設計的,他們因裝飾里根時代的白宮和推廣“好萊塢攝政風格”的建筑而聞名。
20世紀的很多關鍵人物都曾是“陽光之鄉(xiāng)”的座上賓,該名單包括七位美國總統(tǒng)、英國皇室以及好萊塢偶像,包括鮑勃·霍普、弗蘭克·辛納屈、詹姆斯·史都華、琴吉·羅杰斯等人。安納伯格夫婦有著作為優(yōu)雅主人和非凡慈善家的傳統(tǒng),最后他們將“陽光之鄉(xiāng)”作為自己最后的禮物奉獻給了公眾,常被美國政要用作會議及會晤之場所,可謂是西部的大衛(wèi)營。
博客地址:http://linkk88.blog.163.com/blog/static/122333794201357923388/?lvyou
在南非游世界最美植物園
文/ B型血的兔子
南非開普敦國家植物園(科斯坦斯植物園)是世界上最好的七個植物園之一,與英國丘園、美國紐約植物園、美國密蘇里植物園、澳大利亞皇家植物園、俄羅斯圣彼得堡植物園、蘇格蘭愛丁堡植物園齊名。這座世界著名的植物園曾是開普殖民地總督塞西爾·羅德斯的私人財產,他于1895年得到這塊土地并立下遺囑,在他去世后將植物園作為個人遺產捐贈給國家。1902年,這座植物園被作為國家公園對公眾開放。為了紀念他,人們在開普敦大學的后山上專門修建了羅德斯紀念碑。應該說南非開普敦國家植物園也是非洲最美麗的花園之一。2004年,開普敦國家植物園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自然遺產,這也是第一個被列入世界物質文化遺產名單的植物園。
作為世界六大植物區(qū)系之一的開普植物區(qū),面積雖然不大,只占地球面積的0.04%,卻分布著8500多種植物,其中相當一部分是特有種。收集栽培了4000種開普半島的當?shù)刂参锸情_普敦國家植物園最大的特色,因此成為植物工作者如癡向往的地方。由于開普敦屬于地中海氣候,雨量充沛,空氣濕潤,因此適合各種植物的生長。
博客地址:http://blog.ifeng.com/article/27792584.html
恍如電影場景的美國高中舞會
文/ 心路獨舞
美國每一所高中都有一個自己獨特的法定舞會時間,這是一個需要身穿燕尾服和晚禮服的正式舞會,通常是應屆高中生在即將畢業(yè)的時候舉辦,是美國高中社交生活里最受矚目的一件事情。
在美國有些學校只允許應屆高中生(senior)舉辦舞會,有些也允許比應屆生低一年的11年級生(junior)舉辦,但參加舞會的人必須是本校的高中生,而應邀參加的客人不能超過21歲。高中舞會的舉辦方有時會有學生會、家長會或校方的人員參加,但主要靠學生自己。為了籌集舉辦舞會的資金,舞會通常要收門票。參加舞會的學生事先要找好舞伴,可能雙方本是情侶或只是朋友,也有可能彼此或一方暗戀對方。
參加舞會的男生通常要身著黑色或白色燕尾服,內襯背心,帶領帶或領結;女生則要穿上傳統(tǒng)的晚禮服,戴首飾、噴香水、做頭發(fā)、化妝等。舞會前舞伴們常聚集在公園、花園或房屋門口擺出姿勢拍照,之后合伙租一輛加長豪華轎車抵達舞會地點——通常是學校的餐廳、體育館或租用的酒店舞廳等。舞會上會宣布舞王舞后領舞,他們是舞會之前由全校普選出來的,通常授予應屆畢業(yè)生。非應屆畢業(yè)生可以選出舞會王子和公主,而其他人則可以競選舞會公爵,通常是根據(jù)對學校活動的參與程度和在學生中受歡迎的程度而選出。有的高中舞會還包括晚餐,舞會有樂隊或DJ,舞會后有些家庭還會舉辦私人晚會,2012年的畢業(yè)舞會中每個家庭的平均支出為1078美元。
歷史上美國的高中舞會一直爭議不斷,尤其是在同性戀、雙性戀和變性學生中間,他們常因為被學校禁止帶同性舞伴參加舞會而起訴學校。盡管如此,這個源自上流社會將女兒正式介紹給社交界的舞會儀式,已經成了高中社交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a5357a3e0101jxix.html
