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引述一個故事,名為“饑漢吃餅”。大意是說,古時候一個趕路的人,肚子餓極了,買了一個燒餅吃,吃完以后覺得不頂用,就又買了一個吃,但肚子還是餓。于是,再買再吃,一連吃了6個,感覺還沒飽,又買了一個,但這個燒餅只吃了一半就很飽了。這時,他十分懊惱,狠狠地打了自己一個耳光,并且自責道:“我多么不會過日子呀!先前6個燒餅都被我白白地浪費啦!早知道這半個燒餅就能吃飽,我為什么還要吃那6個呢?”
這故事淺白明了,諷喻的道理卻很深刻。之所以想起它,乃是常常聽到如此高論,忍不住想起那個悔恨的愚漢。在這里,如果我們把整個社會比喻成故事里那個饑餓的人,把第一部門、第二部門和第三部門分別比喻成第一個燒餅、第二個燒餅和第三個燒餅,那么,為什么還要吃前面兩個燒餅的心態(tài)和論調(diào),其實就出現(xiàn)在不少的民間社會組織中間,尤其是與政府和企業(yè)交往能力偏弱的草根組織中間。
這當然反映了當下民間組織急迫的身份認同,構成了民間組織主體性的重要來源,有著非常積極的意義。但如果不能認知到這種心態(tài)的局限,甚至認為,整個社會其實只有第三部門堪當大任,亦可能成為大社會成長的一個陷阱,變成跨界合作中難以擺脫的自我禁錮。
《中國財富》5月刊編輯之時,正是四川雅安地震緊急救援之際,民間力量在此次災害救援中的表現(xiàn),與五年前的汶川地震相比,已有很大進步。但這種民間力量的展示,不僅僅在于社會組織獨善其身,也在于和政府等第一部門專業(yè)救援力量的適當分工、有效協(xié)作、長線參與,這絕非民間組織一枝獨秀所能支撐。
民間組織這第三個燒餅,當下正是新鮮出爐、熱辣上桌的時候,我們期望這是公益行動者為轉(zhuǎn)型社會提供的美食,卻也寄望它能走出狹隘的行業(yè)和部門本位,從它所力圖推動的社會本身出發(fā),真正認識到自身的主體性和開放性。于此,基于大社會成長的跨界協(xié)作和共同成長方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