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法國《人權宣言》在晚清

        2013-04-29 00:44:03程夢婧
        現(xiàn)代法學 2013年6期

        程夢婧

        摘 要:法國《人權宣言》自晚清傳入中國以來,受到士人的廣泛關注,先后出現(xiàn)了不同版本的中文譯本,為人們初識《人權宣言》奠定了基礎。同時,《人權宣言》不僅對晚清士人人權思想與法律制度的塑造產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更在晚清的新政、修律、預備立憲以及革命過程中被廣泛運用。而它在晚清的影響與運用,都是極具價值和意義的。

        關鍵詞:晚清;《人權宣言》;人權;憲法

        中圖分類號:DF092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1-2397.2013.06.03

        本文旨在專門分析法國《人權宣言》在晚清的輸入及其影響。盡管英國的《自由大憲章》、美國的《獨立宣言》和法國的《人權宣言》等人權文本,在晚清或者被翻譯為中文本例如,《美國獨立檄文》,載《國民報》第1期(1901年5月10日);《英吉利大憲章之條文》,見汪濟舟譯述:《歐美各國憲法志》(《新譯界》第6號,光緒33年5月20日)。 ,或者被中文書籍與報刊雜志所介紹乃至援用,使中國士人(泛指學者、思想家、士大夫等)了解和熟悉西方的人權思想與人權制度,從而在中國近代人權概念與思想的形成史上,呈現(xiàn)出一條由外而內、由西而中的歷史軌跡。然而,《自由大憲章》并未全面涉及基本人權。《獨立宣言》雖然包含了對人權的一些闡述,但它只在其第二段中簡要表述了關于人權的思想。而“這一段話在內容上如此廣泛以至于很難從中讀出或者推導出一套權利系統(tǒng)?!盵1]因此,《獨立宣言》并非一份系統(tǒng)規(guī)范人權的文件。而相較于以上兩份文本,作為以“人的權利”命名,闡述了人權的基本思想并確定了人權的一系列重要原則與規(guī)則的《人權宣言》,則具有至關緊要的特殊意義。《人權宣言》對于中國人權思想及觀念的形成所產生的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并且將貫穿整個中國近現(xiàn)代的人權史。所以,具體研究《人權宣言》在晚清的輸入,以及其如何塑造中國的人權思想與法律制度,就是極具價值因而也是十分必要的。

        一、《人權宣言》在清季的譯介

        西方思想、學術與制度在晚清的輸入,是與譯書直接關聯(lián)在一起的。面對1840年以來國門洞開以及與之相伴隨的危象與困局,中國的一些士人深刻認識到:“當今之世,茍非取人之長,何足補我之短。然環(huán)球諸國,文字不同,語言互異,欲利用其長,非廣譯其書不為功?!埬芤孕滤枷胄聦W術源源輸入,俾躋吾國于強盛之域?!盵2]因此,“譯書之宗旨”,就在于“輸入文化挽救衰亡?!彼麄冎赋觯骸皟扇合嘤觯Q其智識,則必譯書。……然則今日之支那,其以布帛菽粟視譯書也審矣?!盵3]也正是在此背景之下,《人權宣言》被逐步譯介到晚清的中國,從而讓中國士人得以見識《人權宣言》的真實思想。這一譯介主要有零散和全本兩種方式。

        (一)零散譯介《人權宣言》

        這種方式,一方面是透過翻譯外國的政法論著,使中國士人了解《人權宣言》或其具體條文;另一方面則是中國士人在其撰述的論著中,因討論相關問題而論述《人權宣言》。

        從前一方面來看,早在19世紀末,就已經(jīng)有漢譯的著作談到《人權宣言》。如在1899年《清議報》上刊載的德國政治學家、法學家伯倫知理的《國家論》就說:“方今列國開明之運,實始于第18世紀。其間大事最當留意者有三。……1789年來,法國人主張自由人權,及人類平等之說,遂動干戈,以致革命,三也?!盵4]其后,1906年《新民叢報》刊登的日本憲法學家美濃部達吉的《近世憲法上之權力分立主義》一文,也特別談到《人權宣言》第16條的部分內容:“無權力分立之國家者,即其非有憲法者也。”[5]這些譯介,雖然或者過于籠統(tǒng),或者過于簡略,但仍然不失為清季中國士人獲知《人權宣言》的途徑之一。

        就后一方面而言,其所涉及《人權宣言》的內容更加廣泛和頻繁。概而言之,有以下幾類:

        其一,剖析《人權宣言》產生的原因。白作霖就指出:

        據(jù)歷史家所言,《人權宣言》產生的原因有五:(一)自路易十六以來,中央集權之政治過盛,歷代君主恣行專制;(二)貴族、教士恃權跋扈,民不堪命;(三)平民困窮,幾等奴隸;(四)自由平等之學說深入人心;(五)北美合眾國獨立告成,予以刺激?!涮刭|所存為本于盧梭《民約》諸書,自無疑義。又其國民議會,敢于公布,大率歆動于北美獨立之竟成。則此五因中,自以后二者為尤切于事實[6]。

        這樣的剖析,在當時是不多見的。

        其二,綜合性述說《人權宣言》的精神。如《民報》刊載的《再駁新民叢報之政治革命論》總結了《人權宣言》的“共和”精神,其中就指出

        :“即如法國,由1789年之《人權宣言》而定,1791年之第一回憲法,其主義純乎共和。”[7]

        其三,描述了《人權宣言》與憲法、憲政之間的關系。如蓀樓指出,《人權宣言》表明,人權實際上是憲法的根本:“夫憲法制定之由來,本緣人權競爭之趨勢而生,欽定名義,渺無聞焉。蓋歐洲十八世紀以前,專制之毒與中國現(xiàn)勢正同,盧騷忿之,特創(chuàng)民約之義。北美拾其余,乃背英建制;法人逐其流,遂為公民權宣言?!盵8]考察憲政大臣達壽也介紹了類似的觀點。

