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連根
“人在江湖飄,哪有不挨刀?”在官場,在職場,很多人都會受到點委屈,甚至是背黑鍋。明明是“月亮”惹得禍,卻非要讓小星星道歉、賠罪,明明是大鱷出的錯,關鍵時刻卻推出小弟去“頂缸”,此類事件時有發(fā)生,有時值得有時不值得。如何判斷哪些黑鍋可背,哪些不可背?這里面其實是有學問的。請讓我們看看晏子的一則故事。
晏子是春秋時期齊國的一位賢大夫。那個時代,不靠譜的國君很多,晏子輔佐過的齊莊公就是一個。
齊莊公任用崔杼做執(zhí)政官,崔杼娶了一個美麗的寡婦棠姜。但齊莊公也看上了棠姜,竟然與棠姜私通。奸情敗露之后,崔杼很生氣,發(fā)動政變,殺死了齊莊公。
這時,晏子站出來了,要求悼念齊莊公。人家躲還來不及呢,晏子為什么要這樣做呢?
面對其他人疑惑的眼光,晏子說:“作百姓君主的人,不是要凌駕于百姓之上,而是要管理好國家。作為臣子的人,要為國家服務。因此,如果國君為國家而死,臣子就應該跟著他去死;如果國君為國家而逃亡,那臣子也應該跟著他逃亡。如果國君是為自己的私欲而死,或者是為自己的私欲而逃亡,做臣子的又不是國君私人密友,沒必要跟國君去死或者逃亡,但應盡臣子禮?!?/p>
崔杼同意后,晏子悼念完齊莊公就走了。有人勸崔杼殺掉晏子,但崔杼說:“他是百姓所仰望的人,放了他才能得民心?!?/p>
晏子的做法很有智慧,他既不認可崔杼的政變,也不選擇為齊莊公殉難,只是盡臣子之禮,悼念了一下齊莊公而已。最核心的一點就是:不能替混賬領導背黑鍋。晏子的這種智慧深合儒家理念。儒家思想雖然一再強調(diào)“君臣綱?!?,強調(diào)臣子要對君主盡忠(在忠孝不能兩全之時甚至還要“移孝作忠”)。但是這種盡忠也是有條件的,那就是君王先要有個君王的樣子,然后才可要求臣子效忠,若君不靠譜,所做所為全是為了自己的私欲,那么臣子就可不必為之盡忠。
這一點正如孟子所說:“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草芥,則臣視君如寇仇?!庇纱送普?,若君王很混蛋,臣子當然可以棄之不顧,哪里還用得著為他殉難呢?由此可知,儒家所云“君君臣臣”,其本意也是雙向的,既規(guī)勸君主又要求臣子,君也好,臣也罷,都要守好自己的本分,為百姓社稷貢獻力量。孟子還說:“盛德之士,君不得而臣,父不得而子。”指向更加明確,在君權(quán)和父權(quán)之上,還有一個“盛德”(道義)存在,對那些德高望重的賢德之士,君主不能以臣子對待,而應該恭敬如師。
古人都能做到不替混賬領導背黑鍋,今人又如何呢?原國家發(fā)改委副主任、國家能源局局長劉鐵男落馬之前,《財經(jīng)》雜志副主編羅昌平就在網(wǎng)上實名舉報他??墒?,國家能源局新聞發(fā)言人在舉報當天就回應說,舉報內(nèi)容純屬污蔑云云??珊髞淼氖聦嵤莿㈣F男落馬了,新聞發(fā)言人無疑自己打了自己一個耳光,他的說法完全是在替劉鐵男個人“背書”,他之被批,恰是因為替混賬領導背黑鍋??蓪嶋H上,新聞發(fā)言人是公職人員,不是單位一把手的家奴,不必要也不應該替混賬領導背黑鍋。道理雖是這樣講,可令人匪夷所思的是,為什么這樣讓人笑掉大牙的事情卻經(jīng)常出現(xiàn)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