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靜
恐懼不僅是孩子出生就具有的一種情緒,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害怕的內容也會不一樣。
0~6個月 害怕沒有支撐的懸空感
洗澡哭到爆
丫丫在出生后的前兩個月里,每天洗澡時都會大聲哭鬧,從爸媽一給她脫衣服,她就開始哭,一邊哭小手一邊死死抓住每一件被脫掉的衣服,直到最后一件衣服被脫光即將被抱出小床時,她還是會抓住小床的邊緣不放。
并不是怕水或者怕洗澡
開始爸爸媽媽以為寶寶怕水,非常不理解,因為最新的育兒觀點認為寶寶在母胎一直處在羊水中,所以寶寶天生是喜歡水的,一出生就堅持洗澡是非常科學的,但為什么丫丫對洗澡有如此強烈的反應?美國行為主義心理學家華生(Watson)研究發(fā)現,嬰兒天生害怕的對象只有兩種:巨大的聲音和深度知覺,也就是懸空的感覺,其余的恐懼皆為后天習得。丫丫的爸爸媽媽后來仔細分析,認為寶寶害怕的是脫光衣服被托起時那種沒有支撐的懸空感,而不是害怕洗澡,或者害怕水。
心理實驗室
視崖實驗
美國發(fā)展心理學家埃莉諾·吉布森(Eleanor Jack Gibson)發(fā)明了用來測量嬰兒深度知覺的裝置——視崖,即“視覺的懸崖”,用來觀察嬰兒的深度視覺發(fā)展,結果實驗證明,出生 6 個月左右的嬰兒,大多數會拒絕爬過有深度錯覺的“懸崖”,這說明孩子有了深度知覺后就開始害怕高,其他的研究也都陸續(xù)證明深度知覺最早可以在嬰兒4個月大的時候就已經開始顯現。事實上,隨著嬰兒視覺發(fā)育程度的不同,有些孩子最早在2~3個月就會產生深度視覺,開始怕高。
給父母的建議
1避免突然的巨大聲音
0~6個月的孩子絕大部分時間需要睡覺,寶寶天生對巨大的聲音會產生恐懼,我們仔細觀察便會發(fā)現,即便是這么小的孩子,當有突然的巨大聲音時,甚至有人突然大聲說話時,寶寶都會自然地發(fā)出渾身應激的反應,這說明人類天生害怕突然的巨大聲音,因此應盡量避免讓孩子暴露在有巨大聲音的環(huán)境中,比如巨大而沒有規(guī)律的裝修電鉆聲、鞭炮聲等。
2握住寶寶的小手
當寶寶突然聽到響聲兩手亂揮時,當我們托著被脫光衣服的小寶寶,寶寶顯得手足無措時,當寶寶在睡夢中突然表現出被驚嚇的神情時,我們可以輕輕地握住寶寶的小手,讓寶寶產生被支撐的安全感,這樣有助于幫助寶寶趕走害怕。
當寶寶已經發(fā)展出深度知覺后,再讓他開始游泳,寶寶第一次下水的確會害怕,這時在
確保水溫和體溫相似的前提下,先握住寶寶的小手,再讓身體浸入水中,不用一分鐘寶寶就
會愛上游泳,不必讓寶寶在上方觀察很久,那樣只能讓寶寶產生害怕的情緒。
3模擬懷抱的環(huán)境
寶寶在母胎中是處在緊緊被包圍的溫暖環(huán)境里,在剛出生的幾個月中,寶寶一下子來到了空曠而無邊的大世界,是極度沒有安全感的,所以對寶寶來說,媽媽的懷抱是最熟悉最安全最舒服的環(huán)境,但是通常剛剛生產完的媽媽沒有精力總是抱著寶寶,而且抱著也不利于媽媽和寶寶的休息,因此,為了讓寶寶的睡眠環(huán)境更安穩(wěn),在溫度允許的情況下,可以在寶寶睡在床上時身旁放上U形靠枕、被子等柔軟的物品,營造一種被懷抱的感覺,媽媽待在寶寶身旁,并傳遞出熟悉的聲音和氣味,這些對于穩(wěn)定寶寶的情緒也是非常重要的。這樣,寶寶就不容易被突然的巨大聲響嚇到。
6~12個月 害怕情緒會被影響
打疫苗開始哭了
佳佳之前打疫苗都是不哭的,爸爸媽媽還以為自家寶寶天生膽大呢,但從8個月開始,去社區(qū)醫(yī)院打疫苗她也會哭鬧,起初是被針扎進去后哭,后來一坐在醫(yī)生對面就開始哭,再后來一進醫(yī)院就開始哭,打針時連蹬帶踹地哭鬧,媽媽一個人都按不住。
觀察和聯想讓他更害怕
