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安慶
第一次見到張毅敏先生是在2012年歲末,那時他剛在鄭州升達藝術館舉辦過“寄情田園·張毅敏書畫作品展”,河南大小媒體紛紛報道了這次盛況空前的個人畫展,我也帶著小小的好奇拜訪了他。在他位于鄭州市未來路上的復式畫室里,筆者見到了張先生和他的室內(nèi)懸掛的國畫精品。張先生的身材和氣質與他的大校軍銜相稱,慈眉善目間透著純樸與睿智。站在他的《捉雀》《冬日絮語》《石榴四條屏》《秋深瓜老》等作品面前,看著那濃蔭滴翠、碩果晶瑩、鳥蟲靈動、藤蘿原生的瑰麗田園畫卷,給人打開的是一個遙遠的鄉(xiāng)村記憶和一個充滿童趣的畫面。
“張毅敏書畫的最大特點是,來自于生活,專家認可、百姓喜愛,而這對于一個畫家來說,實在是非常難得的境界!”河南省文聯(lián)主席、著名書畫家馬國強這樣評價張毅敏和他的作品。
《紅軍橋》里的夢想
張毅敏1957年出生于河南省密縣(今新密市)農(nóng)村,父親是美術教師。受父親的影響,張毅敏從小就對繪畫有著濃厚的興趣,只要看見畫他就臨摹,工具也很簡單,一支鉛筆和一些廢紙,有時甚至會拿根小木棍兒在地上畫。記憶最深的是家里有一本連環(huán)畫——《紅軍橋》。當時正在上小學三年級的他把《紅軍橋》拿到學校看,被同學們發(fā)現(xiàn)了,都搶著要看。張毅敏心疼連環(huán)畫,怕被弄臟翻爛。怎么辦?他只好先是找了個托詞,說:“我還沒看完,等明天看完給你們看。”回到家,他左思右想,最后決定“復制”一本《紅軍橋》。于是,他拿來當?shù)禺a(chǎn)的油光紙,比著連環(huán)畫一頁一頁畫了起來,還用鉛筆在每頁的圖畫下面抄下連環(huán)畫上的文字。當時沒有訂書機,他就用母親的針線把一頁頁畫穿起來。就這樣,幾天后,一本新的《紅軍橋》面世了。這本“復制品”拿到學校后受到同學們的歡迎,最后連班主任胡老師也看到了。胡老師很吃驚,知道是張毅敏的杰作后,對他大加贊揚。胡老師的夸贊對張毅敏激勵非常大,從此,他萌生了長大要當個畫家的愿望。
上初一時,由于父親身體不太好,隔一段兒時間就會住院,張毅敏就利用節(jié)假日在病床前侍候父親,以減輕家庭的負擔。但不管他多忙,畫畫一直沒停過。他在醫(yī)院父親的病床上畫了不少畫,畫完就掛在床頭搭毛巾的繩上。醫(yī)院里的病人和醫(yī)生都夸他畫得好,他成了醫(yī)院里的小名人。父親的朋友是縣文化館的美術老師,父親看兒子在繪畫上面有天賦,決定讓小毅敏利用節(jié)假日跟著朋友學畫畫,接受正規(guī)的繪畫教育??h城離小毅敏家有十多里路,每到周六周日,他就一大早背上干糧,經(jīng)過高高低低的坡路,跨過兩條河溝,到縣文化館跟著老師學畫畫。靠著吃熱水泡干饃,他堅持學習了一年多。這期間,他經(jīng)常參加縣里的畫展,也到各縣參加一些和畫畫有關的活動,甚至還被縣里推薦參加在廣西舉辦的農(nóng)民畫會議。這時,他儼然成了縣里的小名人。
軍營里的錘煉
1975年,張毅敏高中畢業(yè),在大隊干了一年后,他來到縣豫劇團畫布景。兩三個月后,即1976年12月,張毅敏入伍,成為武警河南省平頂山消防支隊的一名消防兵,開始了他的軍旅生涯。
