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勒
1 安全感才是首要的教育投資
和許多家長一樣,上述兩位媽媽陷入了一個孩子的成長誤區(qū):為了更高更遠的教育目標,忽視了孩子成長的真正“起跑線”,那就是最基礎最簡單的安全感,而這正是來源于寶寶和媽媽在出生頭三年建立起來的穩(wěn)固依戀關系。試想一下,一個感到不受關愛和重視、脆弱至極、沒有安全感的小生命,哪里來得成長動力,又怎么可能發(fā)展更高級的能力呢?
許多媽媽會想當然地認為,孩子能吃飽穿暖、有人愛惜有人保護就是安全的。其實不然,對于0~3歲的孩子來說,安全感還意味著孩子所有的情感需要被媽媽持續(xù)而全面地關注到,并被認可和滿足,這也就意味著孩子可以完全地依戀媽媽。寶寶并不懂自己吃的是什么奶粉,穿的有多漂亮,但媽媽在孩子因煩躁或無聊而哭鬧時沒能趕來安撫;或者今天出現了,明天又消失得無影無蹤,把孩子不斷地丟給新環(huán)境……這些內心和潛意識里的真正擔心與不被滿足,很難讓孩子進入平和自信的狀態(tài)。而這一理想狀態(tài),對于孩子的一生是最為關鍵的。
從這一點來看,陽陽媽媽沒能和孩子在生命一開始就建立起親密的母子依戀關系,這也導致了兒子缺乏安全感,情緒不穩(wěn)定。雖然看上去陽陽已經適應了各種環(huán)境變化,又回到媽媽身邊,但孩子在情感發(fā)育初期就經歷了分離的悲傷、希望的破滅,乃至無可奈何地接受現實。這種感受越強烈,持續(xù)時間越長,對一生的影響越大。寶寶不僅身心受影響,嚴重的還可能影響智力、個性和社會適應性,所以,現在的陽陽總是無法和媽媽親近起來,負面情緒遠遠多于積極情緒,其表現就是時常亂發(fā)脾氣,甚至有時還會和媽媽對著干。
妮妮媽媽雖然一直陪伴在女兒左右,卻仍然沒能建立起健康的母女依戀關系。原因很簡單,嬰兒的情感依戀不只是陪伴和照料就能滿足。雖然有媽媽在身邊,妮妮卻沒感受到自己的需要被關注和重視。媽媽忙于掙錢,這只是她自己望女成鳳的期待。更糟糕的是,媽媽為了貫徹教育計劃隨意地拒絕妮妮的自主要求,在女兒因為心理不適而哭鬧時也置之不理。顯然,母女兩個雖然離得近,卻相處得很辛苦。正在自我發(fā)展第一個飛躍期的妮妮,因為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和接納而感到焦慮和壓力,逐漸變得膽小自卑。甚至因為第一個生命中最重要的情感紐帶沒建立好,連對外交往都失去了“底氣”。其表現就是特別不愿意去幼兒園,也不敢跟其他小朋友玩,害怕挑戰(zhàn),凡事都膽怯逃避。
2 缺失的安全依戀如何彌補?
讀到這里,我還特別希望對孩子出生頭三年時沒能照顧好他們的媽媽們說:成長雖然不可逆,情感還是可以彌補的。只是當媽媽的需要準備出更多的耐心、理解和方法,去面對孩子的不安全感帶來的種種壞脾氣。問一問自己,孩子的暴躁、畏縮,甚至冷漠是不是由于自己也有像陽陽媽媽或妮妮媽媽那樣的問題?如果是,盡可能少批評,不強化負面的情感,多認可他們積極的成就。另一方面以各種形式(電話、QQ、旅行等)多陪伴他們,多和他們分享生活故事或者喜歡的書和游戲,理解和支持他們追求自己的快樂生活??傊?,媽媽可以自然而然地、積極有效地參與到孩子的生命中去,用更多靈活的方式去陪伴孩子,融入他們生活中的情感時刻,盡力通過和孩子重建親子信任紐帶,慢慢彌補孩子缺失的安全感。
別讓寶寶的需要成為“看不見的大猩猩”
有一個著名的心理學實驗,叫作“看不見的大猩猩”。實驗者讓志愿者看一段視頻,里面是幾個穿著白色或黑色衣服的人互相拋球。志愿者被要求數出白衣人傳球的次數,同時忽視黑衣人。在傳球過程中,一個人扮成黑色大猩猩走進來,并面對鏡頭捶打胸膛,停留9秒后退出。視頻播放結束后,志愿者大多能比較準確地數出傳球次數,但有一半的人沒有看到大猩猩,這些人看到視頻回放后感到不可思議。通過視頻追蹤器,研究人員發(fā)現,這些志愿者其實都直視過大猩猩,卻莫名地做到了“視而不見”。
從這個實驗可以看出,當媽媽的關注點在別的教育目標上時,注意力會過濾不相干的信息,很可能對寶寶當下的需要視而不見。而寶寶直接的感覺就是,我沒有被媽媽關注,從而很難和媽媽真正建立親密關系。那么,新手媽媽們怎么做才好呢?
1 對0~3歲的寶寶盡可能有求必應,至少接納孩子的情緒,要理解他們有自己的成長需求,憤怒、傷心都是有原因的,請給他們足夠的情感關注。
2 細心觀察,尋找“大猩猩”:例如平靜和專注往往是寶寶感到滿足的信號,而煩躁不安、反抗固執(zhí)則可能意味著他們有什么需要沒被認可和重視。早教活動或其他生活安排的出發(fā)點應是盡可能讓寶寶感興趣,樂于參與,而不是在完成家長的“教育任務”。
3 忙于家務或其他工作時,如果條件允許,也可以把寶寶帶在身邊,偶爾休息一下陪他玩一會兒再干,不會耽誤什么大事。但對于寶寶而言,只要有媽媽陪伴,他反而會慢慢習慣于安靜地自己玩耍,因為在他的潛意識里,知道媽媽就在身邊。
總之,對于媽媽們來說,養(yǎng)育子女是辛苦的,也是快樂的;是付出,也是收獲。收獲大了,再辛苦也幸福。只是每個媽媽付出的方式不同,隨著孩子漸漸長大,她們的養(yǎng)育方式更是千差萬別。正因如此,我們說,當媽媽是個“技術活”,付出的多,不如付出的巧。所以,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尤其是寶寶生命中的頭三年,正是媽媽確立母子關系并影響孩子一生安全感的關鍵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