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傳統(tǒng)人性,在后天的教化中,雖然被“化”,卻也或多或少在接近“偽”,接近人性的迷失。而在西方基督文化中,講求的是原罪與救贖,西方文化認為人生來是為了自身的原罪與劣根性贖罪的。
人不能稱之為人,直到有了人性。亞當與伊甸園的一切沒有本質(zhì)區(qū)別,直到他的肋骨偷吃了禁果,有了一雙辨別善惡的明眼,同時也有了所謂的人性。
有了人性,就區(qū)分了人與其他動植物。有了對理性的趨近與追逐,就有了某種意義上的羞恥心,也就劃分了人的具體種類。誠然,在中西方文化中,人性是有差別的。中國由于長期儒家思想主導,人性是由道德與禮教束縛的,而西方,人性是由理性支配的。
特洛伊和關(guān)羽的英雄形象的區(qū)別,就在于特洛伊這個英雄人物形象更具人性,這也是西方英雄人物的共性。而關(guān)羽,則是一個被近似神化了的英雄,雖然也有七情六欲,但大多由于儒家道德與禮教等的束縛而被潛移默化。
中國的傳統(tǒng)人性,在后天的教化中,雖然被“化”,卻也或多或少在接近“偽”,接近人性的迷失。傳統(tǒng)與道德相比之與理性,近乎類似于今天的法律制度,是靠束縛與條條框框在“吃人”,吃的不是人而是人性,因為傳統(tǒng)與道德追求的不是人性,而是神性。而在西方基督文化中,講求的是原罪與救贖,認為人生來是為了自身的原罪與劣根性贖罪的。西方的人本主義,實質(zhì)上是在認同人的多樣性與復雜性的同時信任人的發(fā)展性。
人是分為肉體和靈魂的,在某種程度上來看,肉體是趨惡的,靈魂是趨善的,所以說人是一半魔鬼一半天使的結(jié)合。由于肉體的欲望不斷膨脹,肉體必定向惡,正如《冒牌天神》中的男主角,權(quán)利與欲望成正比地膨脹,最終在他得到了絕對自由的同時也喪失了自我。正是由于人的欲望,所以有了禁欲,然而有時這“禁”就像伊甸園的禁果,越禁越容易引起欲望,因為得不到而痛苦。所幸的是,靈魂是向善的,有對于類似神氣的理性的追求,來幫助肉體得到救贖,正如西方基督文化中的自我救贖直到自我解放。
《楚門的世界》,就是一個自我解放的過程,同時也是找到人性與解放人性的過程。在《理想國》第七卷,柏拉圖作了一個著名的比喻,人們一般稱之為“洞穴喻”。當洞穴里的囚徒將影子當作真實的東西,將回聲當成影像所說的話時,他們以為這面壁的倒影就是整個世界。當有人走出洞穴并習慣了光明,見到了真實的世界時,他會慶幸自己在認識上的變化而對洞穴里的同伴表示遺憾。他已見到了事物之本身,便寧愿忍受任何痛苦也不愿回到洞穴過囚徒生活。然而,如果他復回洞中,那些同伴不僅不信其言,還會覺得他到上面走了一趟,眼睛就壞了不能對“影像”如從前那樣辨別了。洞里洞外就構(gòu)成了另一個楚門的世界。從不知道自己的被“議程設(shè)置”,活在洞穴的影像中,直到解放了自我,走出了洞穴。這是楚門人性解放的過程,也是整個人類人性解放的過程。然而洞穴里的一切,都仍然在那片黑暗影音世界里自娛自樂,沒有光明,也沒有痛苦。
耶和華神用地上的塵土造人,名叫亞當。耶和華神在東方的伊甸園立了一個園子,園子當中有生命樹和分別善惡的樹。耶和華神吩咐亞當說,園子中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你不可吃,因為你吃的日子必定死。耶和華神又用亞當身上所取的肋骨,造成一個女人,領(lǐng)到他面前。女人在蛇的引誘下吃了果子,又給亞當吃了,二人的眼睛就明亮了,才知道自己是赤身裸體,便拿無花果樹的葉子,為自己編作裙子。
耶和華神發(fā)現(xiàn)后,對蛇說,你既做了這事,就必你必用肚子行走,終身吃土。又對女人說,我必多多加你懷胎的苦楚,你生產(chǎn)兒女必多受苦楚。你必戀慕你丈夫,你丈夫必管轄你。又對亞當說,你必終身勞苦,才能從地里得吃的。地必給你長出荊棘和蒺藜來,你必汗流滿面才能糊口,直到你歸了土,因為你是從土而出的。你本是塵土,仍要歸于塵土……
(編輯 高龍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