        其四,介紹《人權宣言》的個別條款。如梁啟超的《國家思想變遷異同論》(1901) 寫道:“法國大革命,開前古以來未有之偉業(yè),其《人權宣言書》曰:‘凡以己意欲棲息于同一法律之下之國民,不得由外國人管轄之,又其國之全體乃至一部分,不可被分割于外國,蓋國民者獨立而不可解者也。云云。” [9]這可能是對《人權宣言》第三條的敘述。《湖北學生界》第三期(1903年4月)發(fā)表的《論中國之前途及國民應盡之責任》一文,也介紹了這一條款的內容。而懸解所寫的《論社會革命當與政治革命并行》一文,則概括地說《人權宣言》“有助長競爭及絕對承認私有財產權之點” [10],這涉及到《人權宣言》第4、17條的規(guī)定。

        還有一些論文,記述了《人權宣言》關于自由的規(guī)定。如蛻庵說:“法國大革命時之《人權宣言》曰:‘茍非害群之事,則法律無禁之之權力。法律之所不禁,一切可任吾民之自由。無論何人,必不能強以法律所不命之事。彼其絀肆濫之威權,堅自由之保障,是誠可謂無上之良法矣?!盵11]

        《時報》(1907年7月3日)發(fā)表的《論國民法律上之地位》一文也指出:“蓋自美國之《獨立宣言書》,法國之《人權宣言書》,皆列人民種種之自由權,視為神圣不可侵犯者?!?[12]

        以上這類介紹與論述,非常清楚地表明,晚清的中國士人對《人權宣言》已具有較為豐富的了解與認知。

        (二)全本譯介《人權宣言》

        所謂“全本譯介”,是指對《人權宣言》這個文本的全面翻譯(包括評注)。就筆者目前所知,清季的中國士人對《人權宣言》的全本譯介,主要有兩個中文譯本。其一是由小顰女士翻譯的《法蘭西人權宣告書》。該《宣告書》與《美利堅獨立檄文》(今為《美國獨立宣言》)等四個文件,集合成《政治思想之源》一書,由支那翻譯會社(日本京都法政專門學院出版部)1903年印行。這是《人權宣言》第一次以中文本的面目面世。一些關于晚清民主思想史、人權思想史的論著,對該譯本有所提及。其二是《法國憲法人權十七條譯注》(以下簡稱《人權十七條譯注》)。該譯注的作者署名為“川”,譯注全文刊登于1907年的《申報》?!度藱嗍邨l譯注》分三次刊登于光緒33年(1907年)的《申報》,分別為2月17日(西歷3月30日)第9版(譯序及前言、第1至5條)、2月19日(西歷4月1日)第9版(第六至11條)、24日(西歷4月5日)第9版(第12至17條)。下文引用該《譯注》時,不再注明。 這一譯注無疑是極其重要和十分珍貴的。

        《人權十七條譯注》并非僅僅是《人權宣言》條款的漢譯,還包含了說明和注解方面的內容,這使我們有可能去探知譯注者翻譯《人權宣言》的動機及其對該宣言的理解。

        《人權十七條譯注》首先有一段“譯者序”,該序全文很簡短:

        地球各國之憲法,除英國外,大半則取則于法國。而法國憲法之綱領,全在人權十七條。此十七條人權,系于1789年由國會投票決定而宣布者也,故名曰《人權之宣告》(人權者,猶言人人應有之權利也。此權利系天賦者也。既為人既為國民,皆有此權利。)

        這一“譯者序”,簡明地表達了譯注者之所以要譯注《人權宣言》的基本動機,同時也闡明了他對人權的理解,以及關于人權與憲法關系的見解。而譯注者將《人權宣言》稱之為《法國憲法人權十七條》,可能是因為該宣言已成為法國1791年憲法的一部分。

        《人權十七條譯注》的主體內容,當然是譯注者對《人權宣言》十七條條文的翻譯。考慮到可能“原文詞意簡賅,閱者不易領悟”,譯注者對其大部分條文(除第9、13、14、15條外)作了精煉的注解。這些注解,大略可以概括為三類:一是說明條文及其概念的含義;二是描述條文的背景;三是進一步闡釋某種人權所具有的重大意義。以上這些注解,對于清季士人認識和理解《人權宣言》的基本精神、宗旨以及具體內容,無疑是大有助益的。

        在《人權十七條譯注》的末尾,譯注者再次對人權與憲法的關系作了闡述,指出:所譯人權十七條,“系法國預備立憲之文告也,所訂憲法,皆不外此十七條之宗旨。”這一觀點,也是清季中國士人在人權上的重要認知。

