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時第一布魯日薯條博物館
下午,布魯日中心廣場的熱鬧,讓我瞬間就有種想要停頓下來的好感。順著東北角的一條街一直向前走,據(jù)說那邊聚集著幾個很有特色的微型博物館,而最有喜感的主題就是 ——土豆。
Friet Museum的門臉很小,稍不注意就會錯過。兩道門一推開,我就樂了,圓圓的土豆爺和長長的薯條兄舉著比利時的三色國旗,正忽閃著大眼睛歡迎我。五顏六色的塊狀物懸浮在空中,奇奇怪怪的形狀,有紅的、綠的、紫的,還有黑色的,一時間以為自己進了一家精密的科研實驗室,走近才看清是土豆。
穿過一個花里胡哨的玻璃墻,一本很有年頭的植物書攤在眼前,雖然被罩在玻璃框里,那厚厚的書頁和上面密密麻麻的文圖,還是讓人肅然起敬。隨著我踏上蜿蜒的樓梯,那種深邃的感覺因為土豆而變得真切。墻壁上貼滿了關(guān)于土豆發(fā)展史的一切,土豆的發(fā)源地、品種、食用價值、所起到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非洲,在落后的國家,土豆是人民生存的基本口糧,不可想象,沒有了土豆,那些貧寒地區(qū)會不會是哀鴻遍野。
博物館真是有超強的收納功能,通道兩側(cè)高高低低擺滿了大小不一的搪瓷鍋,鍋的旁邊是各種各樣的爐灶和水罐。通道盡頭是個模擬廚房的流動車廂,車廂門口立著兩卷金燦燦的薯條,像把門的士兵。車廂內(nèi)則是全套的廚房設(shè)備,最矚目的就是那個炸薯條的油鍋……我從廚房里溜達出來,竟然神經(jīng)質(zhì)地感到吃了一肚子薯條。最有看頭的是位居兩側(cè)的宣傳海報、老掉牙的雜志、畫報和漫畫,從1863年開始,專門售賣炸薯條的流動車就在比利時的大街小巷上轉(zhuǎn)悠了,人手一卷鮮香酥嫩的薯條,是當時流傳至今的美味,各種形狀的流動車,也展示了不同時期人們的生活狀態(tài)。有一張圖片令我印象深刻,時髦女郎穿著墨綠色的裙裝,裸露著大腿倚靠在一個薯條車旁,一手握著薯條卷,一手往嘴里送薯條的樣子優(yōu)雅而又有趣。
在這里,我看到的是文物,是古董嗎?不是,是土豆的前世今生,是一種飲食文化。走出那扇門時,我覺得自己像是剛從油鍋里被打撈上來,哈哈,渾身上下都是香噴噴的薯條味。
亮點:一枚土豆你所不知道的前世今生。
聲譽:世界上首家以炸薯條為主題的博物館。
荷蘭珍寶皇家代爾夫特藍瓷博物館
“素坯勾勒出青花筆鋒濃轉(zhuǎn)淡,瓶身描繪的牡丹一如你初妝。”很少有人知道,在這個遙遠的歐洲小城 ——代爾夫特。青花瓷同樣家喻戶曉,名揚海外的皇家代爾夫特精美瓷器,令人愛不釋手。
四百年傳承與皇家封號
皇家代爾夫特始建于1653年,距今已有350多年的歷史,至今仍然秉持傳統(tǒng)手工方法制作瓷器。皇家代爾夫特自1916年遷址于此,是現(xiàn)今僅存的唯一一家17世紀代爾夫特瓷器工廠。公司不但為荷蘭王室生產(chǎn)餐具和裝飾品,還為王室成員定制送給重要賓客的禮品。
亮點:新異的郁金香花瓶,像多胞胎一樣,呈放射狀或者扇形。
聲譽:幾個世紀以來,荷蘭代爾夫特藍瓷一直是收藏家的珍愛,外國人視代爾夫特藍瓷如同風車、郁金香和奶酪一樣,為荷蘭的象征,尤其在來自歐美和日本的游客中享有非常高的知名度。
最吸引我的是瓷磚壁畫。藍瓷瓷磚壁畫“酒之盛宴”,由畫師Leon Senf于1885年制作完成,兩年后安裝在位于阿姆斯特丹皇宮后面的著名酒店Die Port Van Cleve的酒吧內(nèi)。瓷磚畫由三部分組成,總長28米,描繪了一個宴會場景,其中所邀的客人都是孩子。孩子們個個表情豐富生動,這里你可以看到宴會的高潮部分:山羊拉著一輛四輪馬車在大街上游行,車上坐著公主和嬉笑玩耍的孩子們。從標有姓名的草圖來看,這件作品的主人公很可能就是藍陶工人的孩子。如今,你仍然可以在阿姆斯特丹看到這張保存完好的瓷磚壁畫。
