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蘭
一、公共藝術景觀設計中的雕塑品
公共藝術是上個世紀70年代開始出現的藝術概念,在90年代的時候在我國開始欣欣發(fā)展,隨著我國居民生活環(huán)境的改善和政府對社會人文環(huán)境的重視和建設,公共藝術景觀設計隨之而發(fā)展。在許多的公共空間,諸如:市政廣場、公園、城市綠地、體育館、演播劇場、步行街、小區(qū)環(huán)境等,都涉及了公共藝術景觀設計。公共藝術景觀設計的內容體現主要以雕塑設計、壁畫、公共設施設計、場景設計等為主,其中雕塑品設計在一定程度上能表達出一個城市或者是一個區(qū)域的文化內涵。如中國西漢霍去病墓的石雕群,匠師們就是巧妙地利用了石塊高低凸凹的天然形態(tài),天然肌理材質,“因材施藝”,恰到好處地把創(chuàng)作思想與自然材質相融合成了偉大的藝術作品。這組石雕群表現出了民族英雄的事跡和氣概。
公共藝術景觀設計中雕塑品的物質載體必須是現實材料,材料是雕塑品必不可少的物質形態(tài)。材料具有諸如輪廓、形態(tài)、重心、體量、色澤、肌理等特性,而這些特性中對我們公共藝術景觀設計中雕塑品有發(fā)揮創(chuàng)新作用最大的要數材料肌理。對材料肌理的合理運用,能夠更好地反映出公共藝術景觀設計中雕塑品的深厚內涵,也可以表達出公共藝術景觀設計中雕塑家的個人感情。
二、公共藝術景觀設計中雕塑品的材料肌理表現特征
一般傳統(tǒng)意義上的雕塑品通常是一件作品只用一種材料來表現,而公共藝術景觀設計中雕塑品豐富的藝術語言是體現在材料的多樣性、組合性及其材質本身的形態(tài)、色澤、肌理等變化之中的。
(一)公共藝術景觀設計中雕塑品主題和材料的融合
公共藝術景觀設計的每一次藝術創(chuàng)作,都會有不同的主題,無論題材來自于大自然,或是靈感一現,還是因為原始材料而沖動,都必須借用具體的材質來完成方案。盡最大力量運用材質的形態(tài)、色澤、肌理等特性到公共藝術景觀設計中,使材質配合形體充分反映出公共藝術景觀設計所要表達的內容主題。比如,以四川汶川5·12大地震為主題的雕塑品《汶川時刻》就是用漢白玉這種材質來體現紀念碑主題意義的。公共藝術景觀設計中雕塑品創(chuàng)作時,就是肌理與材質的充分考慮,這時,當藝術家看到某種肌理材質時,創(chuàng)作便已經開始了。也許正是對公共藝術景觀設計中雕塑品材料的感受,在選擇材料的過程中就已經形成了創(chuàng)作構思與沖動。這種創(chuàng)作的沖動或許就是產生于對某一種公共藝術景觀設計中雕塑品原始材料的深刻感受之中。
當然,各種材料都有著自身的特征、有著自己的肌理效果。正因為如此才組成了我們的萬千世界,才有了我們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的感觀素材,才誕生出了許多杰出的公共藝術景觀設計雕塑品,例如石材與金屬材料是絕對的不同,即使是同種類的材料之間也都各自有不同的特性。因此,公共藝術景觀設計中雕塑品材料的不同特性都與作品主題有關。所以,公共藝術景觀設計中雕塑品創(chuàng)作的綜合考慮、公共藝術景觀設計中雕塑品材料的合理選擇與主題造型息息相關,其選擇正確和運用合理與材料肌理的展示程度也有著必然的聯系。公共藝術景觀設計中雕塑品材料質地的性能和材質肌理的美感是在人們生存與藝術實踐中逐漸地認識到的,因此材質肌理的創(chuàng)新是一個歷史必然的過程,這個過程需要人的智慧來做支撐。
(二)公共藝術景觀設計中雕塑品材料的肌理美特性