        此外,還有兩件涉及《人權宣言》的譯事值得一提。第一,1908年的《民報》轉載了公俠所譯《印度自由報》發(fā)表的《神圣權利宣言書》。該《宣言書》共有七段文字介紹了“1789年法國《權利宣言書》”的一些條款,但幾乎全部都屬于《神圣權利宣言書》對《人權宣言》的歸納或概述。如其中介紹《人權宣言》部分的第1段,是對《人權宣言》第1、2、10、11條的概述。該第一段說:“凡人之生,天賦以權,不可侵犯,不可屈服,不可以之與人,不可以之取諸人,與生俱來,與性命等。如其人之言論自由、其人之財產之所有、其人之生命名譽之擁護、其人之身體,可以完全自律;其人之才智事業(yè),可以自由發(fā)揮;以及帝天教義,其人自由信仰;強權勢力,其人自由抵抗是也?!保▍⒁姡荷袷嗬灾衃J].民報,1908,(23).) 另外六段,則主要是對《人權宣言》第3、4、5、6、13條的歸納。這些段落,雖然是對《人權宣言》一些條款的歸納或概述,但是《民報》的轉載,也有助于增強清季中國士人對《人權宣言》的了解。第二,1907年的《民報》刊載了由德國的耶陵湼(耶里內克)所著的《人權宣言說》(即今譯本《<人權與公民權利宣言>:現(xiàn)代憲法史論》)。這一論著正是耶利內克于1895年所著并在歐美政法學術界享有盛名的著作。但非??上У氖?,《民報》該期刊載其前四節(jié)(即前四章)之后,則未見其續(xù)刊第五至第九章。題為《法國和美國宣言的比較》的第五章,正是《人權宣言》各條與美國一些州的權利宣言(包括弗吉尼亞州《權利法案》、馬薩諸塞州《權利法案》、馬里蘭州《權利法案》、北卡羅來納州《權利法案》、新罕布什爾州《權利法案》、賓夕法尼亞州《權利法案》和佛蒙特州《權利法案》)相關條款的比較[13]。這就無法讓人得見清季更多的《人權宣言》譯本,不禁讓人扼腕嘆息。

        二、《人權宣言》對晚清士人人權思想的影響

        近代人權概念及其思想在晚清的引進、認同、開拓與演變,無疑與中國內部社會、政治局勢的激劇變遷緊密相關,但是,從概念和思想所憑借的資源上來說,譯書的作用尤其不可低估。正如有文化士人在20世紀初所指出的那樣:“自志士東游以來,譯本書如風發(fā)云舉,一切學科日見進步,政法諸書尤辟渾茫,歐西巨子之學說,滔滔焉飛渡重洋,競灌輸吾同胞之意識界矣?!盵14]《人權宣言》在清季的譯介,同樣也是“滔滔焉飛渡重洋,競灌輸吾同胞之意識界”。正是透過這類譯介,晚清士人逐步接受人權,形成人權觀念。所以,《人權宣言》對晚清士人人權觀念、人權思想的生長與嬗變,乃至運用人權思想來思考、解決種種政治法律的問題,的確產生了至為重大的啟蒙與引導、規(guī)范與推動作用?!叭藱唷边@一現(xiàn)代文明的概念,不斷擴展其傳播的空間,而“天賦人權”、人人生而自由平等、依靠憲法保護公民的基本權利等等人權思想,也為近現(xiàn)代中國人權思想觀念與法律制度的形成奠定了極為重要的基礎。

        這里有一個標準的問題,需要略作討論:應當怎樣去判斷晚清士人的人權思想,明確受到了《人權宣言》而不是別的人權論著或人權文本的影響?顯而易見,晚清士人的人權思想,從域外的來源來講,無疑是多樣化的,不僅有盧梭、孟徳斯鳩和密爾等西方思想家的著作,而且還有《自由大憲章》、《獨立宣言》和《人權宣言》等多種人權文本,以及一些國家的憲法,如美國的第1至10條憲法修正案(《權利法案》)等。晚清士人在論說人權的各種觀點與主張時,對其思想淵源或引述的材料,往往又缺乏必要的注釋,從而使得上述判斷與認定變得更加困難?;\統(tǒng)地分析晚清的人權思想與西方的人權思想之間的關系,相對而言較為容易,然而要清晰地判定晚清的人權思想與西方哪本著作或哪個人權文本之間的關系,則顯然要復雜得多。那么,如何認定晚清士人的哪些人權思想,是出自于《人權宣言》的呢?

        筆者認為,大致上可以有四個基本的判斷標準:一是中國士人在關于人權的論著中直接援引了《人權宣言》的條款,以作為其論說的佐證或論證的根據(jù)。這當然是最有力的證據(jù),可以據(jù)此作出肯定性的認定。二是一些編譯文獻或論著在介紹、分析法國大革命時,論述到當時的人權問題,尤其是自由問題,雖然并未明確提及《人權宣言》,但不妨視為是指涉《人權宣言》,除非作者明言另有所指。三是中國士人的著述,雖然沒有直接援引《人權宣言》,但其對人權思想或者人權主張的表述,在文句或形式(如列舉式)上與《人權宣言》相近似,也可看作《人權宣言》一定程度上的翻版或漢語重述。四是看中國士人的著述,是否表達了與《人權宣言》相同的觀點。這一標準具有較大的風險,因為不少思想家的著作與其它的人權文本,也闡述或表達了與《人權宣言》一樣的觀點。如“天賦人權”說,在《人權宣言》出世之前,就已在盧梭的《社會契約論》中得到闡明,而該書正是晚清譯介的重要著作,從而為不少士人所熟悉。但身為作者的某個中國士人,在其撰著作文而論及人權問題時,則未必肯定閱讀過《人權宣言》,或通過其他人的論著而了解了《人權宣言》的內容。這當然不意味著,我們可以斷然排除他們的思想靈感來自于《人權宣言》的可能性。不過,這種淵源關系很難得到史料的確證。有鑒于此,筆者采取較為保守的態(tài)度,只根據(jù)上述前三個標準,來把握和分析《人權宣言》對晚清士人的人權思想所產生的影響。

        綜觀晚清研究、論說人權的主要文獻,《人權宣言》對晚清士人人權思想的影響,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天賦人權”的認識