第一眼看代爾夫特藍時,就被撞擊得魂飛魄散一般。那種清澈的藍仿佛被施了魔法,在單純的藍白之間,預留了最大的猜想空間——藍色機密。它的藍色明顯比中國的青花瓷濃郁,一眼看去似曾相識,但明擺著不是國瓷。畫師在繪制作品時,使用的燃料里含有氧化鈷的黑色成分。陶瓷坯在燒制的過程中,氧化鈷發(fā)生化學反應(yīng),顏色從黑色變?yōu)樗{,這就是著名的代爾夫特藍。代爾夫特藍的獨特藝術(shù)魅力在于,它的藍色不限于四種,而是可以通過在黑色染料中加入不同量的水,從而得到深淺不同的藍色;加入的水越多,顏色越淺。這大大增強了代爾夫特藍的藝術(shù)表現(xiàn)力,并使油畫翻制為藍瓷畫成為可能。而氧化鈷染料配方已成為皇家代爾夫特的最高機密。
代爾夫特藍的荷蘭之路
代爾夫特藍,是荷蘭代爾夫特出產(chǎn)的一種特有的藍白相間的彩釉陶器的名字。16世紀,技藝高超的陶器工匠們紛紛從西班牙的恐怖統(tǒng)治中逃往荷蘭,原先在安特衛(wèi)普的陶器工匠,大部分就在像代爾夫特和哈勒姆這樣的荷蘭小鎮(zhèn)定居下來。在那里,他們開始生產(chǎn)廚房或壁爐用的墻磚,而后漸漸形成荷蘭人自己的藝術(shù)理念。
17世紀早期,東印度公司的商船帶回了大量精致的中國青花瓷器,給傳統(tǒng)的馬略爾卡陶器帶來了很大的沖擊。制陶工匠紛紛開始模仿這一工藝,生產(chǎn)飾以《圣經(jīng)》故事等圖案的瓷器來維持生計。直到19世紀中期,始于1653年的De Porceleyne Fles成為代爾夫特僅存的一家瓷器作坊。在1876年,Joostt Hooft重新獲得了手工繪制藍色裝飾的技藝,傳統(tǒng)理念和新的藝術(shù)風格融合,使代爾夫特陶器獲得了新生。代爾夫特藍吸收了中國青花瓷的釉質(zhì)特點和染藍技術(shù),還借鑒了日本伊萬里和柿石衛(wèi)門的彩畫方法,創(chuàng)造出了獨具特色的瓷器圖案,并將荷蘭特色發(fā)揚光大,成為享譽歐洲的代爾夫特藍。
新異的郁金香花瓶是我在展示區(qū)看到的。這可能是我看到的造型最奇異的花瓶。它們有多個瓶口,就像多胞胎一般,呈放射狀或者扇形。我喜歡造型一致、規(guī)格不一的花瓶,它們疊羅漢般矗立在一角,煞是醒目。這種郁金香花瓶,在17世紀絕對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除了代爾夫特藍瓷,我還欣賞到一些彩色陶瓷制品,代表了來自西班牙和意大利花飾陶瓷的制作工藝。左側(cè)一些紅色、藍色和金色的陶瓷制品可追溯到17世紀。這種工藝是荷蘭人對日本著名的伊萬里陶瓷的重新詮釋。右側(cè)的代爾夫特黑陶瓷制品,也要追溯到17世紀。
在傳統(tǒng)的陶瓷器具之外,也有與時俱進的當代設(shè)計品。當代荷蘭設(shè)計師 Jacob de Baan 的(新代爾夫特)餐具系列產(chǎn)品。裝飾在餐具上的代爾夫特傳統(tǒng)商標,完美展示了新舊元素如何互補增益。De Baan還設(shè)計了一套酒具,與傳統(tǒng)的荷蘭酒具配套使用。陳列柜中還展示有多種米菲兔形象的作品。
維米爾是荷蘭黃金時代最著名的畫家之一,一提起他,人們很自然地會聯(lián)想到代爾夫特,作為紀念,皇家代爾夫特制作了維米爾系列的藍瓷作品,其中一定不能錯過的作品就是《戴珍珠耳環(huán)的少女》和《代爾夫特一景》。
西班牙地標巴塞羅那巴特約之家
“不看高迪的建筑,不算到過巴塞羅那??催^高迪的建筑,幾乎沒有人不為他卓爾不群的建筑藝術(shù)設(shè)計而驚嘆!”從駐地前往“不和諧地區(qū)”的地鐵里,我反復咀嚼這些蓋棺論定的話,任頭腦里隨意描繪一幅與之相配的影像,直到走出地鐵。
尋找標新立異
“就在道口的前面”,穿著灰白色長衫的西班牙人指給我一個方向,我尋找著走過去,經(jīng)驗告訴我,那應(yīng)該是和周邊的環(huán)境格格不入的景象。果然,巴特約之家CASA BATLLO夾在臨街的建筑中,凸出的骨骼支架,三角形的弧線窗臺,波浪形的樓層線,還有大面積的碎陶瓷片拼貼的海底世界……這是房子嗎?很多人會不由自主地異口同聲。是的,這就是建筑大師呈現(xiàn)給世界的房子。而同樣系列的工程在巴塞羅那有多處,每一處都營造出另類奇異的立體建筑畫面,讓人嘆為觀止。我迫不及待地買票進入。