半歲之前的寶寶對打針還不太害怕,因為打針本身的疼痛其實不足以讓寶寶害怕,那時的寶寶也不太會觀察周圍的小朋友,對于哭和打針并沒有建立起聯系。寶寶半歲之后,再去醫(yī)院時,他們開始看到了周圍的小朋友,其他小朋友哭鬧的情形,再加上打針的疼痛,讓寶寶漸漸地把醫(yī)生、打針和害怕聯系在一起,如果醫(yī)生的語言及動作又很生硬和粗魯,寶寶就會更加害怕打針。
另外,6個月開始,寶寶學會了區(qū)分爸爸媽媽和其他人的臉,有些寶寶開始怕生,在醫(yī)院,當有陌生人抱起寶寶時,寶寶就會哭鬧,甚至有些寶寶看到陌生人的臉都會哭,這是寶寶的第一個怕生階段。
給父母的建議
1讓寶寶接觸更多的人
通常家中只有一個照看者,比如媽媽一個人照顧寶寶,很少出門,見到陌生人的機會很少,這樣的寶寶會容易在半歲之后怕生,而家中經常有姥姥、奶奶、阿姨等不同人物出現時,寶寶通常不容易出現怕生的現象,因此,有機會盡量讓寶寶接觸到媽媽爸爸之外的人,對于避免怕生的情況會非常有效。
如果寶寶出現怕生的情況,也是很正常的現象,父母需要接納寶寶的這種情緒,需要有意識地跟寶寶介紹見到的其他人,可以跟寶寶說:“哦,你沒見過這個阿姨,她是媽媽的朋友?!钡燃抑械目腿嘶蛘邞敉庥龅降氖烊寺龂L試和寶寶建立起關系,寶寶有過一些愉快的經驗時,就會慢慢度過怕生的這個階段。
2提前做一些心理準備
準備帶寶寶去醫(yī)院打針時,需要提前跟寶寶介紹將要做的事情,讓寶寶有一些心理準備,這樣會很好地幫助寶寶克服害怕。比如跟寶寶說:“我們今天要去醫(yī)院打針,醫(yī)生給你打針時你會感覺到涼涼的,有一點點疼,但是很快就好了,媽媽會抱著你的?!泵看稳ブ岸夹枰鷮殞氉鬟@樣的準備,隨著年齡增長,寶寶會有不同的反應,但是父母一定不要期望用哄騙的方式幫寶寶克服對打針的恐懼,那樣只會增加孩子對打針的恐懼。
3準備一些獎勵
另外也可以用一些物質獎勵的方式幫寶寶克服對打針的恐懼,比如當寶寶打完針后立刻獎勵一個她喜歡的糖果或玩具之類的,如果寶寶對醫(yī)生和打針已經形成了比較深的害怕情緒,也可以提前和醫(yī)生協商,準備好寶寶喜歡的糖果或玩具,讓醫(yī)生先拿給寶寶,會有助于打針的順利進行。
1~2歲 害怕具體的事物
和親人分離
1歲半的時候,由于父母都要工作,寶寶無人照顧,媽媽打算送蕾蕾去幼兒園,蕾蕾媽媽一直非常奇怪,每天把她送到幼兒園前面的一個拐角,蕾蕾就開始大哭不止,就像鬧鐘一樣準時,每天都是在這個地方開始哭,天天如此,媽媽送了幾天,終于堅持不下去,最后決定先讓蕾蕾在家里待一段時間再考慮送幼兒園的事情。
很多讓他害怕的東西
1~2歲的孩子害怕的東西越來越多了,害怕和媽媽或其他重要照看者分開,害怕小動物,害怕受傷,害怕小丑等,當蹬到滑梯、臺階等高處時表現出明顯的害怕,一定要拉著大人的手,當被我們覺得很搞笑的小丑抱起時會大哭,當被家長送到幼兒園發(fā)現家長不見了時會大哭。
給父母的建議
1不要不辭而別
父母和寶寶分開,比如在幼兒園的分離,甚至是其他短暫的分離(你下樓拿包的幾分鐘,你上衛(wèi)生間的幾分鐘),寶寶都需要有一個接受的過程,所以需要提前告知寶寶,讓寶寶在有充分安全感的基礎上等待,而不是突然消失,造成寶寶無邊的恐慌。
2 給寶寶足夠的時間
這個年齡的孩子對世界已經有了初步的認知,因此突然的、不可控的事情往往會給他們帶來害怕的情緒,比如以前沒有見過小丑,突然在游樂園看見了小丑叔叔過來抱自己,孩子有時直接就被嚇哭了。如果父母提前告知寶寶:“你看,那是一個小丑叔叔,他非常好笑,專門給人帶來快樂,你敢不敢摸摸他?”讓寶寶有了正確的認知和心理準備后,再進一步地建立關系,這才符合孩子的心理接受能力。
3接受孩子的害怕情緒
寶寶站在高高的滑梯上始終不敢滑,讓后面的孩子一個又一個先過去,有些家長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這時首先需要接受寶寶的害怕情緒,家長扶著他站到旁邊,陪伴寶寶克服害怕情緒,然后再陪伴孩子觀察其他孩子的動作并耐心地講解動作要領,在家長的陪伴下,寶寶會慢慢有信心自己走出去。這個時候家長的急躁情緒其實是無濟于事的。