        晚清士人較為普遍認為,“天賦人權”是人類的公理和通義,這固然與盧梭等思想家的天賦人權學說東漸大有關聯(lián),但無疑也受到了《人權宣言》的啟發(fā)。《人權宣言》的前言闡明人權是“自然的、不可讓與的、神圣的”,其第一條規(guī)定“人人生而自由、平等”,第二條又規(guī)定“自由、財產、安全和反抗壓迫”是“自然的、不可消滅的人權”。這些闡述和規(guī)定,給了身處于困境中的晚清士人以極大的震撼。因此,思想家、學者和革命志士對這兩條規(guī)定的內容有著更為深刻的闡釋與感悟。如鄒容在1903年的《革命軍》中高唱殺盡專制君主的“革命”大義,“以復我天賦之人權”,使“人人皆得有天賦之權利可享”。在其《革命軍·革命獨立之大義》中重申:“各人不可奪之權利,皆由天授。”(第15條)“生命自由及一切利益之事,皆屬天賦之權利?!?[15](第16條)鄒容既了解盧梭等人的思想,也對法國大革命達到了頂禮膜拜的地步。因此,鄒容宣揚“天賦人權”,也有得益于《人權宣言》之處?!度藱嗍邨l譯注》的譯注者“川”,在“天賦人權”問題上,更明顯地表現(xiàn)出《人權宣言》的深刻影響。他將“自然的、不可讓與的、神圣的的人權”一句,譯為“天然應有之人權、不可賣蔑之人權、神圣不可侵犯之人權”。根據(jù)這一觀點,他定義說:“人權者,猶言人人應有之權利也。此權利系天賦者也?!薄按ā狈g《人權宣言》的第2條為:“各種政會之目的,無非保全此天賦之人權,保全此永久不滅之人權。此人權者,何也?曰自由也,曰安全也,曰財產之主權也,曰壓制之抗力也?!彼M而解釋說:“所謂永久不蔑者,言此人權非如他事之可隨時更張,乃與天地同休者也。不為人則已,既為人則必有此天賦之權利?!笨梢?,他們都接受了《人權宣言》中所表達的人人生而平等的學說,以及天賦人權神圣因而不可讓與、不可侵犯的主張。

        (二)對具體人權的解讀

        在《人權宣言》的啟蒙、號召之下,清季士人不僅闡述了一些具體人權的涵義,而且強調了這些人權及其保障的重大意義。這些士人論及較多的人權包括:

        第一,自由權?!度藱嘈浴返谒臈l對“自由”一詞下了被廣為認同的定義,并且規(guī)定個人的自然權利的行使,只能以他人能享有同樣的權利為界限,這些界限只應由法律來予以確定。清季的一些士人也接受了這樣的定義和規(guī)定。如《論國民法律上之地位》一文說:

        自由一語含有兩種之意味,其一謂政治上之自由,換言之,國民有參與政治之權利,即參政權是也。其一謂于法定限制之外,不受國家之侵害也,所謂自由權者即指此言之。蓋自美國之獨立宣言書,法國之人權宣言書,皆列舉人民種種之自由權,視為神圣不可侵犯,近者各國莫不規(guī)定于憲法中[12]。

        這里明確提到《人權宣言》對種種自由權的列舉和保障。該文還進一步引伸道:“所謂居住轉移之自由、身體之自由、書信秘密之自由、集會結社之自由、言論出版之自由、所有權不可侵、住所不可侵,皆等金科玉律,以為人民權利之保障也?!?[12]而其中的大部分也出自《人權宣言》如發(fā)表意見的自由以及思想、言論、著述和出版自由。這些自由,都引起了晚清一些士人的極大關注和闡發(fā)。如鄒容在其《革命軍·革命獨立之大義》第十七條中就規(guī)定了思想自由,即“不得侵人自由,如言論、思想、出版等事”。

        “川”對于《人權宣言》關于發(fā)表意見自由第10條(他譯為:“茍不紊法律所定之公共秩序,則各人意見不當餒而不發(fā)?!保┑慕忉?,也極為詳盡和另有新意:

        不曰不必餒而曰不當餒,則法律非但示人以勿畏,且不啻語人曰:‘畏字,是法律所禁也;則法律非但許人以昌言,且不啻語人曰:不昌言,是法律所禁也。不紊公共秩序者,猶曰勿輕舉暴動也。蓋言論固可自由,而殺人放火則不可自由也。

        所以,他特別高揚思想、言論、著述及出版自由的價值。正如他針對規(guī)定思想、言論、出版自由的第11條評注說:“言論自由、著作自由、印刷自由,此三者具而立憲之根基始立。若此三者未能自由,則斷斷無憲法之可言,其他種種暴戾更無論矣?!?/p>

        以上這些對《人權宣言》所確立的種種自由權的認知和彰顯,應當受到高度的評價。因為實際上,在晚清的較長時期內,“自由之權利,果為何物?自由之界限,由何以分?恐吾國民尚夢夢然未之知也”[16]。在這樣的境況之下,清季士人的所述所論,無疑具有很高的思想啟蒙價值。

        第二,平等權。在《人權宣言》中,人人生而平等,被視為是一項基本的“天賦人權”。同時,為了保障各項自由權和財產權,《人權宣言》的第6條還確立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這一重要原則。在到處充滿著嚴重不平等的清季,《人權宣言》的這些規(guī)定,理所當然被士人所注目。鄒容的《革命軍》指出:革命教育的大旨之一,就是“人人當知平等自由之大義?!币ㄟ^革命,使我同胞“游幸于平等自由城郭之中”[15]236-237。這是在一般性意義上追求平等權。而“川”對其第6條的評注則說:“此條之意,言定法律者國民,行法律者亦國民。所謂同受保護、同受責罰者,言無一人能立于法律之也。帝父殺人,皋陶執(zhí)法,即此意也?!痹谇逭墓賳T中,也有人意識到了平等在法律上的重要性。山東巡撫孫寶琦在條陳新政折中提出八項建議,第六項就是頒布平等之法律。只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得到落實,其他各項人權才能得到真正的保障。

