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叔本華
每個人皆能求得榮譽,只有少數人可獲得名聲,因而只有具有特殊卓越成就的人才能獲得名聲。
這類成就可分為立功、立言二種,立功、立言是通往名聲的兩條大道。兩條大道各有利弊,主要的差異在于功業(yè)如過眼煙云,而著作卻永垂不朽。極為高貴的功勛事跡也只能影響一時,然而一部光芒四射的名著卻是活生生的靈感源泉,可歷千秋而長新。功業(yè)留給人們的是回憶,并且在歲月中漸漸地被淡化,終至完全消失,除非歷史將他凝化成石,流傳后世。著作的本身便是不朽的,舉例來說,亞歷山大大帝所留在我們心目中的只是他的盛名與事跡,然而柏拉圖、亞里士多德、荷馬等人依然健在且活躍在每個學子的頭腦中,其影響一如他們生時。
立功需要依賴機遇才能成功,因此得來的名聲一方面固然是由于功業(yè)本身的價值,另一方面也的確是靠風云際會才能爆發(fā)出璀璨的火花。比如,戰(zhàn)功的評定,它所依據的是少數見證人的證詞,然而這些見證人并非都曾在現(xiàn)場目擊,即使果然在場目擊,他們的觀察報道也不一定都公允。以上所說的是有關立功的幾個弱點,但可以用它的優(yōu)點來平衡。立功的優(yōu)點在于它是一件很實際的事,也能為一般人所理解。
立言的情形恰與立功相反。立言不依賴偶然的機遇,主要靠立言者的品格學問才可以長存不朽。此外,所立之言的真正價值是很難斷定的,內容愈深奧,批評愈不易。通常,沒有人足以了解一部巨著,而誠實公正的批評家更是鳳毛麟角。所以,靠立言而得的名聲,通常都是累積許多判斷而成的。在前面我已提過,功業(yè)留給人們的是回憶,而且很快就成為陳年舊物了;然而有價值的著作,除非有喪失的章頁,否則總是歷久彌新,永遠以初版的生動面目出現(xiàn)。所以,著作不會長久被誤解的,即使最初可能遭到偏見的籠罩,在長遠的時光之流中,終會還其廬山真面目。也只有經歷了時光之流的沖擊與考驗,人們方能來評論著作,而它的真正價值也才會顯露出來。
名聲實在僅是與他人相比較的結果,而且主要是品格方面的對比,所以,評價也就因時因人而異。某人的名聲可能因新秀的崛起而使他原有的聲望在不知不覺中受到了沖擊或湮滅。因此,名聲是依靠絕對價值來評判的,而所謂絕對價值,只存在于那些出類拔萃之人物,直接地靠其本身而傲視同類,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可為他人剝奪。所以為了增進我們和社會的幸福,我們應該全力追求偉大的頭腦和心靈。沒有反射體我們無法看到光線,沒有沸揚的名聲我們便不可認識真正的天才。然而,名聲并不代表價值,許多的天才沉沒于默默無聞之中。萊辛便說過:“有些人得到了名聲,另一些人卻當獲而未得?!?/p>
(金玲譯,有刪改)
1.文章說“立功”與“立言”是通向“名聲”的兩條大道,請簡要分析二者的主要區(qū)別。
2.文章最后一段說“名聲是依靠絕對價值來評判的”,又說“名聲并不代表價值”,二者是否矛盾?請簡要分析。
3.我國古代有“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說法,請結合本文談談你的認識。
【參考答案】
《病毒》
1.D
【解析】A.信息取自第一段:“當它待在細胞外時,它實際上是很小的、無生命的、懶惰的顆粒。”這里有前提“當它待在細胞外時”。
B.信息取自第二段開頭:“所有的病毒都由兩部分組成:核酸構成的核和包住核的一層蛋白質,在有些情況下是脂肪或類脂的包膜。”題目中“所有的病毒都由核酸構成的核和包住核的一層蛋白質組成”錯了。依據原文“在有些情況下是脂肪或類脂的包膜”可判斷。
C.注意第二段結尾部分:“這就可以解釋為什么通常的病毒只對特定的細胞起作用。”依據句中的“通常的”判斷題目中“病毒只對特定的細胞起作用”錯了。
2.A
【解析】信息取自第三段:“一旦病毒依附上細胞,它有幾種方法穿過細胞膜進入細胞。在細胞膜上開一個小洞讓它進去,有脂肪包膜的病毒能將它們的包膜與細胞膜融合而使它們進入細胞。”原文中分析的是“有脂肪包膜的病毒融合細胞膜進入細胞”的方法,不是指所有病毒。
3.D
【解析】A.依據倒數第三段:“有一種曾經很流行的說法,認為病毒是在細胞之前出現(xiàn)的。這種說法現(xiàn)在看來不太好。一種更可信的可能性是說,病毒是在很久以前從它們的細胞中逃出來的基因物質?!鳖}目中“‘病毒是在細胞之前出現(xiàn)的這一說法是錯誤的”的表述不準確。
B.題目中“一旦逃出就提高了獨立的能力”的“一旦……就”說法錯誤,原文中的表述是還要“隨著時間的變遷”。
C.“它們對所有的細胞都起感染作用,免疫系統(tǒng)對它們無能為力”的表述屬無中生有。
《論名聲》
1.①立功的影響是有限的、易逝的,立言則是無限的、永存的。②立功要靠機遇,立言則無需機遇。③立功很實際、易被理解,立言要靠諸多判斷的累積、不易被理解。
【解析】二者的區(qū)別,主要分布于第二段至第四段中。既然是區(qū)別,就要成對答出,思維上要求縝密。
2.不矛盾,這是兩個不同層面的表述。前者是指真正的名聲依賴其內在價值。后者是指因缺失條件而未獲得名聲的人,其內在價值同樣不朽。
【解析】第一句話要關注其前“因此”一詞及其后的解釋,第二句話要關注其前“然而”一詞及其后的論證。前句是結論句,后句是觀點句。同時,第一句要把握住關鍵詞——“絕對價值”,第二句要理解此句的潛臺詞:無名聲者并不是沒有價值或有名聲者并不一定具有價值。再結合文章內容進行取舍回答。
3.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立德”是指樹立圣人之德;“立功”包含功業(yè)和聲名;立言則指創(chuàng)立學說。我國傳統(tǒng)文化認為立功優(yōu)于立言;叔本華則認為立言優(yōu)于立功,但都強調“德”的首要作用。
【解析】依據答案,方知此題要求考生答出我國三不朽之說與叔本華之言的異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