巴特約之家是一座公寓樓,安東尼·高迪于1905-1907年對原建筑進行了徹底翻修,使之充滿魔幻色彩,建成后被授予大獎并入選名錄。這是一座外墻以彩色馬賽克裝飾的建筑,內(nèi)里不乏特殊設(shè)計的典范之作,是加泰羅尼亞家庭藝術(shù)運動和現(xiàn)代派藝術(shù)的代表作。
通常一層、閣樓和頂樓對外開放。樓梯的把手依然是波浪形的圓滑手感,直到遇見圓滑木質(zhì)的門窗。這里的空間不是很大,被帶有花紋玻璃的門窗隔斷為不同的功能區(qū)域。壁爐凹進墻壁,兩側(cè)有寬大的木椅,仿若一個私人包廂。隔斷的玻璃很是鮮明,都是由不規(guī)則的橢圓構(gòu)成,極像橫切面里的細胞,又像是一個個海洋動物的眼睛,而游人就在這些眼睛的注視下進進出出,眼神里都是一驚一乍,還有景仰。房子里的門都有透氣條,一個個條連成一個整體,冷不丁看去,就像剝掉皮的魚排骨,倒是很符合高迪的海洋思路。那位捷克美女顯然是被吸引了,俯下身去仔細端詳,而我則對著臨街的那扇落地大窗戶出神。連綿山峰一般的窗框,也可以比作波浪,柔美的線條把白日里的熱鬧街景分割成有趣的形狀。一層大廳有個做餐廳的屋子,墻壁上掛了很多圓形照片,讓我聯(lián)想起海水里不斷撞擊出的水泡,照片上有高迪夫婦,高迪一家人,還有高迪作品的片段,我仿佛就坐在大師的對面,聽他講述自己的建造故事。
海底世界和“跳舞的煙囪”
安東尼·高迪(1852-1926) ,一位20世紀西班牙最杰出的建筑家,生于離巴塞羅那不到100公里的一個小鎮(zhèn)。出身于金屬工藝師家庭的高迪,青少年時代做過鍛工,又學過木工、鑄鐵和塑膜,后來,他獲得了建筑學學士學位,此后就把巴塞羅那當作自己揮灑藝術(shù)天分的舞臺,盡情地放縱他那一個又一個的天才設(shè)想,為巴塞羅那,更是為世界留下了18件不朽的建筑杰作。
螺旋形的屋頂中央懸垂著蝸牛一般的金色燈具,螺旋形的門飾板,像人的皮膚一般被擰成了旋渦狀……我不由地就跟著高迪的思路跑,跑得越遠越好。天井的四面全是由藍色的瓷磚粘貼,從下到上足足有六層樓高,形成一個上窄下寬的通道,光線透過天窗照射了進來,因為采光的角度不同,藍色的瓷磚變幻出深淺不一的顏色,有的濃如藍墨水,有的淡至青白。
最有氣氛的還是“跳舞的煙囪”,它位于整個樓層的頂部。到達前必須經(jīng)過一個蝸牛似的旋轉(zhuǎn)樓梯,邁出最后一步探出頭時才發(fā)現(xiàn)是從煙囪里鉆出來的。巴塞羅那的藍天和陽光劈頭蓋臉落下來,仿佛要把沉睡的心靈叫醒。第一眼看到的是白色的弧線形的欄桿,原來欄桿可以是不連貫的;稍一轉(zhuǎn)角就看到花蕾一樣的十字架,火龍敦厚的脊背上,脊骨一般矗立在邊緣的擋板墻,鮮艷的橙色在陽光的照射下更加耀目。數(shù)個閃著片片磷光的錐形體分散在附近,像是一組組粘合的塔,一起同根生的金針菇,而我更喜歡人們稱它為“跳舞的煙囪”。頓時,剛才在房內(nèi)還略顯拘謹?shù)挠稳俗兊没钴S,咧開了嘴巴,小孩子們摸著隆起的龍骨球齜牙咧嘴,情侶們依偎在一起只為了留下一張與藍色夢幻邂逅的記憶。陶瓷板像火龍的脊背起伏著,據(jù)說是在講述加泰羅尼亞的保護神圣·喬治戰(zhàn)勝惡龍的傳說。而面具造型的陽臺和骨骼形狀的立柱,增強了故事的奇異氣氛。整幢建筑具有耀眼的美感,令人不禁贊嘆大師的奇思妙想。
看了高迪的作品,再看其他建筑,如同白開水般乏味。什么叫標新立異?大到每根柱子,根根不相同;小到貼在墻上的碎片瓷磚,都是敲碎了再重新整合起來,高迪把種種細節(jié)上的不和諧統(tǒng)一在一個大的和諧的整體中。當?shù)厝朔Q此地區(qū)為“不和諧地區(qū)”,就是和高迪的建筑藝術(shù)密不可分吧。作為大師,高迪的作品不止這些,他的大約100年前的作品,現(xiàn)在依然前衛(wèi),我時常在想,高迪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呢?他是天才,而僅僅有天才是不夠的,每一幅作品簡直是出自神來之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