        第三,財產權?!度藱嘈浴芬?guī)定了對神圣不可侵犯的財產權的保護。這與當時法國的歷史背景息息相關?!胺▏敃r,帝室與貴人之喜怒,均可藉端而削奪國民之財產”?!度藱嘈浴返?7條宣布“財產權是不可侵犯的、神圣的權利”,正是要根除這一惡疾。這一規(guī)定,也激發(fā)了一些清季士人的強烈共鳴。中國晚清,人們同樣處于帝王與官吏的壓迫之下,人民之財產可根據(jù)他們的喜怒被輕易剝奪。因此,不少立憲運動者或革命家都提倡保護個人的財產權。例如,鄒容指出:“濫用名器,致貴賤貧富之格大相懸殊,既失保民之道,而又賦斂無度,此法國志士仁人所以不辭暴舉逆亂之名而出于革命之原因也?!盵15]255這即是說,要保護財產權,就必須革命。孫中山先生在《中國問題的真解決》一文中,也明確指出國民生命財產的安全應當受到保護。

        (三)人權與憲法、立憲之關系的把握什么是憲法?人權與憲法之間具有怎樣的關系?真正的立憲又是什么?這是晚清士人尤其是立憲派所關注的一些關鍵問題。在1900年代初,這些問題就已得到分析和闡釋,如梁啟超指出:“民權者,所以擁護憲法而不使敗壞者也?!势垷o民權,則雖有至良極美之憲法,亦不過一紙空文,毫無補濟,其事至易明也?!笨傊?,“憲法與民權,二者不可相離,此實不易之理,而萬國所經(jīng)驗而得之也?!盵17]《國民報》的文章也斷言:“要之,國民之權利,須經(jīng)憲法、法律所定者,然后謂之權,不然則否?!盵18]《人權宣言》第16條規(guī)定:“凡權利無保障和分權未確立的社會,就沒有憲法可言?!闭沁@一規(guī)定,給晚清士人的思考注入了重要的思想資源,使他們的思考清晰而又富有思想高度。實際上,該條規(guī)定不僅涉及憲法的實質性定義,而且涉及人權與憲法的關聯(lián)性,同時也涉及西方憲政的標志。歷史上雖然已有強調憲法的重要性及人權價值的論述,但《人權宣言》首次明文將分權及權利保障與憲法結合起來,強調了確認、保障權利及分權的憲法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憲法。這也意味著沒有憲法的確認,人權的保護與分權政體也無法得到真正的實現(xiàn),從而也就沒有憲政。因此,結合《人權宣言》的上述規(guī)定,晚清士人在這三個問題上的論說,往往也是交織夾雜在一起的。不過,其闡述的方向大致上也有不同偏重,故可從兩個方面來看:一方面,論述權利保障與憲法、憲政的關系,另一方面,討論分權與憲法、憲政的關系。

        晚清士人對于權利保障與憲法、憲政之關系的認識,有兩種不同的偏向:

        第一,一些士人突出強調人權對于憲法的根基性意義,即“若無權利保障,即無憲法可言”。如在白作霖看來,“法蘭西之憲法,人皆謂其基于《人權宣言書》(Declardtion.of Humyn Reghts),以為是改革政體之先聲?!盵6]這充分證明了人權保障之于憲法與憲政的極端重要性。熊范輿在《立憲國民之精神》一文中,根據(jù)英、法兩國的人權文本,也對其進行過描述。他說,英國歷史的人權文本,構成了憲政的淵源,而法國“在1789年,國民議會議定《人權宣言》,脅國王批準,是為法國憲法最初之萌芽。1791年國民議會復以《人權宣言》為根據(jù),議定新憲法?!盵19]

        第二,另有一些士人反過來重點說明憲法對于人權保障的作用,如支那子直截了當?shù)匦Q憲法是自由權的保護神:人民的自由,“特載于神圣不可侵犯之憲法。茍其國家憲法一日不亡,即人民之自由權利一日不滅,蓋國家負不可侵犯之義務者也?!盵16]而“川”在《人權十七條譯注》第16條的注解中則說:“憲法不立,則今日出一言,而明日被拘者有矣?!氂腥?,已足以定罪案;‘容或有之四字,已足以定罪案;‘情節(jié)可疑一語,已足以定罪案?!边@顯然是指“若無憲法,即無人權可言”。但是,從邏輯上看,無論是先有憲法再有分權及權利保障,還是先有分權及權利保障再有憲法,都表明憲法與權利保障及分權之間有著必然的聯(lián)系。

        論述

        《人權宣言》所揭示的分權與憲法、憲政關系的域外政法論著有一些也被譯介到中國。如日本的美濃部達吉的《近世憲法上之權力分立主義》。其中寫道:

        蓋其根本之思想,實為近世立憲主義之基礎。而在歐洲為憲法成典之先驅之法國者,其1789年之《人權宣言》第十六條,宣言“無權力分立之國家者,即其非有憲法者也?!弊允且院?,權力之分立,為各立憲國普通之原則。其程度雖因國而不相同,而其于或程度內,采權力之分立者,則無或外此者也。凡立憲國皆此為其政治組織之基礎的秩序也[5]。

        孟森在其所譯著的《比較英德法美行政法》中,對《人權宣言》的這一規(guī)定也作了介紹。

        域外的這些論說,也成為晚清士人引述和談論的觀點。例如,《民報》發(fā)表的《再駁新民叢報之政治革命論》說:

        三權分立之說,所以除專制政治之壓制者也?!钦f摧破專制政體,而為立憲制度之必不可缺之精神。近世立憲制度,殆無不采權力分立主義者,特其采之之程度,各有不同耳?!跉W洲大陸,為立憲制度之先驅者,厥惟法國。為法國立憲制度之根源者,厥惟1789年之《人權宣言》,其第十六條曰:‘非權力分立之國家,非有憲法者。及其1791年之憲法,及1795年之憲法,皆直接模范美國,實行三權分立主義[20]。

        該文值得注意的闡發(fā),并不在于認識到《人權宣言》第16條乃是法國立憲制度的根源,而在于它把立憲制度與專制政體對立起來,從而將三權分立主義與立憲制度視為破除專制政治的利器。

        以上晚清士人在《人權宣言》影響與刺激之下對人權問題所作的闡揚,不僅反映了晚清人權思想的生長與拓展狀態(tài),而且也反映了人們在修律、立憲乃至革命的方向與目標上的基本判斷。下面,讓我們

        來看一看《人權宣言》是如何在晚清的改革、革命過程中發(fā)揮其作用的。

        [HS(3] [HTH]三、《人權宣言》在清季的運用

        [HTSS][HS)]

        承上所述,在人權問題上,晚清展開的并非一場純粹的觀念啟蒙與思想生長運動。晚清的新政、修律、預備立憲以及革命,都有人權思想在其中切入、發(fā)酵,甚至爆發(fā)出巨大的能量。這就是《人權宣言》在清季的廣泛運用。通過對這一運用的簡略考察,我們將會對《人權宣言》在晚清的命運有更全面的把握和透視。

        (一)將人權視為討伐、鞭撻滿清專制政治的利器

        晚清的文化、思想和制度、法律的演變與革新,呈現(xiàn)出一種相互關聯(lián)的兩極發(fā)展,即一方面吸納、認同域外新學、新制、新法,另一方面對傳統(tǒng)思想與制度、法律進行反省和批判。這些域外的新學、新制、新法,恰恰就是士人反省和批判傳統(tǒng)思想與制度、法律所憑借的資源。《人權宣言》作為域外新思想、新制度、新法律的一個集中代表,無疑也被用來作為揭露、抨擊和摧毀清朝乃至中國歷史上專制政治及其法律的鋒利武器。這些揭露和抨擊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按照《人權宣言》所規(guī)定的一些內容并沿著其脈絡來進行。如《論國民法律上之地位》一文,稍顯溫和地批評說:“灼然而明了中國之人民不能恃法律為保障,各人之生命財產,可以在上者之喜怒刑賞,而生殺與奪之?!薄岸嗣裰敭a,可以隨時蹂躪之,無可告訴者。蓋專制國家不認人民有何等權利也?!彼裕澳钪袊巴?,不知涕泗之何從也”[14]。而支那子的《法律上人民之自由權》,仿效《人權宣言》的列舉式體例,列舉了八種自由權,計有“居住及轉移之自由”、“身體保全自由”、“住所安全之自由”、“書信秘密之自由”、“集會結社之自由”、“思想發(fā)表之自由”、“所有之自由”、“信教之自由”。他指出,這些自由應如《人權宣言》“前言”所宣告的那樣,被“定為法典,表諸憲章,共矢遵循,無敢違背”。緊接著,支那子又指出,

        “試思吾中國所謂四萬萬之人民”,在專橫政府的統(tǒng)治之下,“其有完全享有此權利者乎”?以集會結社自由和思想發(fā)表自由為例,他寫道:

        我國民若欲行其集會結社之自由,聚合多人,連結團體,而政府必指為亂黨也、謀反也、暴動也,用其專制之威力以解散之、逮捕之、監(jiān)禁之,撲滅殆盡而后已。我國民若欲行其思想發(fā)表之自由,發(fā)揮世界人類公共之原理,而政府必以為流言邪說、侮辱朝廷、侵犯神圣也,封禁之、銷毀之,使其說絕于人耳而后快[16]。

        據(jù)此推論,中國人民也未享有其它六種自由權。

        更激烈更全面譴責清政府剝奪人權的,當屬革命家孫中山。他痛陳道:清政府剝奪了中國人的十一項人權,即(1)虜據(jù)政府以自利,而非以利民;(2)阻止民人物質、思想之進化;(3)馭吾人如隸圉,而盡奪一切之平等權及公權;(4)侵害我不能售與之生命權及財產自由權;(5)容縱官吏以虐民而脧之;(6)禁削吾人之言論自由;(7)禁制吾人之結社自由;(8)定極不規(guī)則之稅則,而不待民人之認可;(9)用極野蠻之刑以對囚犯,逼供定罪;(10)不由法律而可以割奪吾人之權利;(11)放棄其責任為吾人所托生命財產者。孫中山對清政府剝奪這11項人權的揭露,見《支那問題真解》(1904年8月31日)以及《附:中國問題的真解決向美國人民的呼吁》(另一譯文)。(參見:廣東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室,等.孫中山全集:第1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1:245-246,252.)就其譴責的語調風格而言,這頗有美國《獨立宣言》的余韻。但其所據(jù)內容,則更多來自《人權宣言》。

