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英
劉先生患有糖尿病,同時又愛喝點小酒,每次飲酒后他總是頭昏心慌。休息一段時間后恢復如常,因此他和家人并未介意。一次劉先生飲酒后突發(fā)心慌,出冷汗,繼而面色蒼白而休克,被家人立即送往醫(yī)院,經檢查已出現(xiàn)低血糖昏迷,幸虧搶救及時挽救了生命。
河北省某醫(yī)院曾對42例因病服用不同藥物后飲酒作出總結報告。藥物如阿司匹林、吡羅昔康、感冒片等,服藥后飲酒4小時~2個月均引發(fā)不同程度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出現(xiàn)腹痛、嘔吐、血紅蛋白下降等癥狀,胃鏡檢查胃黏膜呈糜爛性出血性胃炎、食管、胃底靜脈曲張、胃潰瘍等,其中更為嚴重的2例患者不治身亡。
服藥應忌酒
各種酒中都含有乙醇,輕則出現(xiàn)醉酒或者使藥物的作用降低,重則損傷心、肝、腎等人體重要器官,引起毒性反應或者使原來的疾病加重。
服藥喝酒可能引發(fā)雙硫侖樣反應
什么是雙硫侖樣反應:痢特靈、甲硝唑、先鋒霉素等藥物可干擾乙醇的正常代謝,造成乙醇醛蓄積中毒,引發(fā)頭痛、頭暈、惡心、嘔吐、呼吸困難、血壓下降等一系列癥狀,醫(yī)學上稱之為“雙硫侖樣反應”(又稱戒酒硫樣反應)。
雙硫侖樣反應發(fā)生機理:酒精進入體內后,首先在肝細胞內經過“乙醇脫氫酶”的作用氧化為“乙醛”,乙醛在肝細胞線粒體內經過“乙醛脫氫酶”的作用氧化為“乙酸和乙醛酶A”,乙酸進一步代謝為二氧化碳和水排出體外。由于某些化學結構中含有“甲硫四氮唑側鏈”,抑制了肝細胞線粒體內乙醛脫氫酶的活性,使乙醛產生后不能進一步氧化代謝,從而導致體內乙醛聚集,出現(xiàn)雙硫侖樣反應。
醫(yī)護人員應提醒病人及其家屬,應用頭孢類和咪唑衍生物做治療時、且停藥7日內,禁止飲酒(以及含有酒精的飲品)。
其他影響
1.酒精可以抑制凝血因子,對抗止血藥物,使止血作用大大降低。
2.酒的擴張血管作用對利尿降壓藥的影響,會使人出現(xiàn)頭暈、直立性虛脫等癥狀。
不宜與酒同服的藥物
解熱鎮(zhèn)痛藥:此類藥物(包括阿司匹林、對乙酰氨基酚)和乙醇均對胃腸黏膜有刺激及損害作用,兩者合用等于雪上加霜,極易引起急性胃黏膜病變或是胃潰瘍病復發(fā),導致消化道出血。而且,由于阿司匹林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及抗凝作用,故一旦出血往往難以控制。
鎮(zhèn)靜催眠藥:乙醇可使此類藥物(如安定、水合氯醛、苯巴比妥等)的吸收增加、代謝減慢,血液中的藥物濃度明顯提高,使藥物的鎮(zhèn)靜及呼吸抑制作用大大增加。同時,乙醇本身對中樞神經也有抑制作用,如果病人在服用此類藥物的同時又飲酒,將會導致嚴重中樞抑制作用,如神志恍惚、昏迷和心衰竭,甚至死亡。
抗過敏藥:如苯海拉明、氯苯那敏等。這些藥若與酒同服其后果同鎮(zhèn)靜催眠藥相似。
抗菌藥物:呋喃唑酮、甲硝唑、替硝唑,頭孢哌酮等藥物可干擾乙醇的正常代謝,造成乙醛積蓄中毒,引發(fā)頭痛、頭暈、惡心、嘔吐、呼吸困難、血壓下降等一系列癥狀。
降糖藥:酒精具有抑制糖吸收的作用,而降糖藥也主要作用于這些環(huán)節(jié)。酒后服降糖藥格列本脲,二甲雙胍或注射胰島素,會引起血糖下降過快,出現(xiàn)頭暈,心慌,出冷汗,手發(fā)抖等低血糖反應,嚴重者可引起低血糖昏迷,若搶救不及時,有生命危險。此外,酒后服用苯乙雙胍等雙胍類降血糖藥還可能引起乳酸中毒。
抗癲癇藥:飲酒可降低癲癇藥物(如苯妥英鈉等)的療效,甚至誘發(fā)癲癇發(fā)作。這是由于乙醇可激活藥物代謝酶,加速藥物的代謝,使血液中的藥物濃度降低所致。
抗心絞痛藥:如硝酸異山梨酯。硝酸甘油及硝苯地平等血管擴張劑,服用時飲酒可引起血管過度擴張,導致劇烈頭痛,血壓劇降甚至休克。
降壓藥:酒精具有擴張血管,減弱心肌收縮力的作用。如果酒后服用降壓藥(復方利血平、硝苯地平、地巴唑等),使小血管更為擴張,血容量進一步減少,血壓驟降,出現(xiàn)體位性低血壓或昏厥。有報道稱,有患者服用胍乙啶等有較強降壓作用的降壓藥時飲酒,引發(fā)低血壓,突然摔倒,導致骨折和腦溢血。如果飲酒過多有服用較大量的降壓藥,常常會出現(xiàn)休克,嚴重時可危及生命。
止血藥和抗凝藥:酒精可以抑制凝血因子,對抗止血藥,使止血藥作用大大減弱。酒精可影響香豆素等抗凝血藥對肝臟酶類的競爭,從而使其抗凝血作用增強,導致藥品半衰期縮短,影響藥效。
抗抑郁藥:如丙咪嗪和多賽平等。若服藥期間飲酒,可產生鎮(zhèn)定作用,從而降低藥效,還可導致脂肪在肝臟的沉積,使小腸蠕動減弱,甚至發(fā)生腸麻痹。
抗結核藥:酒精在體內的氧化過程可產生大量自由基,自由基增多可損傷肝細胞,異煙肼,利福平等抗結核藥會增加酒精的肝臟毒性,引起黃疸及肝臟功能減退。
編輯/王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