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志斌
我有三個姑姑,但都不是親姑姑。
第一個姑姑叫廖來招,實際上她姓邱,是廣東潮州人。當年日本人侵略中國,打進廣東,她和哥哥姐姐跟隨父母逃難到江西,來到我那偏僻的小山村,并投宿在我家。那時姑姑還不滿10歲,雖然表情木納,倒也乖巧憐俐。爺爺奶奶都是菩薩心腸,經(jīng)不住姑姑親生父母的再三懇求,把姑姑收養(yǎng)下來。姑姑的親生父母又重新踏上逃難之路后,從此也就杳無音訊。上世紀50年代,已經(jīng)出落成大姑娘的姑姑嫁到隔壁周田村一個王姓人家。姑姑婆家居住的是一個典型的客家大院,占地將近5畝,四進廳堂,兩大回廊,有正房50間,共有20多戶人家聚居在這里。和諧共處,相安無事。小時候我們兄妹去姑姑家走親戚,與姑姑的小孩常在大院里捉迷藏,玩得特別開心。姑姑雖然沒有念過書,但很懂為人處事的道理。在婆家,她家里家外,勤奮勞作,相夫教子,深得好評,6個兒子都養(yǎng)育得頗有出息。在娘家,她不忘撫育之恩,時時牽掛,常常走動,只要做了什么好吃的,都會專程送過來給爺爺奶奶嘗個鮮;一旦爺爺奶奶有個什么頭痛腦熱,她總是立馬過來,貼身伺候??上У氖牵霉眠€不到古稀之年,就過早離世了。
第二個姑姑叫劉碧蓮,是我后奶的女兒。我的后奶是個苦命人,在她50歲左右的時候,她原來的家庭發(fā)生了天崩地裂的變故。一個滴水成冰的冬季,不到半個月的時間,先后失去丈夫和兒子兩位親人,只剩下奶奶和已經(jīng)瞎了雙眼的女兒相依為命。后來經(jīng)人介紹,奶奶改嫁給也是剛剛失去愛妻的爺爺,瞎子姑姑也就跟著奶奶來到我家。瞎子姑姑雖然眼睛看不見,但記性卻出奇地好。人家講《三言二拍》《聊齋》里頭的故事,她聽一遍就能背出來,而且講得活靈活現(xiàn)、繪聲繪色。每到夜幕垂下或農(nóng)閑季節(jié),她身邊總是圍著一大堆的人,靜靜聽她講述離奇曲折、催人淚下的故事,誰也沒有把她當殘疾人。瞎子姑姑先后嫁過兩個丈夫,各生了一男一女,跟我們兄弟姐妹都是兄妹相稱,來往密切?,F(xiàn)在,瞎子姑姑已步入古稀之齡,但身體健康,聲音宏亮,依然操持著家里的一切。幾乎每年我們兄妹都會陪母親專程去探望她,聽她講述似乎永遠也聽不厭的人間溫情故事……
第三個姑姑叫廖四嬌,是跟我父親同村同族同宗同輩的遠房閨女。四嬌姑家里窮,10歲不到就做了人家的童養(yǎng)媳,遠嫁到離老家百十里地的留車墟莊干寨。巧的是,上世紀50年代末,我父親調(diào)任留車區(qū)任區(qū)長,他鄉(xiāng)遇同鄉(xiāng),兩眼淚汪汪,自然而然又多了一個姑姑。四嬌姑雖然是個非常袖珍小巧的女子,但她卻有一種梁山好漢的豪爽之懷和凜然之氣。母親生下我之后,恰逢國家三年困難時期,父母雖然都是國家公職人員,但也過著有一餐沒一餐的窘迫生活,我也常常因吸不到足夠的奶水而哭鬧不已??吹竭@種情形,四嬌姑節(jié)衣縮食,把自己家僅有的母雞、雞蛋和花生、大豆送給我補奶。母親不肯收,四嬌姑就會說,在農(nóng)村只要有地、有一雙手就不會餓著。文化大革命開始后,父親被打成走資本主義道路當權派,我們家好像突然成了傳染病區(qū),很多人躲之不及、疏遠而去,但四嬌姑卻我行我素、照來不誤。父母親怕連累她,勸她避避嫌,別再來往了。而四嬌姑卻不吃那一套,說,我才不怕呢,我就是一個農(nóng)民,還能開除我的“農(nóng)民籍”不成。就是這樣一個既不識文又不斷字,看似懦弱、實則剛毅的農(nóng)村婦女,一個隔了不知道多少代的遠房姑姑,幫助我家度過了那一段艱難的歲月。
這三個姑姑盡管都不是親姑姑,但在我的心目中就是親姑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