        (二)將“革命”看作“人權”,呼吁推翻滿清專制政治

        在晚清的一些士人看來,清政府的專制政治是剝奪、踐踏人權的罪魁禍首,并且罪大惡極,那么,該怎樣解決這一嚴重的問題呢?其方法不外乎有二:一是改革,二是革命。支那子就主張奮起進行法律改革:“夫近之所謂文明政府,其未改革以前,誰不野蠻而專制?!备母镏?,由野蠻而文明,由專制而法治,人權就能得到保障。他哀嘆:“吾國民何以腦筋中權利思想若是之薄弱,何以視權利若是之等閑,不奮發(fā)振作,改革法律,明定權限,以恢復其應有之權利。”從這哀嘆聲中透露出來的信息,就是通過法律的改革,確立各項權利的界限,從而恢復中國人民應有的自由權。他說:“吾國民若愿為奴隸犬馬牛羊,任牧御者呵責之鞭撻之,斯亦已矣。不然,當蹶然而起。”[16]而革命家則號召進行革命,推翻滿清專制政治,從根本上解決人權保障問題。為了鼓動民眾參與、支持革命,革命家將革命稱之為一種“天賦人權”。如鄒容在其《革命軍·革命獨立之大義》第19條規(guī)定:“無論何時,政府所為,有干犯人民權利之事,人民即可革命,推倒舊日政府,而求遂其安全康樂之心?!盵15]257鄒容認為人民擁有“革命權”,正是對《人權宣言》“反抗壓迫”這一天賦人權的確認。有趣的是,《革命軍》一書正巧被譽為中國的《人權宣言》當代不少論文,包括網(wǎng)絡文章和雜志刊發(fā)的論文,都說《革命軍》被譽為中國的《人權宣言》,但據(jù)筆者查閱,從未見這些論文告知,誰人最早曾有此一“譽”稱,哪篇文章或哪本著作最早曾有此一“譽”稱。筆者在此當然是贊成這一“譽”稱的,但不知其來源,特立一存照而已。 ,這似乎既暗示了《革命軍》對法國《人權宣言》的借助,也表明其在闡明革命的作用上與《人權宣言》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也許是受到鄒容和法國《人權宣言》的啟發(fā),孫中山更明確地將革命視為“天賦之人權”。他《在舊金山麗蟬戲院的演說》(1910年2月28日)中指出:

        ……革命者乃圣人之事業(yè)也??鬃釉唬骸皽涓锩?,順乎天而應乎人?!贝似渥C也。某英人博士曰:“中國人數(shù)千年來慣受專制君主之治,其人民無參政權,無立法權,只有革命權。他國人民遇有不善之政,可由議院立法改良之;中國人民遇有不善之政,則必以革命更易之?!庇纱擞^之,革命者乃神圣之事業(yè),天賦之人權,而最美之名辭[21]。

        當作為一種“天賦之人權”的革命用來推翻踐踏人權的專制政治時,它儼然成為所有其它人權的最后拯救者。在這個意義上,《人權宣言》的“反抗壓迫”權,鄒容和孫中山的“革命權”,都只是實現(xiàn)所有其它人權的一種迫不得已的手段而已。

        (三)將人權奉為中國現(xiàn)代文明的基本元素

        如同《人權宣言》在許多方面塑造了法國乃至人類的現(xiàn)代文明體系一樣,晚清的一些士人,也力圖將人權置入到中國的政治、法律及社會生活之中。因此,自由平等、人權的法律原則、分權與立憲等政治、法律制度,以及國家建構的原則,無疑為改革圖新的人們指明了改革或革命的重要目標。

        一方面,他們在現(xiàn)代中國文明的構想中,突顯了人權的意義和地位。這當然同樣與《人權宣言》有關。如《民報》發(fā)表的《駁革命可以生內亂說》總結了法國大革命的效果:法國大革命“絀專制伸民權”。如保障出版、言論、集會自由,憲法實行三權分立主義,建立共和政治,“制度風俗,煥然丕變。凡此皆革命之賜也。若乎民權自由之焰,騰播一世,喚起全歐之大革命,則受其賜者,正不獨法蘭西一國而已。”特別是法國大革命“夷階級為平等”,“是而全國人民,皆有平等之地位矣。由是以言,法蘭西之革命,尊人權,貫自由平等之精神,于政治社會、經(jīng)濟社會生一大變革。世界所以有今日之進步者,法蘭西之革命為之也?!盵22]這不僅僅是在發(fā)表對法國大革命的贊頌與迷戀之情,而且也包含了對新的中國文化、政治與法律的暢想。其實,上文第二部分所述晚清士人對人權思想的闡發(fā),在一定程度上也包含了這樣的暢想。而一些學者與革命家對專制政治摧殘人權的揭露與批判,實際上也反映了對人權的期盼和渴望。特別是鄒容和支那子詳細列舉人權的目的,無不是期待這些人權能夠成為中國人切實享有的權利。

        這里還可再舉一例。天津自治研究所編的《立憲綱要·述臣民之權利義務第七》指出:臣民的權利有請求國家行為之權;請求國家不行為之權;以及得參與國家政務之身分權。而“請求國家不行為之權”,即在法律所許之權利范圍內,國家不得侵犯之。此項權利是主要的人權,共有11種:居住轉移權;身體自主權;住所安全權;書信秘密權;財產所有權;信教自主權;意思發(fā)表之自主權;集會結社之自主權;請愿之自主權;營業(yè)權;非依法律有不服兵役、不納稅之權。“以上權利,雖均有法律之限制,但在法律范圍以內者,其權利不可侵而已?!盵25]這樣的“人權清單”,如果僅僅是在櫥窗里擺設的非賣品,那就只有觀賞的意義。而晚清士人之所以屢次列舉并宣告這樣的“人權清單”,則是期待它們能夠記載到憲典和法律之中。