肌理作為公共藝術景觀設計中雕塑品造型的表現手法之一,作為一種表面形態(tài),是普遍的甚至不可避免地出現在公共藝術景觀設計的雕塑品中的。肌理依附于形體而存在,沒有形體當然就沒有肌理。但,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嘗試和公共藝術景觀設計中雕塑品作品欣賞之后,通過分析一些優(yōu)秀的公共藝術景觀設計中雕塑品,特別是分析其作品肌理的運用,會讓人逐漸認識到,肌理在公共藝術景觀設計的雕塑品中的重要意義,從某種角度上說,肌理已經可以被稱為一種美感形式,或者就直接稱為肌理美。公共藝術景觀設計中雕塑品中的肌理美不僅是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行為之一,而且是公共藝術景觀設計中雕塑品本身的審美價值和公共藝術景觀設計中雕塑家個性與表現作品內涵價值體現的重要依據。肌理自身的美不但能提高作品的審美情趣,而且還可以深化主題。
肌理在一般的情況下是對公共藝術景觀設計中雕塑品材料表面而言的,任何材質的表面都有它自身本質的肌理形式存在,而這種肌理的存在既是與其它材質的區(qū)別,又是認識這種材質的最直接的表象特征。在公共藝術景觀設計中雕塑品的肌理一般是能觸摸到的作品形態(tài)構成方式,因此公共藝術景觀設計中雕塑品肌理是由創(chuàng)作者在公共藝術景觀設計中雕塑品的表面創(chuàng)作出的公共藝術景觀設計中雕塑品材料外表效果,是有想象力的對所塑對象的心理感受,公共藝術景觀設計中雕塑品肌理是創(chuàng)作中公共藝術景觀設計中雕塑家關注的一個重要構成形式。如銅的肌理和鐵的肌理對觀者的心理感受是不同的,鐵給人不易接近的感覺,而銅給人一種親切的心理感受,盡管它們都同屬于金屬材質范疇。
談到公共藝術景觀設計中雕塑品的肌理,更容易使人理解的還是那些看起來隨機的偶然的或有意為之的,能夠體現塑造和制作過程的“痕跡”。公共藝術景觀設計中雕塑家會果斷的在公共藝術景觀設計中雕塑品表面留下自己意識的痕跡,這種痕跡的出現絕非憑空,而是公共藝術景觀設計中雕塑家懷著強力的情感創(chuàng)造出來的,正如羅丹所說:“當我沒有強烈的感情時,是不會動手塑造的”。泥塑的塑痕、金屬的焊點等肌理能成為公共藝術景觀設計中雕塑家創(chuàng)作的手段之一,同時也是一種情感的體現。如果單純的看肌理,更容易把它當作成一種抽象的藝術形態(tài),是一種有味道的公共藝術景觀設計雕塑品表面形式。這種富于變化的雕塑品痕跡被公共藝術景觀設計藝術家恰當的使用時,豐富的肌理效果會給人愉悅的視覺感受,激起觀者的審美共鳴。因為多數情況下觀者在欣賞公共藝術景觀設計的時候所關注的已不僅僅是形體、空間等傳統(tǒng)的公共藝術景觀設計語言,更多的還有這種能夠引起我們內心共鳴的“有意味”的肌理。公共藝術景觀設計中雕塑品肌理的運用就是一種有味道的形式,可以引起作者和觀者心靈的共鳴和特殊的情感體驗。這樣也就促使了肌理的不斷更新。這種體驗就使得一個公共藝術景觀設計更具人性化,更能走向大眾,更能在公共空間中形成人與物的共融。當然,這種設計也就成了成功的公共藝術景觀設計。
肌理已經成為了公共藝術景觀設計中雕塑品藝術重要的表現形式和語言,它作為一種視覺和觸覺效果反映了公共藝術景觀設計的藝術理念和審美情趣,是公共藝術景觀設計中雕塑家創(chuàng)作和思維過程的真實記錄,透過肌理表象,我們能夠看到更多作品之外的思想內涵,也能看到公共藝術景觀設計中的感官審美,會給人心靈的震撼,也能了解和認知到作者創(chuàng)作的真正意圖。由此,我們知道公共藝術景觀設計中雕塑品創(chuàng)作適當地運用肌理,不僅不會減弱公共藝術景觀設計作品的藝術特征,還能夠增加公共藝術景觀設計中雕塑品的藝術表現力。
(三)公共藝術景觀設計中雕塑品材料肌理的多樣融合性
