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萬國
我外婆家在杭州灣南岸一個叫“下一灶”的小村莊,坐落弓向杭州灣半個月亮形狀凸出的地段里。千百年來,滾滾長江來沙在東海潮汐的作用下,涌入杭州灣,隨錢塘江來水和曹娥江水推向北流,形成翠屏山北麓的緩流區(qū)域,淤沙沉積越來越多,大量的移民祖先,筑塘擋潮,墾殖成陸,滄海變成了桑田,并繁衍了我們。
杭州灣上連錢塘江,下貫東海。外婆家的人們,把杭州灣有時稱作“海”,有時稱謂“江”,很少叫“灣”的。例如:“沈海高速”上的杭州灣大橋,大家都稱“跨海大橋”,不稱“跨灣大橋”。如果人們在杭州灣里捕魚捉蟹,大家稱“靠海”;就是居住在杭州灣岸邊的人家,也稱“海里人”,退潮后裸出的灘涂稱“海涂”,漲潮時潮水起涌的海岸線稱“江灘頭”,如果有人去杭州灣的北岸,大家稱去“對江”等等。童年時,七塘以北還在曬鹽,記憶猶新的外婆家的老屋,在一畈占地一畝多的“高坨基”上,房屋的東南方是一個蓄水的“淡水汪(池塘)”,四周的蘆葦有一人多高,密密麻麻,隨手摘一片葉子,折艘小船,放在水面,被微風吹到池塘的中心,側翻了,再折一艘。這是我們輩子的童年常玩的游戲,充滿樂趣。
外婆說:填這些“高坨基”的時候,七塘還沒有筑成,潮水漲滿每個“高坨基”的四周,退潮后,曬干的“白地場”上,浮現(xiàn)一遍白白的鹽花,人們把帶著鹽花的表土層,刨刮起來,制成“生泥”,在“漏碗”里煉鹵曬鹽,幾百年來都是這樣。這里的祖輩們,大多數(shù)從紹興遷徙而來,填了許多這樣的“高坨基”。缺乏資產的移民,憑體力從事最艱辛的曬鹽產業(yè),在農耕社會里,要比原居民更加艱苦百倍。正像吳耕民教授說:“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的努力精神,在這樣的“高坨基”上生存和創(chuàng)業(yè),并自信地把這個“?!?,不斷淤漲的自然現(xiàn)象,視作“有出產”的地方,人們還用“像后海一樣的漲,像飯鑊一樣的潽”的祝福,祈求興旺發(fā)達,鑄就了今天慈溪的移民文化。
斗轉星移,半個多世紀過去了。原來荒涼的杭州灣南岸,葬滿亂墳的三灶塘角,過去人們稱為“蟹洞底里”的地方。如今一條六車道的連接線,由杭州灣新區(qū)通向杭甬高速,嶄新的工業(yè)區(qū)內,平坦、寬敞的公路縱橫交叉,東西長30公里,南北寬4公里,中部首期12.7平方公里已經(jīng)建成?;w紡織園、家電科技園、熱電廠、漁具園區(qū)、五金科技園等布局完整。定址在徐家浦至鄭家浦之間,環(huán)保型的風力發(fā)電廠開始動工;國家級的高新科技出口貿易加工區(qū)開始營運。新世紀城的建設和上海大眾汽車公司的落戶,一個個世界500強企業(yè)的進駐,一座總控面積143平方公里的新型海濱城市正在崛起。
外婆家的所有“高坨基”,已經(jīng)納入濕地保護區(qū),一望無際的海涂養(yǎng)殖場,為人們提供了大量的海產品,同時為生態(tài)平衡創(chuàng)造了條件;泥涂里蘆葦叢生,大米草遍地,迎來大批白鷺、灰鷺、天鵝、野鴨等大量珍稀候鳥從千萬里之遙的地方,飛抵這水草豐茂的43.5平方公里杭州灣濕地過冬(包括海域淺涂)。據(jù)報道,來濕地過冬候鳥已有41種,5萬余只,它們大部分屬于各級保護類野生動物,形成人與自然和睦相處的美好景象。
外婆做夢也沒想到,在她逃難渡過的汪洋大海上建起了橋,投資一百多億、跨海36公里、居世界之最的杭州灣跨海大橋,把“對江”連接了起來,這是祖祖輩輩的幻想,難怪大橋奠基儀式的那天,幾萬人扶老攜幼地涌向海邊,圍集在灘涂上,爭先恐后地要親眼目睹這一事實的發(fā)生。在建設施工三年多的日子里,每天都有許多人前來參觀。
外婆的杭州灣,童年的夢中灣,這里的人民祖祖輩輩用自己的生命激情與夢想,將你改變!將你變得如此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