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旭東
《風雅南塘》一書把南塘名之為唐宋以來甬城航道的南門戶,為寧波城與鄞南、鄞西、奉化甚至天臺地區(qū)的交流打開大門。此景點經(jīng)筆者深入歷史挖掘考證著述后,南塘老街再次煥發(fā)青春。吾聽聞已久,逢此“五一”小長假,攜妻帶女前往親歷。游遍南塘老街,與書中印象略有差距,然感此街深具人間煙火,以人之舌尖抵達人之心靈。
入南塘老街牌門,便覺人氣與食物的香氣撲鼻而來。南側(cè)有一石橋,橋下是略顯狹窄的河塘,河對面是一排普通的住宅樓,令人想見不到千年前的盛況。倒是向右轉(zhuǎn),立即看到一家做青團的店面,老板娘脆生生的吆喝著:十元三個,米鴨蛋,再不來買就賣光了,各種口味啦……店門口一溜擺著三個一盒的米鴨蛋,經(jīng)不起她的叫賣,妻挑了一盒后,與孩子們一起分食,妻吃到一個餡子是咸菜的,就說:咋有這種味道,我以前吃的都是芝麻白糖餡的。另外半個就分給我吃,進入我的嘴巴到達我的舌尖,還是軟滑的,但咸菜的味道與青團的香味格格不入,看來我與妻于此口味同矣。
一路逛過去,且走且聽且聞,發(fā)現(xiàn)一家做油贊子的店門前排起長隊足以占據(jù)小半條街,立即聯(lián)想到我家以前的食品加工場。他們和面、切面成條、搓油贊子、炸油贊子都在人民群眾的雪亮眼睛底下,當時我也是坐在面板前,一雙手上下左右翻滾,讓面條跟著它的彈性絞成繩的形狀,而且,搓油贊子、炸油贊子也是我的拿手好戲,我們家的加工場以前也是門庭若市、絡繹不絕。
我們驚嘆于油贊子的魅力,我開玩笑說退休以后就到這里炸油贊子,這可是從孩提時代就縈繞不去永久的味道。油贊子的味道講究松脆、清香,輕嗑即化,且耐咀嚼,回味有余香,連打出來的嗝都有油贊子的味道。
一家餛飩店吸引了我們的注意,該店前臺就是加工場,后廳擺滿方桌,店內(nèi)站著的人與坐著的人各占一半,想必味道應該甚好。經(jīng)觀察、等待與微笑外交,我們終于有一張桌子可以坐下,我起身幫妻端餛飩,坐定后舀餛飩湯入口中,有一股濃濃的醬油味,便知此乃醬油餛飩,與北侖的豬油三鮮餛飩不一樣。也許這是鄞南、奉化餛飩的口味吧,餛飩個頭大,皮較厚,肉倒多汁,在我的舌尖上轉(zhuǎn)來轉(zhuǎn)去,沒有特別的回味,不過幾個餛飩下肚后就飽了。
此后我們的眼中,五香豆腐香干、茶葉蛋、趙大有糕團,奉化千層餅……傳統(tǒng)食品依次映入眼簾,但是有大餛飩墊底,沒有激起孩子們再次品嘗的欲望。
最終,我們停留在一家粥店門口。妻眼尖,牢牢盯住招牌上的“紅棗粥+醬瓜+蒸糕=8元”,她的提議立即得到孩子們的響應,她們早就看到蒸糕誘人的模樣,聞到米和蛋的清香,我則中意紅棗粥,而且更吸引人的是:我們可以在粉墻黛瓦、冬暖夏涼的閣樓上,吹吹春天的風,邊喝粥邊欣賞老街的風景。帶著新奇與興奮,我們踩著木梯到木板地,圍坐在八仙桌旁的長凳上,有著溫和笑容的服務員送上我們的紅棗粥,調(diào)羹和筷子也是木制的。呈現(xiàn)在我們眼前的是:雪白半透明的米粥冒著熱氣,紅褐色的圓棗若隱若現(xiàn);淡綠脆薄的醬瓜置于一旁;另有淡黃色與咖啡色相間的蒸糕整齊地排列。孩子們迫不及待地拿起調(diào)羹去舀粥,平時挑剔的她們竟然臉有陶醉之色。
我深吸一口氣,舀起一調(diào)羹送入舌尖,哦!那就是兒時奶奶家紅棗粥的味道——經(jīng)爺爺調(diào)制的食品,即使是普普通通的一碗粥,卻是無上的美味。我咂咂嘴,粥在舌尖上徘徊,幼滑幼滑的,新鮮稻米的香味在鼻腔與舌尖之間巡回,而紅棗特有的甜香更為米粥增添風味,嘴中放入一片蒸糕,慢慢咀嚼,富有彈性而不黏牙,回味后有米香和蛋香;加入一片醬瓜,咸甜相間的味道刺激味蕾,產(chǎn)生再次品嘗的欲望……
經(jīng)一致同意,我們又加了一盤蒸糕,清風徐徐,簡樸的美味在舌尖,笑容在臉上,輕松自然在心上,望著熙來攘往的人群,竟恍惚有“偷得浮生半日閑”的竊喜。
南塘原以其悠久歷史與重要的地理位置聞名,千年后她完成歷史使命,卻迎來她的第二春。喜歡吃也講究吃的寧波人,正以南塘老街滿街的傳統(tǒng)美味喜迎四方客,從四方來客的舌尖直抵他們的心靈,讓人欲罷不能,流連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