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春富
安徽桐城孔城老街有1800多年歷史,緣于三國時吳國大將呂蒙在此屯兵筑城。宋《元豐九域志》載:“淮南路舒州九鎮(zhèn),孔城即九鎮(zhèn)之一”。老街全長2.2公里,有鋪面300余間,是華東地區(qū)保存最為完整、體量最大、最原汁原味的一條老街。漫步其中,到處充滿了舊時光的味道。
鐵匠鋪的火光
叮當!少頃,又一聲叮當聲響起,火光四射,映出了一個美麗的圖案,燦爛之極,一下子喚醒了兒時的記憶,這不就是八一電影制片廠的片頭么,激動人心!
火光炫目,像圓輪,也像太陽,映紅了中年師傅的臉,也映紅了整個鐵匠鋪。
這是千年古鎮(zhèn)孔城老街上街頭的一家鐵匠鋪。老街建筑徽式風格,青磚黛瓦,鐵匠鋪與老街風格基本協(xié)調(diào)——屋頂?shù)剿闹苌踔恋孛娑际悄谏?,原材料是墨黑色,成品是墨黑色,包括鐵匠師傅的臉與手都是墨黑色。窺一斑而知全豹,窺一眼鐵匠鋪,就可以找出歲月的痕跡。
如果說鐵匠鋪里還有不是黑顏色的東西,那就是燒制鐵器的爐火與鐵匠的胸膛了。
電閘一推,鼓風機就開始賣弄。呼呼!呼呼!一個勁地煽風點火。爐膛禁不住它吹捧,火苗躥得老高。鐵匠師傅滿意它們的表現(xiàn),急忙夾起一鐵塊,放在火頭上烤。
要成型,就要鍛打,這就好比要成人,就要經(jīng)受必要的洗禮。中年漢子把燒紅了的鐵放在砧子上,掄起大錘就砸下來,火光射向了地面空間,當然也射向了中年漢子的胸膛。
“不燙嗎?”看客忍不住問師傅?!盃C哦,習慣了?!睅煾殿^也不抬?!澳谴┮路皇呛眯??”看客還是忍不住發(fā)問。師傅好脾氣,笑了笑:“脫了衣服利索?!?/p>
“要是我,燙都燙死了?!笨纯椭心贻p人感嘆?!澳銈冃∏嗄瓴恢腊?,撐船、打鐵、磨豆腐是人間三苦?!庇欣夏昕纯驮诎庵割^數(shù):“撐船苦,是因為要經(jīng)歷大風大浪,有生命危險;打鐵苦,這你看到了,你沒有看到的還有冬天不能穿多了衣服,否則掄不起大錘子;磨豆腐苦,是因為睡三更起五更,沒有覺睡。”“哦?!蹦贻p人一聲哦過后,就站在一旁默不作聲了,想必在體味老者話中的含義,也想必開始珍惜起自己的幸福生活。
老街鐵匠鋪除了這家,還有一家,鐵匠師傅年紀比較大,今年有七十六了,身體硬朗。老師傅十四歲開始學手藝,至今六十多年了,雖然有養(yǎng)老金保障,兒女也孝順,但他對一行不離不棄,說明有感情。
老師傅打的器物與中年師傅的類似,有莊稼人需要的生產(chǎn)用具,也有老百姓需要的生活用具。這些用品都擺放在鐵匠鋪門前。農(nóng)忙時節(jié),兩個鐵匠鋪門前圍滿了人。大都是來買鐮刀、釘耙的。因要的人多、急,鐵匠鋪的生意就格外的火,鐵匠師傅的錘子就砸得比平時歡。
打鐵有一環(huán)很重要,那就是淬火,即把捶打過后的鐵放在冷水里浸一下。吱的一聲響,那是鐵器發(fā)出的痛苦聲,青煙冒起,鳳凰涅槃,鐵器家伙獲得重生——變牢固。鐵器如此,人還能兩樣?要想變得堅強,有耐力,也需經(jīng)歷挫折。所謂不經(jīng)風雨,哪能見彩虹?不經(jīng)一番寒徹骨,哪來梅花撲鼻香?