英國中學生“懶散學習”
文/ 老山貓
根據(jù)一項調查,英國學生的生活并不幸福。與之相反,移民英國的中國孩子到達英國之后,卻感到英國孩子生活在天堂里。英國(主要指英格蘭)的教育體制是這樣的,4歲上學,小學(Primary School也叫做First School)要讀五年,相當于中國的學前班水平;然后,去Middle School(也叫做Second School)中學讀三年,和中國的小學差不多;然后進入下一級學校GCSE。GCSE是General Certificate of Secondary Education的簡稱,即英國普通初級中學畢業(yè)文憑,這個階段應該相當于中國國內初中畢業(yè)的水平;GCSE結束之后,法律規(guī)定必須要學完的課程結束,學生可以選擇繼續(xù)讀書或者找工作。要想再繼續(xù)讀書,必須進入大學預科(英國叫做A-LEVEL課程)學習,要通過畢業(yè)考試。進入A- LEVEL學習,才算進入中國的高中。
英國中學生一學期有兩次考試,尤以期末一次最重要,但并不是期末一次考試就決定你這一個學期的最后成績。學生一個學期的成績和平時的課堂作業(yè)、筆記以及每次小考、每一個學科的畢業(yè)論文有關。
英國的GCSE因為是義務教育,學生們沒有教科書,也不用準備作業(yè)本,這一切由學校提供。老師有教學大綱,具體內容完全由老師自己來決定。我女兒上GCSE時,數(shù)學老師和他們講自己發(fā)明的數(shù)學游戲,設計課老師領著孩子們到各個科技展覽觀去參觀,商業(yè)課的老師給學生兩個星期時間去公司實習。實習公司可以自己找,也可以經過學校幫助找到實習的地方。這是種有意義而又實用的教育方式。
博客地址:http://lixinycbk.blog.163.com/blog/static/12436138220135504525699/
香波堡,兩個男人的城堡
文/寒 江
舍農索堡與法國國王亨利二世及他的兩位女人有關,而香波堡則與亨利二世的父親——弗朗索瓦一世,緊緊地聯(lián)系在一起。除了國王弗朗索瓦一世,另一位在世界上享有盛譽的男人也與此城堡有著重要的關系。修建于1519年的香波堡,是盧瓦爾河谷區(qū)所有城堡中最雄偉的一座。在建筑方面的精美奢華之處,香波堡超過了凡爾賽宮。
15世紀后期,伴隨著黑暗的中世紀的終結,漫長的割據(jù)局面也宣告結束,法蘭西形成一個中央集權國家,資本主義已開始萌芽。弗朗索瓦一世就是在這個時期出生在夏朗德地區(qū)的干邑,20歲便繼承王位,是法國最年輕的國王,也是法國歷史上最受尊重的國王之一,被稱為法蘭西的文藝復興之父。這位艷羨意大利文藝復興的年輕國王,決定在盧瓦爾河谷修建一座屬于自己的狩獵行宮,于是他想到了意大利的另一位男人——達·芬奇。據(jù)傳說,城堡內的主樓梯是達·芬奇為香波堡貢獻的最絕妙的設計。兩組獨立的樓梯圍繞著一個軸心,呈雙螺旋狀盤旋而上。兩個樓梯上的人即使看到彼此,也不會互相碰見。這種設計完全避免了王后與弗朗索瓦一世情人正面相遇而引起的尷尬。
達·芬奇在這里度過了一生中最后的三年,他的寓所就在離香波堡不遠的地方。按照法蘭西皇室的規(guī)矩,普通人不能隨便出入宮廷行宮。于是,弗朗索瓦一世派人暗自在香波堡的地下修建了一條長長的通道,與達·芬奇的寓所相通,以方便與達·芬奇更深入地探討藝術等精深問題。
博客地址:http://lost-in-bj-1.i.sohu.com/blog/view/2661796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