在公共藝術景觀設計創(chuàng)作中,藝術家逐漸領悟到材料在公共藝術景觀設計中的重要性,并認識到材料肌理的美感形式,從而公共藝術景觀設計中材料肌理也隨之成為了公共藝術景觀設計的一種藝術表現。從雕塑發(fā)展史中我們可以了解到雕塑品材料肌理利用的歷史。由此知道公共藝術景觀設計的存在依托于雕塑品材料的存在,所以對公共藝術景觀設計中雕塑品材料肌理的運用在公共藝術景觀設計的形成時期就已經開始了。隨著人類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和社會文明的發(fā)展,用來做公共藝術景觀設計中雕塑品的材料肌理也隨之變得多樣起來,而且這種多樣性也表現為兩種或者多種材料的融合。
公共藝術景觀設計中雕塑品的材質肌理是從對材料的不同嘗試開始的。與傳統(tǒng)的雕塑品相比,當代公共藝術景觀設計中雕塑品設計更關注發(fā)揮材料本身的美。公共藝術景觀設計中雕塑品作品的形態(tài)也好,內涵理念也好都離不開具體材料來承載,因此對材料的不斷嘗試探索都是公共藝術景觀設計中藝術家不變的追求主體,特別是當代公共藝術景觀設計中雕塑品。如朱成作品《我以我骨》是用羊頭骨來作為作品的主體材料,而非公共藝術景觀設計中雕塑家親手塑造的形體,創(chuàng)作者讓這種天然的生物狀態(tài)材料也是唯一的不可替代的材料及其材料的特殊材質美來表現其作品內涵,讓人有心靈震撼的美。
在公共藝術景觀設計中雕塑品的構成形態(tài)還表現在材料肌理的組合運用上。材料的組合運用是公共藝術景觀設計中雕塑品的重要特征之一。這種特征是時代背景和社會發(fā)展的產物,是環(huán)境自身的內在要求,是社會物質形態(tài)多樣化的體現。如朱成作品《璇璣》像織布機一般的構成形態(tài),作品材料用了現代的不銹鋼和鋁合金,時代味十足,且看這個作品形態(tài)又是有深刻內涵的,反映出了社會的時代變遷的典型特征,這樣也使得創(chuàng)作者的思想意圖通過作品和觀者達成了一致的交流。
(四)公共藝術景觀設計中雕塑品材料肌理的文化性
在公共藝術景觀設計大力發(fā)展的今天,作為公共藝術景觀設計重要表現形式之一的雕塑品和傳統(tǒng)雕塑之間相互聯系但又本質區(qū)別。公共藝術景觀設計中的雕塑品材料依然保持著造型藝術不變的特性——文化,只不過不同的時代對文化的體現形式不同罷了。古代雕塑是用雕塑材料造型來體現古人的禮儀崇拜;而現代雕塑更多的是用材料和形體一起表現對現代文明的思考。雕塑中隱含在作品內部、觀者只能用認知能力才能感受得到的雕塑的“隱形雕塑材料”就是文化,文化在雕塑創(chuàng)作中有雕塑材料的作用。在雕塑創(chuàng)作的表現形式上,雕塑作品與一定的文化保持著一致的關系。文化的存在一直是雕塑藝術存在的思想基礎,在現在廣泛材料的概念下,新材料和文化共同構成雕塑藝術。文化是摸不到看不到的東西,是以人的主觀意識和思維方式存在的,而雕塑家和觀者的交流是通過作品本身來實現的,因此這當中必須有一個約定俗成的文化形態(tài)存在于作品中,這樣作品才能成為雕塑家和觀者的橋梁,進行有序有理的溝通,否則觀者看不懂雕塑作品,雕塑家解讀不出作品的內涵。特別是在公共藝術景觀設計中,雕塑品更應體現一種大眾接受的文化,否則就不成其為公共藝術景觀設計了。
公共藝術景觀設計中的雕塑作品之所以具有文化性,是因為雕塑作品的物質載體充滿了文化性。雕塑作品材料經過雕塑家的精心選擇、成型處理和雕塑家的用心打造,連存放地點也是經過雕塑家的細心考察的,一套完整的公共藝術景觀設計雕塑作品本身就是一個自我的整體,從具體的材料到抽象的觀念,從構思到成品常常都體現了雕塑家在材料和肌理上的加工處理,這一思維勞動既是物質勞動,更是精神勞動。這樣的過程都是一種文化思考的過程,都是有文化意義的。
