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
所謂親子閱讀,不僅僅是父母讀給孩子聽,還意味著大人在孩子的引領(lǐng)下重新拾回赤子之心。
美國詩人惠特曼有一首詩:“有一個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看見最初的東西,他就變成那東西,那東西就變成了他的一部分……”梅子涵先生在引用這首詩時指出:孩子要閱讀經(jīng)典,走向優(yōu)秀。我覺得還有一點非常重要:大人們也要每天向前走,沿著孩子的目光走,那目光也成了大人的一部分。
我與女兒一起讀《快樂王子》??吹叫⊙嘧由咸焯媚且欢螘r,她倒在我懷里,失聲痛哭。這眼淚告訴我什么是樸素的感動。
我們又一起讀《月亮,生日快樂》。女兒上躥下跳,學(xué)小熊蹚過小河,穿過樹林,爬上高山??粗⒆幽歉吲d的模樣兒,我明白:讓別人快樂,自己就會快樂。
女兒5歲,可我們一起讀過的書卻不計其數(shù)。書名和內(nèi)容很多已經(jīng)淡忘,但書的靈魂已經(jīng)長在她的心里。
一次,路遇一個乞丐,我拿出硬幣讓女兒給他。她靜靜地走到那乞丐面前,伸出緊拽著硬幣的手。固執(zhí)地要親手將硬幣放到乞丐那蜷縮的手中,而不是地上的破碗里。乞丐一臉愕然,女兒靜靜地堅持。我明白,這是一個孩子的尊重。她讀過的書告訴她應(yīng)該這么做。
一次,我禁不住想要摘那火紅的楓葉來玩賞時,小家伙嘟著小嘴,反問道:“那我摘你頭發(fā),你不疼嗎?”是啊,葉子不就是樹的頭發(fā)嗎?怎么能無緣無故摘一個人的頭發(fā)呢?我汗顏。
孩子身上有種與生俱來的對抗世俗的東西,閱讀就是呵護那純潔美好的種子。
“爸爸,你亂扔垃圾,你不愛地球了嗎?”
“媽媽,小魚兒好可憐啊,你把小魚兒燒了,它媽媽會來找它嗎?”
女兒的問題總是讓我們檢視內(nèi)心的純潔度。而她之所以能提出這么多問題,是因為閱讀的種子漸次發(fā)芽、開花。所謂親子閱讀,不僅僅是父母讀給孩子聽,還意味著大人在孩子的引領(lǐng)下重新拾回赤子之心。
的確,若不是女兒,我不會去關(guān)注維尼小熊的樂觀開朗,更不知道那個一定有辦法的爺爺,還有會煮一鍋美味石頭湯的聰明的士兵們。
不僅如此,我開始大量涉獵科普小故事、動物百科類書籍。孩子的目光又何嘗不是大人每天向前的動力呢?每個周末我都和孩子一起去圖書館,看著她穿梭在書架間的身影。我很欣慰,但又時時提醒自己: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