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上海黃浦江出現(xiàn)死豬之后,四川彭山縣南河又發(fā)現(xiàn)上千只死鴨,上海蘇州河古北路橋河段出現(xiàn)大面積黑水……有關部門均作出回應,死豬、死鴨、黑水均不影響水質。但問題是,肉眼目睹骯臟帶來的不適感,會隨著一句“不影響水質”消失嗎?
現(xiàn)在,我們習慣于用各類標準評估人類衣食住行使用或接觸的物品的安全,但近期發(fā)生的與水體有關的公共事件提醒我們:技術檢測恰恰忽略了人的體驗和感受。舉例而言,吃飯吃到一只死蒼蠅,它或許不影響健康,但站在人的角度,你不能說它是可以容忍的。同理,如果單純用檢測標準去打量江中死物,這本身就是把人對生存質量的要求降低了。
從饑寒貧困中一路走來,中國的發(fā)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民眾的需求也變得多元,從物質需求不斷向精神層面的權利、文化需求延伸。所以政府治理也應該與時俱進,把全面滿足人的多元、豐富、廣泛的需要作為發(fā)展方向。
“人”在一切技術和標準之上,以此為鏡,我們的治理還有很大的改進空間。
(摘自《長江日報》 付小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