2~3歲 害怕想象中的怪物
他怕影子
樂樂每天晚上關燈之后都會跟媽媽說:“媽媽,我害怕。”媽媽問:“你怕什么?”樂樂說:“我害怕影子,它像一個怪獸,會傷害我?!眿寢屨f:“影子不會傷害人啊?!睒窐穲猿终f:“會的?!睒窐穻層X得非常奇怪,沒有人給樂樂講過關于影子可怕的故事,但無論怎么跟寶寶解釋他都不信。
開始理解抽象的東西
2歲之后的孩子已經開始思考一些抽象的事物,比如把影子、怪獸等這些在故事中聽到的事物聯系到生活中,另外還會對衰老、死亡等有一些初步的理解,樂樂會在媽媽生病的時候很擔心地說:“媽媽,你會死掉嗎?”在媽媽出去開會時說:“媽媽我不要和你分開,我再也見不到你了?!?/p>
給父母的建議
模擬對話
2~3歲的孩子非常喜歡自言自語地進行角色扮演,我們可以利用孩子的這一心理特點幫助他趕走害怕,比如當孩子說害怕影子的時候,可以讓他跟影子聊聊天。寶寶可能會問:“你干嗎老跟著我?”家長可以扮演影子說話:“我喜歡你啊。”寶寶說:“我害怕你,你會傷害我?!奔议L可以說:“對不起,我長得黑黑的樣子嚇到你了,我不會傷害你的……”家長通過扮演的活動幫寶寶趕走害怕情緒,這樣比直接告訴寶寶“你不用害怕”要管用得多。
角色扮演
這個年齡的孩子特別喜歡角色扮演,在角色扮演的過程中,我們不光可以通過語言來重建孩子的內心,也可以用行為重建。牛牛在生病的時候住院輸液,每次都哭鬧得厲害,當他病好了之后,媽媽擔心他對醫(yī)院產生過度恐懼的心理,于是就提議一起玩看醫(yī)生的游戲,牛牛高興地答應了。媽媽扮演護士把輸液的每一個細節(jié)都和寶寶模擬一遍,比如,“牛牛把手放好啊,如果亂動針跑出來還要再扎一次?!苯Y果牛牛高高興興地愛上了玩這個游戲,幾乎每天睡覺前都要重新玩一次這個游戲,他是在和媽媽一起用行為驅除自己內心的害怕,重新建構內心的安全感。
3~6歲 害怕交往
和小朋友鬧別扭
有一天,星星跟媽媽說:“媽媽,我不想去上幼兒園了?!眿寢尯芷婀郑骸盀槭裁矗俊毙切钦f:“小寶昨天推了我的胳膊一下?!眿寢尨笮Γ骸斑@才多大一點事兒?你們不是好朋友嗎?”可是,星星死活不去上幼兒園,媽媽一點辦法都沒有。
對交往很敏感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非常害怕在幼兒園受到來自小伙伴的排斥,和小朋友交往是他們重要的心理需要,如果孩子在這個時期無法順利得到同伴的支持,有可能讓他們產生對幼兒園的害怕,就像星星受到了小朋友的排斥,就對上幼兒園產生了害怕的情緒,更有些孩子在幼兒園被大孩子欺負了之后,更加恐懼幼兒園。
給父母的建議
傾聽寶寶的情緒
家長如果能經常鼓勵孩子的情緒,當孩子在幼兒園產生了害怕情緒后,回到家中,家長傾聽完寶寶的情緒表達,寶寶獲得了情感支持,就能夠更好地戰(zhàn)勝害怕的情緒,有勇氣也有信心去面對和解決自己在幼兒園中產生的人際問題。
根據以往的研究和家長們的經驗,下表中總結了寶寶在不同年齡段的害怕源。其實,戰(zhàn)勝恐懼的過程也是內心不斷成長不斷強大的過程,這是我們每個人一生都要面臨的任務,一個人如果能不斷戰(zhàn)勝自己內心的恐懼,就能夠不斷超越自我,在幫助孩子克服害怕的同時,大人也不妨反思自己是否經常有勇氣克服內心的恐懼?
年齡 害怕源
0~6個月 巨大的聲音(電鉆的噪音、雷電聲、鞭炮聲),失去支撐
6~12個月 深度知覺(高度),陌生人,打針
1~2歲 深度知覺(高度、跌倒等),與親人分開(送幼兒園等),傷口,
動物(狗、貓等),小丑
2~3歲 鞭炮聲,想象中的怪獸,黑暗,大灰狼,死亡
3~6歲 孤獨,黑暗,人為的突如其來的恐嚇,社交,上學,自然災害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