拿我國來說,以玉石來作雕塑材料應該是最古老的雕塑形式之一。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就出現了玉制工具。從商周時期開始,玉被認為是珍貴物品及君子形象的象征,玉制品更成了貴重的禮品和裝飾佩件。因此,在我國有了玉文化的形成和發(fā)展,同時玉文化又被認為是中華文明起源的主要特征之一,也是民族文化的特征之一,與世界其它文明不同。正是由于歷史文化長期的進程,玉由原來僅僅是一種特殊性質的石頭轉化成了代表權力、地位、財富的象征。由于玉在中國的特殊歷史性、文化性、民族性,因此在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獎牌上就鑲嵌了玉,用以代表中國的特色文化。
三、公共藝術景觀設計中雕塑品材料肌理的角色
公共藝術景觀設計中雕塑品在對材料的選擇上和傳統(tǒng)的雕塑品相比,關注較多的是材料本身后面的意義。這時的公共藝術景觀設計更多是靠公共藝術景觀設計中雕塑品材料肌理的運用來說明公共藝術景觀設計作品的意義的。公共藝術景觀設計中雕塑品材料肌理已然成為了能讓觀念得以傳達的最好形式之一,包括能利用到的各種具象和抽象的材料的構成形式。公共藝術景觀設計中雕塑品材料肌理運用幾乎成了公共藝術景觀設計中藝術家手中的思想工具,沒有哪一個歷史時期的公共藝術景觀設計藝術家能像現在這樣揮灑自如的運用各種材料肌理。這時候公共藝術景觀設計中雕塑品的材料與觀念的傳達成了公共藝術景觀設計作品的主要課題。
雖然公共藝術景觀設計中雕塑品不以表面肌理形式為最終目的,但它卻必須借助于材料以及材料的表面肌理形式來傳達作品的理念,從而公共藝術景觀設計中雕塑品材料肌理的運用具有了強烈的針對性和不可替代性的特點。當某種或某些材料被藝術家選中,用到公共藝術景觀設計作品中時,這種材料本身或者與別的材料就共同成為了一種作品藝術語言,同時也就構成了公共藝術景觀設計作品的外表藝術特征。在傳統(tǒng)雕塑品藝術中,人們對材料的使用還局限于材料的本身,而材料的自我藝術表現能力還沒有被完全體現出來,也就是說,材料只是起到一個媒介的作用,不存在對材料進行藝術表現的問題。隨著公共藝術景觀設計作品材料的廣泛性的到來,特別是當代的公共藝術景觀設計作品材料選擇利用上,材料已經成了公共藝術景觀設計中雕塑品的一種主體表現語言,盡管這種語言有時還沒有起到決定性的作用,但公共藝術景觀設計中雕塑品材料實際上已經可以獨立的表現某種思想觀念了。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隨之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人們對世界和物質的認識和看法也在發(fā)生不斷變化,這一切也迅速改變著人們對公共藝術景觀設計藝術的看法。這種改變也使公共藝術景觀設計藝術家對材料的認識和選擇上表現得直接而明顯,“讓材料自己說話”幾乎成了每一個公共藝術景觀設計藝術家在創(chuàng)作時首先考慮的因素。使公共藝術景觀設計中雕塑品更加客觀化,以期達到最大程度地展現材料自身的魅力,將“話語權”交給材料,讓材料用最純粹的語言表現主題。
四、結論
處于時代迅速變革的今天,公共藝術景觀設計中雕塑品藝術正以它獨特而鮮明的構成形式漸漸地進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而非高高在上。正是這種“飛入尋常百姓家”的時代特征,使得當代公共藝術景觀設計及其公共藝術景觀設計中雕塑品的表現形態(tài)都具有了無限的生命力。作為公共藝術重要表達方式之一的雕塑品,成為了當代藝術家和設計師表達觀念的重要物質載體。不管這種載體是抽象的還是具象的,都需要一種合理的材質來體現,這種合理性是和觀者或公眾的接受度與理解度是保持高度一致的。因此,材料肌理的表現特征就顯得格外重要,這個關乎設計藝術品的公共性,使其能在公眾面前體現設計藝術作品的內涵,同時這種內涵得以大眾普遍認同。這種特征也已深得藝術家和設計師的認同,成為了一種創(chuàng)作中追求的重要表達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