作為新兵,張毅敏白天訓練,晚上9點則按點熄燈休息,沒一點空閑時間來畫畫。兩個月過去了,以前天天畫畫的他在給父親的信中甚至抱怨說當兵這條路走錯了。有點后悔的張毅敏眼看事實沒法改變,只好另想他法。他發(fā)現(xiàn)宿舍樓走廊里的路燈下是個好地方。于是,9點宿舍熄燈后,待戰(zhàn)友睡著了,他偷偷跑出來,在路燈下畫畫。第一天過去了,平安無事,第二天過去了,也沒人察覺。第三天晚上,他照例在走廊的路燈下靜靜地畫啊畫啊……可他渾然不覺,查崗的徐指導員已來到他的身邊。等到張毅敏發(fā)覺了,嚇了一大跳,心里既緊張又害怕。他知道在部隊違反紀律的后果。徐指導員對張毅敏說:“你在干什么呢?”說著拿過張毅敏手中的畫畫本。張毅敏心中忐忑不安,不知道要挨什么批呢。徐指導員看著畫本,一句話也沒說。最后,他合上畫本,對張毅敏說:“天太晚了,回去休息吧?!碑敃r已經(jīng)是夜里11點多了,張毅敏見徐指導員并沒有批評他,如釋重負,趕緊返回宿舍。第二天上午,徐指導員叫他去一趟他辦公室。張毅敏的心又一下蹦到了嗓子眼兒。看來,昨晚這事兒還不算完。他來到徐指導員的辦公室。徐指導員指著墻角的一張小桌子和一個小凳子說:“你以后想畫,就到這兒畫吧?!毙熘笇T還給張毅敏配了把辦公室的鑰匙。張毅敏接過鑰匙,感動得眼淚直在眼眶里打轉。從此,張毅敏的怨氣沒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刻苦的訓練和加倍的工作。一有空,他就會去徐指導員那兒畫一會兒。張毅敏在軍營里,看到了通向藝術殿堂的亮光。
這四年里,張毅敏經(jīng)常在《河南日報》《河南農(nóng)民報》《河南科技報》《河南公安》等報刊發(fā)表繪畫作品,他辦的黑板報、墻報經(jīng)常受到領導的表揚。伴隨著這些成績的取得,他也由基層走入機關。1980年年底,張毅敏被提干,調(diào)到武警河南省消防總隊秘書科任職。第二年,他參與籌辦《中州消防報》。1990年,《中州消防報》改為《河南消防》雜志,他從美術編輯做起,后升任主編。1985年至1988年,他充分利用晚上和周末的休息時間,參加河南大學美術系的學習。以前他畫的多是水粉畫、水彩畫和漫畫,通過在學習班的學習與交流,他的國畫水平有了較大的提升。其間他還先后拜楊育智、陳天然、李自強等人為師,認真學習國畫,題材涉及山水、人物、花鳥等,為他后來成就的取得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聚焦田園,成就“麻雀石榴王”
隨著國畫知識的積累和眼界的開闊,張毅敏的審美要求也在不斷提高。吳昌碩以內(nèi)力彌漫出花鳥拙厚、雄強、深醇的靈鮮生命;齊白石將花鳥帶入人與自然無限靈動的情感世界……大師們的作品特色滋養(yǎng)著張毅敏,他在融合自我性情的同時,不斷超越自我。他認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有所舍棄才會有更大的收獲,才更容易將“花鳥靈鮮的生命”創(chuàng)作出“仙靈氣韻”?!傲直M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找到了光亮的張毅敏把國畫的題材一步步從最初的山水人物花鳥逐漸聚焦到花鳥上,然后從一般的花鳥又聚焦到荷花、芭蕉、石榴和麻雀等題材上。一段時間后,他又在這些題材上有所側重,并最終聚焦在石榴、麻雀上。
對石榴,張毅敏剛開始并沒有意識到這個農(nóng)家房前舍后的樹種有什么特別之處,他最終將繪畫的題材和功夫聚焦在石榴上,是有原因的。一是從小生活在農(nóng)村的他對石榴太熟悉了,老家房前的那兩棵石榴樹到現(xiàn)在還枝繁葉茂地生長著,他對石榴樹發(fā)芽、開花、結果的整個生長周期都了然于胸。二是古人有畫石榴的,但沒有人專門來研究石榴,有名家即使畫它也就是畫幾幅而已,并未因此而得名。這是他想在石榴這個題材上有所突破的重要原因。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那是在一個書畫研究會上,有老師對他提出:畫畫要畫出自己的個性,要畫出有代表性的東西,即創(chuàng)作的作品要有別于他人的特質。好多名家涉獵面較廣,但最后能讓人記住的則是他有別于他人的代表性作品,像徐悲鴻的馬、黃胄的驢、齊白石的蝦等。