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芳
摘要:語文教學是一門語言的藝術,只有激發(fā)起學生的情感,學生才容更易進入課文情境,從而獲得更多的情感體驗。教無定法,對于語文教學尤其如此,我們要在要在有限的教學資源內挖掘無限的教學藝術,從而引導學生體味語言的美麗,感受語文的博大。
關鍵字:語文教學 情境創(chuàng)設 激發(fā)情感
語文教學是一門語言的藝術,它淋漓盡致的體現(xiàn)著教師的語言和人格魅力,通過文章將學生帶入一個預設的情境,從而引起學生與老師、與課文思想上的共鳴,所以語文教學只有激發(fā)起學生的情感,學生才容更易進入課文情境,從而獲得更多的情感體驗。通過幾年的教學實踐,我總結出了以下幾種激發(fā)學生情感的方式:
一、開門見山,預設情境
語文教學中有許多可以利用的資源,比如模型、標本、圖片、幻燈、錄音、錄像等,因為我們的課文來源于生活,都蘊含著作家獨特的生活感受,雖然有些文章和我們的現(xiàn)實生活相隔的地域、時代較遠,但發(fā)達的傳媒使我們縮小了距離。所以通過現(xiàn)代化的教學手段創(chuàng)設一種生動形象的教學情境,使學生為之所動,為之所感產(chǎn)生共鳴,就可以激勵他們快速進入課文的情感世界之中。如教學朱自清的《春》,教師可先放一段有關江南春天的視頻,使我們北方的學生也能對南方的春天有一個大概的印象,再教授課文時學生就可以結合這種印象充分發(fā)揮想象,進入課文情境。再如教授《口技》一課時,先讓學生們聽一段相聲演員洛桑的口技表演,體會這種民間技藝的特點和精湛之處,再引導學生思考“我們怎樣把這種精湛的技藝用文字來描寫出來呢?”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的欲望。
二、巧設懸念,激發(fā)興趣
教師在讓學生接觸課文之前,可先自己復述課文情節(jié),在關鍵處停下來,讓學生去猜測情節(jié)會如何發(fā)展,人物的命運會怎樣。這樣巧設懸念,往往能激起學生的好奇心,學生閱讀課文的熱情就會大增。如教學《變色龍》這一類課文時,教師先做引導講述沙皇統(tǒng)治下的俄國的社會狀況,再把故事直接導入到文章開頭,請同學們一起當法官來斷案,自然就激起了學生的興趣。 再如教學《孔乙己》一課時,先給學生出示一則尋人啟事,告訴他們一個欠人酒錢的長衫顧客失蹤了,請同學們幫助店主一起分析一下“孔乙己為什么會失蹤?他去哪了?”通過這樣的懸念設置,學生們很快就進入了情境。
三、故事吸引,情境感染
中學生好奇心強,求知欲旺盛,他們愛聽愛看有趣的故事。教師可以抓住青少年這一特點,針對教學內容,從與課題有關的趣聞軼事出發(fā)導入新課,能夠激發(fā)學生對所學新課產(chǎn)生濃厚興趣。同時,授新課前,花極短時間,用繪聲繪色的語言,講述一則引人入勝的故事,顯得親切自然,縮短了師生間的心理距離,可以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進入學習。如教學蘇軾的《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前先給學生們講述蘇軾唄貶謫的故事,在教學《我的母親》時由胡適的身世入手,帶出母親的不易以及對我的愛。這樣的故事學生們愛聽,自然也就容易進入情境,隨著老師的引導深入課文。
四、觸類旁通,舉一反三
把相似的東西聯(lián)系起來,是喚起學生情感的好辦法。如教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可讓學生回憶童年時的趣事;教學《春》時,可讓學生回憶過去與好友踏春時的所見所聞所感和當時的愜意心情。教學《背影》是讓大家說說對父親的印象。這樣,學生就能通過自己的情感體驗觸類旁通,從而深刻地體會課文的情感。并且能夠從課文中找到自己的生活體驗中相似的地方,從而加深印象。
五、故留空白,意味深長
中國古代的繪畫作品常常留下空白,讓欣賞者去馳騁想象,進行再創(chuàng)作活動。語文教學亦可借鑒這一手段,故留空白,讓學生去體驗課文情感。如教學《我的老師》、《最后一課》時,教師可不分析課文的主題思想,而讓學生重讀課文,結合課后練習、預習提示及有關資料,去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歸納主題思想。而且現(xiàn)在的語文教學早已不在拘泥于教參的固定答案,學生可以根據(jù)對文本的理解,結合自己的生活經(jīng)歷和現(xiàn)代的社會背景提出全新的觀點。我們不要小瞧當代的中學生,很多時候他們的“嗅覺”和“感受力”還是相當敏銳的。
教無定法,對于語文教學尤其如此,我們要在要在有限的教學資源內挖掘無限的教學藝術,從而引導學生體味語言的美麗,感受語文的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