        另一方面,晚清的憲法和法律文本,也吸收了《人權宣言》以及中國士人提出的“人權清單”上的某些內容。如1908年清政府頒布的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憲法性文件《欽定憲法大綱》,雖然旨在鞏固君上大權,但在《大綱》有關臣民權利義務的部分,也規(guī)定了言論、出版、著作的自由等臣民的權利。例如規(guī)定“臣民于法律范圍以內,所有言論、著作、出版及集會、結社等事,均準其自由?!薄俺济穹前凑辗伤?,不加以逮捕、監(jiān)禁、處罰?!币约啊俺济裰敭a及居住,無故不加侵擾。”等等。雖然該《大綱》是參照1889年《日本帝國憲法》所制定,但從關于臣民權利的條文部分,也能看出《人權宣言》條文的影子。此外,1908年制定完成并在1911年頒布施行的《大清新刑律》在其第1條規(guī)定了“律不溯及既往”的原則;其第10條規(guī)定:“凡律例無正條者,不論何種行為,不得為罪?!边@是對“罪刑法定原則”的確認;而無罪推定原則也在《大清新刑律》中有所反映。而這些原則,正是《人權宣言》所確立的法律原則。應當說,《大清新刑律》對這些原則的表述,在涵義上與《人權宣言》中的相應條款,有相似之處。因此,《大清新刑律》對《人權宣言》中的法律原則,也有所吸收和借鑒。

        通過以上三個部分的梳理與述評,筆者認為,晚清士人對《人權宣言》的譯介、闡發(fā)、接受乃至運用,雖然都只能是初步的,但對晚清人權觀念的形成所產生的影響則是多方面的。這些士人不僅僅提倡“民權”這一概念,而且另開一途,即逐步開始探尋在中國形成人權觀念的可能性,包括對西方人權的基本理念及其原則的探索與接納。這樣的嘗試和努力,不僅打開了人權概念在中國發(fā)展的空間,而且為如何把中國建設成為現(xiàn)代國家提供了新的理論基礎,對中國走上關注“人權”并逐步邁向保障“人權”的道路發(fā)揮了一定的作用。在這個意義上,清季的這段歷史,作為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中不可抹滅的一個時間點,在整個中國人權觀念及其制度形成與發(fā)展的過程中,是極具價值和意義的。ML

        參考文獻:

        [1]格奧爾格·耶里內克.人權與公民權利宣言:現(xiàn)代憲法史論[M].李錦輝,譯. 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8.

        [2]周樹奎.譯書交通公會序[G]//張靜廬,輯注.中國出版史料補編.北京:中華書局,1957:57.

        [3] 論譯書四時期[G]//張靜廬,輯注.中國出版史料補編.北京:中華書局,1957:62,60.

        [4]伯倫知理.國家論卷一[J].清議報,1899,(15).

        [5]美濃部達吉.近世憲法上之權力分立主義[J].與之,譯.新民叢報,1906,(89).

        [6] 白作霖.論各國憲法成立之原因[J].憲政雜志,1907,(2).

        [7] 再駁新民叢報之政治革命論[J].民報,1906,(6).

        [8] 蓀樓.憲法大綱芻議[G]//張枬,王忍之.辛亥革命前十年間時論選集:第3卷. 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77:681.

        [9] 梁啟超.國家思想變遷異同論[G]//張品興.梁啟超全集:第2卷. 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459).

        [10] 懸解.論社會革命當與政治革命并行[J].民報,1906,(5).

        [11] 蛻庵.論法律與道德之關系[J].新民叢報,1903,(36).

        [12] 論國民法律上之地位[J].東方雜志,1907,(7).

        [13]耶陵湼(耶里內克).人權宣言說[J ]. 伯陽重,譯. 民報,1907,(13).

        [14] 公奴(夏清貽).金陵賣書記[G]//張靜廬,輯注.中國現(xiàn)代出版史料甲編.北京:中華書局,1954: 384─385.

        [15] 鄒容.革命軍[G]//周勇.鄒容集.重慶:重慶出版社,2011:237,255,257.

        [16] 支那子.法律上人民之自由權[J ].浙江潮,1903,(10).

        [17] 梁啟超.立憲法議[G]//張品興.梁啟超全集:第2卷. 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405-406.

        [18] 說國民[J].國民報,1901,(2)

        [19] 熊范輿.立憲國民之精神[J ].中國新報,1907,(4).

        [20] 再駁新民叢報之政治革命論[J].民報,1906,(7).

        [21] 孫中山.在舊金山麗蟬戲院的演說[G]//廣東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室.孫中山全集:第1卷.北京:中華書局,1981:441-442.

        [22] 駁革命可以生內亂說[J]. 民報,1906,(9).

        [23] 天津自治研究所.立憲綱要·述臣民之權利義務第七[J].東方雜志,1907,(臨時增刊).

        亚洲国产韩国欧美在线| 午夜免费观看国产视频| 亚洲深深色噜噜狠狠网站| 日本三级欧美三级人妇视频黑白配| 亚洲国产综合人成综合网站| 暖暖 免费 高清 日本 在线| 三年片免费观看大全国语| 乱人伦人妻中文字幕无码| 免费看黄在线永久观看| 人妻少妇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 性生交大全免费看| 加勒比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久久熟女吞精| 77777亚洲午夜久久多喷| 日韩少妇内射免费播放| 人妻丰满av无码中文字幕| av高清视频在线麻豆免费观看| 无码av专区丝袜专区| 性欧美暴力猛交69hd| 日韩美女高潮流白浆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欧美老肥妇做爰bbww| 欧美性xxxx狂欢老少配| caoporon国产超碰公开| 放荡成熟人妻中文字幕| 亚洲热妇无码av在线播放| 亚洲天堂第一区| 日本一级二级三级在线| 亚洲精品无码不卡在线播he| 日韩无套内射视频6| 久久99国产亚洲高清观看首页| 国产传媒精品成人自拍| 激情综合色综合久久综合| 手机在线精品视频| 国产大片在线观看91| 成年美女黄的视频网站| 97免费人妻在线视频| 在线观看视频日本一区二区三区 | 色婷婷七月| 国产黄色看三级三级三级| 九九综合va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