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人活著不是簡單的吃、睡,而是要不斷地經(jīng)歷和成長,思想不斷地成熟和完善。在這個過程中,寫作是最能讓我們提升的一種方式,因為寫作是一種從生活上升到精神層面的探索,一種來自靈魂的交流與享受。本期,讓我們看看著名作家周國平對中學生寫作的指導,讀懂之后,相信你一定會對寫作始終充滿激情。
為什么想寫作呢?這是一個不能不問的問題,它關系到能不能寫成,寫到什么程度。
一、用寫作留住逝水年華
有人問我:你是怎樣走上寫作的路的?我自己回想,我什么時候算走上了呢?我發(fā)表作品很晚。不過,我不從發(fā)表作品算起,我認為應該從我開始自發(fā)地寫日記算起。那是讀小學的時候,只有八九歲吧,有一天我忽然覺得,讓每一天這樣不留痕跡地消失太可惜了。于是我準備了一個小本子,把每天到哪兒去玩了,吃了什么好東西等等都記下來,在潛意識里是想留住人生中的一切好滋味。現(xiàn)在我認為,這就是寫作意識最早的覺醒。
人生的基本境況是時間性,我們生命中的一切精力都會無可避免地隨著時間的流逝而失去?!白釉诖ㄉ显唬菏耪呷缢狗?,不舍晝夜?!比松顚氋F的是每天、每年、每個階段的活生生的經(jīng)歷,這些所帶來的歡樂和苦惱、心情和感受,才是一個人生命中值得擁有的東西。但是,這一切仍然無可避免地會失去??偟孟雮€辦法留住啊,寫作就是辦法之一。通過寫作,我們把易逝的生活變成永存,就可以以某種方式繼續(xù)擁有它們了。這樣寫下的東西,你會覺得對于你自己的意義是至上的,發(fā)表與否只有很次要的意義。你是非寫不可,如果不寫,你會覺得所有的生活都白過了。這是寫作之成為精神需要的一個方面。
二、用寫作超越苦難
人生有快樂,尼采說:“一切快樂都要求永恒。”寫作是留住快樂的一種方式,同時,人生中不可避免地有苦難,當我們身處其中時,寫作又是在苦難中自救的一種方式。這是寫作之成為精神需要的另一個方面。許多偉大作品是由苦難催生的,逆境出文豪,例如司馬遷、曹雪芹、陀思妥耶夫斯基、普魯斯特等。史鐵生是坐上輪椅后開始寫作的,他說他不能用腿走路了,就用筆來走人生之路。
寫作何以能夠救自己呢?事實上它并不能消除和減輕既有的苦難。但是,通過寫作,我們可以把自己與苦難拉開一個距離,以這種方式超越苦難。寫作的時候,我們就好像從正在受苦的那個自我中掙脫了出來,把他所遭受的苦難作為對象,對它進行審視、描述、理解,距離就是這么拉開的。我寫《妞妞》時就有這樣的體會,好像有一個更清醒也更豁達的我在引導著這個身處苦難中的我。
當然,你們還年輕,沒有什么大的苦難??墒?,生活中不如意的事總是有的,青春和成長也會有種種煩惱。一個人有了苦難,去跟人訴說是一種排解,但始終這樣做的人就會變得膚淺。要學會跟自己訴說,和自己談心,久而久之,你就漸漸養(yǎng)成了過內心生活的習慣。當你用筆這樣做的時候,你就已經(jīng)是在寫作了,并且這是和你的精神生活合一的最真實的寫作。
三、用寫作構筑精神世界
總的說來,寫作是精神生活的方式之一。人有兩個自我,一個是內在的精神自我,一個是外在的肉身自我,寫作是那個內在的精神自我的活動。
外在自我會有種種經(jīng)歷,其中有快樂也有痛苦,有順境也有逆境。通過寫作,可以把外在自我的經(jīng)歷,不論快樂和痛苦,都轉化成了內在自我的財富。有寫作習慣的人,會更細致地品味、更認真地思考自己的外在經(jīng)歷,仿佛在內心中把既有的生活重過一遍,從中會發(fā)現(xiàn)更豐富的意義,并儲藏起來。
我的體會是,寫作能夠煉就一種內在視覺,使我留心并善于捕捉住生活中那些有價值的東西。如果沒有這種意識,總是聽任好的東西流失,時間一久,以后再有好的東西,你也不會珍惜,日子就會過得渾渾噩噩。寫作使人更敏銳也更清醒,對生活更投入也更超脫,既貼近又保持距離。
在寫作時,精神自我不只是在攝取,更是在創(chuàng)造。寫作不是簡單地把外在世界的東西搬到了內在世界中,它更是在創(chuàng)造不同于外在世界的另一個世界。雪萊說:“詩創(chuàng)造了另一種存在,使我們成為一個新世界的居民?!边@不僅指想象和虛構,凡真正意義上的寫作,都是精神自我為自己創(chuàng)造的一個自由空間,這是寫作的真正價值之所在。
為誰寫?寫什么?這是我們作文時常常困惑的兩個問題。其實,明確了為何寫,這兩個問題也就有答案了。簡單地說,就是為自己寫,寫自己真正感興趣的東西。
如果一個人出自內心需要而寫作,把寫作當作自己的精神生活,那么,他必然首先是為自己寫作的。凡是精神生活,包括宗教、藝術、學術,都首先是為自己的,是為了解決自己精神上的問題,為了自己精神上的提高??鬃诱f:“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為己就是注重自己的精神修養(yǎng),為人是做給別人看,當然就不是精神生活,而是功利活動。
所謂為自己寫作,主要就是指排除功利的考慮,之所以寫,只是因為自己想寫、喜歡寫。當然不是不給別人讀,作品總是需要讀者的,但首先是給自己讀,要以自己滿意為主要標準。只要我自己喜歡,我就寫,不要去管別人對我寫出的東西如何評價。另一方面,這又是很高的標準,別人再說好,自己不滿意仍然不行。一個自己真正想寫的作品,就一定要寫到讓自己真正滿意為止。真正的寫作者是作品至上主義者,把寫出自己滿意的好作品看作最大快樂,看作目的本身。
唯有為自己寫作,寫作時才能擁有自由的心態(tài)。唯有為自己寫作,寫作才能保持靈魂的真實。相反,為發(fā)表而寫,就容易受到他人眼光的支配,或者受物質利益的支配。后一方面是職業(yè)作家尤其容易犯的毛病,因為他藉此謀生,不管有沒有想寫的東西都非寫不可,這必定導致寫得濫,名作家往往也有大量平庸之作。所以,托爾斯泰說:“寫作的職業(yè)化是文學墮落的主要原因?!弊罾硐氲氖橇碛蟹€(wěn)定的收入,把寫作當作業(yè)余愛好,如果不幸當上了職業(yè)作家,也應該盡量保持一種非職業(yè)的心態(tài),為自己保留一個不為發(fā)表的私人寫作領域。有一家出版社出版“名人日記”叢書,向我約稿,我當然拒絕了。我想:一個作家如果不再寫私人日記,已經(jīng)是墮落;如果寫專供發(fā)表的所謂日記,那就簡直是無恥了。
(選自周國平文集《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