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事件:
近日來,加拿大華裔女子藍可兒陳尸美國洛杉磯一酒店頂樓水塔里的案件被炒得沸沸揚揚,迄今美國警方尚未發(fā)布最新的毒理檢測報告。撲朔迷離的案情,引得眾多民間高手紛紛展開案情分析和推理。在警方公布的一段電梯視頻中,藍可兒夸張怪異的舉止,更是激起了大家無限的熱議和猜想。
心理解讀:
對此,很多網(wǎng)友認為是“靈異事件”,也有人猜想女孩可能是嗑藥后引起了精神異常,從而導致行為失常。中國政法大學微反應研究小組的姜振宇博士從微反應的角度對藍可兒的行為進行分析,認為現(xiàn)場沒有刺激源,女孩也不恐懼,因此初步判斷該視頻可能與破案無關。這個結論與很多熱門的說法背道而馳,當然其準確性目前還不得而知,但令人好奇的是,姜博士是如何得出這個結論的呢?從微反應可以準確地推斷出一個人的心理活動嗎?
轉瞬即逝的微反應
微反應,又稱微表情(micro expression),與普通表情的不同之處在于,它是一種非??焖俚谋砬?,持續(xù)時間僅為1/25 秒至1/5 秒,因此,大多數(shù)人往往難以覺察到它的存在。心理學家認為,微表情與一個人的心理防御有關,通常在人們?nèi)鲋e的時候出現(xiàn),它表達了人們試圖壓抑與隱藏的真正情感。因此,科學家們希望通過對微表情的識別與分析來了解一個人的真實情感和內(nèi)在的情緒。
著名的美國心理學家保羅·艾克曼(Paul Ekman)就是這樣一位科學家。通過對面部表情和肢體動作的觀察和解析,捕捉普通表情中轉瞬即逝的微表情,發(fā)掘隱藏在人的面部、身體和聲音里的線索,然后將犯罪調(diào)查中的真相昭示天下。
知面難知心
微反應的推論靠譜嗎?轉瞬即逝的微表情能揭示一個人的內(nèi)心世界嗎?很明顯,目前微反應理論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還不能夠達到電視劇里那樣精準的程度,迄今科學家們還在從各種角度對人類情緒識別進行研究。近日,發(fā)表在《科學》(Science)雜志上的一項研究表明:“知面”也未必能“知心”,如果缺乏相應的身體語言,人們其實無法單純通過“察言觀色”來準確地判別他人的心情。
在職業(yè)網(wǎng)球的頂級賽事中,職業(yè)運動員在關鍵賽點上的表情往往會被極富張力的情緒所扭曲。以色列學者希勒爾·阿維澤爾(Hillel Aviezer)和同事們選取了專業(yè)網(wǎng)球運動員在賽場上激情時刻的照片進行實驗,探究人們辨識真實而強烈的人類表情的準確程度。
實驗發(fā)現(xiàn),觀看一張張完整的運動員手抓球拍站在賽場上的照片,人們可以輕易辨別出他們的情緒。但是,若研究者截去運動員的身體、只留一張糾結的面孔時,人們卻無法確定他們的情緒究竟是高昂還是沮喪。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的傅小蘭博士及其團隊對微表情與姿態(tài)進行研究,希望通過微表情與姿態(tài)的結合,提高謊言識別的準確性,將微表情的識別更好地應用于謊言識別、國家安全和刑事偵查等領域。
科學家們還在研發(fā)微表情的訓練工具和識別儀器,如艾克曼博士研制出的微表情訓練工具,已經(jīng)被證實在普通人群中具有不錯的訓練效果。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微表情識別的訓練可以讓人們“讀面知心”。(本資料由“中國科普博覽”http://www.kepu.net.cn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