猛然醒悟的張毅敏決定舍棄那些你畫他也畫、沒有什么特色的題材,選擇自己熟悉的東西好好畫畫。雖有了這個理念,他還面臨著抉擇的難題。剛開始他選過畫荷花、梅花……一番分析后,他最后決定,還是畫自己身邊的東西。于是,石榴成了他的不二之選。石榴對他來說,觀察、寫生也更容易些。每年秋季,他都到陜西臨潼、河南滎陽、山東棗莊的石榴園,那些上百年的石榴樹用條條的裂紋在他面前吐露著世道的滄桑,與結出的晶透火紅的碩果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閑適間,淡看石榴花開花落,靜觀碩果有裂有合,感受著人生的不同階段,也懂得了珍惜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這一點,當你細心品味他的作品“古榴頌”和“石榴四條屏”時,會深深地被作品的內(nèi)涵所感染。隨著藝術修養(yǎng)的提升和繪畫技法的錘煉,張毅敏筆下的石榴色澤明快,透亮,誘人,筆墨純正,獨具一格,在當今畫壇備受關注,在廣大觀眾中,備受喜愛,在收藏界,備受推崇。
麻雀,是張毅敏最后聚焦研創(chuàng)的一個對象。黃賓虹曾說過:“山水畫要有意境,人物畫要有神采,花鳥畫要有情趣?!比绻竦那槿ぴ谟谒`透亮,以靜寓動,給人以熱情和純凈,那么,畫麻雀的情趣,則是在動中尋覓靜的思敏,在最普通而平凡的生靈棲息中感悟大自然中生命的真諦。
當初聚焦麻雀,也是因為張毅敏對它太熟悉了,兒時的麥場捉雀、爬樹掏窩、砌磚養(yǎng)鳥的場景從未遠去。生活在都市,麻雀也似從未遠離,特別是進入冬季,好多鳥兒都南遷了,似乎也只有它們依然不走,在落寞的小院里,在空曠的廣場上,在空中悠蕩的電線上,在風欺雪壓的枯枝頭,到處都有雀躍的精靈,到處都有相依的身形,不管你看不看它,它都在那里存在著,悠然自得,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為了畫麻雀,張毅敏也養(yǎng)過麻雀,但往往養(yǎng)不了幾天就死了。這讓張毅敏很傷感,也有悖于他的初衷和良心,如果拿這些生靈的生命來換取他畫作上的提升,太殘酷了!于是,他放生,給麻雀自由。麻雀是人類身邊的朋友,你不打擾它,它有時候也并不怕你。有好多次,張毅敏坐在車里,近看麻雀在車頭上翩翩起舞,嘰嘰喳喳,不時還會透過前擋風玻璃與你對視。它的小腦袋似乎從不會停止擺動,在玻璃上和車頭上啄來啄去?!皶嬛?,以神韻為上。”細觀處,張毅敏準確地捕捉到麻雀的神韻。麻雀對生長環(huán)境要求不高,生命力極頑強。在麻雀身上,張毅敏找到了一種可以言志的寄托,他賦予麻雀一種樂觀向上的精神主題。
于是,農(nóng)村稻田里的徜徉,有了《捉雀》;大年三十雪野里散步,有了《冬日絮語》……大作家李準看了《捉雀》后連聲說:“有神,有味!”并當即寫下“畫到生時是熟時”的贊語。
“白云遇物無偏頗,自是人心見同異。”與河南名家李伯安作品的雄渾、沉重、堅忍、激蕩不同,與陳天然作品的深情款款、視覺印象不同,張毅敏的作品更注重生活,更注重情趣,更注重因緣果報。張毅敏把自己的人文情懷,埋在泥土里,再用畫筆培育出了帶著泥土芬芳的枝、葉、花、果實。
用心情感悟大自然的神奇造化,用性靈碰撞大田園的無限風光,用畫筆描繪花鳥雋永的情趣與魅力,張毅敏通過精心磨礪的精湛藝術與鍥而不舍的耕作精神將極具藝術價值的田園花鳥畫奉獻給了人們。
如今的張毅敏盡管有著許多頭銜,如中國美協(xié)會員、河南省美協(xié)理事、河南人民書畫院院長、河南省花鳥畫研究會副會長、中國國畫家協(xié)會理事等,但他依舊守在他的一方田園里,精心耕作著,期待著未來能收獲更多的果實。
(責任編輯/金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