鐵匠活苦,但鐵匠師傅也有快活的時候,那就是傍晚。咂著小菜,呡著小酒,甭提生活多滋味了。
桿秤店小記
“天地之間有桿秤,那秤砣是老百姓,秤桿子挑江山……”電視劇《宰相劉羅鍋》主題曲,用秤砣形容百姓對江山的重要性,貼切生動。
桿秤制作始祖?zhèn)髡f是春秋戰(zhàn)國時的工匠魯班。桿秤制作工藝繁雜,要經(jīng)歷選料、制坯、刨圓、套銅套、配砣、裝鉤、分級、打眼、磨光、校正等諸多工序。因制作耗時,被藝術家稱為“時光之笛”;又因式樣精巧,被文化人視為國粹。
桿秤如今越來越稀見,有的地方早已申報它為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在古鎮(zhèn)孔城老街,還能見到這樣一家陳舊桿秤店鋪,門口有一瘦長個子的老師傅在專注地制作著秤桿。刮桿、鉆眼、嵌秤星、打磨……環(huán)環(huán)相扣,一絲不茍。
游客對這門古老的手藝發(fā)生興趣,站立或蹲下身來觀賞。制秤老師傅旁若無人,專心致志地忙他手頭上的事,偶爾抬起頭來環(huán)顧一下,鼻梁上架著的鏡框隨之滑落,眼球微微上翻,有點童趣、有點滑稽。
目光在桿秤店里游移,店鋪的顏色與桿秤的顏色相仿,古銅色,刻滿了歲月的痕跡。南邊的墻壁上懸掛著長短不一,粗細不同的桿秤幾十把——這種擺放在我以為,既節(jié)省空間,又不花筆墨、不費口舌地做了變相的廣告——最長的桿秤有一米多長,兩公分粗,這就是莊稼人口頭上常說的大秤,能秤百把斤重的稻谷,是秤桿里的大哥大,貴族。
店面北邊站立一張條桌,上鋪翠花色布,徽風古韻格調(diào)。布上閃亮登場了七八桿工藝秤,一拃長左右。這些秤,秤桿圓滑,線條流暢;秤花閃爍,如夜晚的星星;秤盤鍍了銅水,似染了一層夕陽。在游客眼里,這工藝秤不僅觀賞價值高,而且人文品質(zhì)強。
有江西萍鄉(xiāng)的一家三口駐足工藝秤前挪不開步,小女孩眉開眼笑,拿起就舍不得放下。家人豪爽地買下,說帶回去收藏。我明白,他們收藏的不僅是這傳統(tǒng)的工藝,收藏的更是一種民俗文化。
有游客想買桿秤回去秤東西,關切桿秤的準確性。老師傅一臉嚴肅地說他做的是公平秤,公平、公正和信用。還有游客放心不過,老師傅停下手頭的活,展示給游客看,游客信服地直點頭,夸獎老師傅手藝精湛。老師傅很得意,拉開了話匣子,指著桿秤向游客介紹起福祿壽三星,說桿秤上之所以安放這三星,目的在于給人警示,昧良心的話會失福失祿還失壽。游客聽了,感覺這小桿秤里還真蘊藏著大哲理。
文化人留意到店鋪灰暗墻壁上有一副對聯(lián)。上聯(lián)是:輕重得宜大權在手;下聯(lián)是偏正不倚天地良心。我想,這是對老師傅制秤準確性的最好注釋,也應該成為我們?yōu)槿颂幨赖臉顺摺?/p>
“簾青齋”中翰墨香
在孔城老街桿秤店的斜對面,有一家“寫字”的店,店名叫“簾青齋”,極雅致。
簾青齋里翰墨香——書法。店主是一位老先生,戴眼鏡,很精神。與對面桿秤店主整天打坐,悶頭不響的形態(tài)截然不同的是,這位老先生喜歡站著,且非常健談。
滿壁子書法作品,有行有草,遒勁有力,透視出老先生深厚的筆力。正方墻壁上掛著劉禹錫的《陋室銘》: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草色入簾青”,“簾青”,有小伙腦子一亮,馬上明白店名出處,先生一邊夸他,一邊如遇知音似地與他神侃。
老先生生于書香門第,祖輩都是讀書人。老先生也讀過不少書,對詩詞書畫都非常喜愛,尤其喜好作詩書法,而作詩尤善作藏頭詩,你隨便給他幾字,幾分鐘之內(nèi),一首格調(diào)高雅,合拍押韻的藏頭詩會變戲法般展現(xiàn)于你的面前,讓你不得不佩服他肚中的墨水。
眼見為實,某日電視臺為“簾青齋”做專題片,做宣傳,眾人擠入店中湊熱鬧。電視臺主持,拉住一小伙,讓其配合。小伙報出大名——根苗,老先生問他做何生意,當小伙說出做電器生意時,老人即以根苗電器為首字,分把鐘之內(nèi)即興作出了一首讓小伙滿意也讓眾人稱頌的藏頭詩。
詩文大體是這樣的:根深葉茂日,苗壯有其因,電雷多不懼,器成永副名。老先生作完,字斟句酌了一下,遞給小伙,然后一字一句,抑揚頓挫地念給小伙聽,邊念邊解釋,其中副字的含義,老先生還特地作了說明,說名副其實,“副”就是“符”、“符合”的意思,說得小伙直樂。
小伙來了情致,當即讓老先生書法,只見先生鋪開宣紙,洋洋灑灑潑墨起來。墨干后小伙小心卷起,言回去托人裝裱,精心收藏。眾人意想不到的是,老先生不曾開口,小伙卻從袋中掏出一疊錢來,抽出兩張,快捷地遞與老先生,老先生說這次特殊,堅辭不要。
老先生今年七十掛邊,兒子在市里開旅行社,很孝順。老先生不愁吃穿,古稀之年,還在開鋪賣字,圖的不是金錢,是一種樂趣,為的是文化的傳揚。
簾青店里逛了一趟,眾人感覺,渾身沾滿了墨香。
雕刻鋪
都說手工雕刻走到了“窮途末路”,在孔城老街,還有一家雕刻鋪開著大門。
光線明亮,門面比較大。鋪子右邊緊貼著街沿放有一張長條桌子,桌子上豎有玻璃櫥子,櫥子里擺放著各種質(zhì)料的印章原坯及成品,還擺放有雕刻用的各種尖細刀具。
桌旁坐有一老師傅,方臉,平頭,白發(fā),估摸七十歲光景。老師傅左手緊捏印章原坯,右手緊握雕刀,屏氣靜息,心無旁騖地做著精雕細刻的文章,無視周圍游客的圍觀。
老師傅專注的神情讓游客感嘆。殊不知微雕技術講究的是毫厘千鈞、一氣呵成,這樣出來的活才有神韻與氣勢。記得初中課本里有篇叫《核舟記》的文章,講的就是明朝工匠王叔遠,在一枚小小的桃核上刻畫出了栩栩如生的船舟與人物,讓人驚嘆。
老師傅除雕刻印章,還雕刻花板,所謂雕梁畫棟。雕刻花板陣勢比較大,要拉開架子,把一個門板放在架子上,然后再把需要雕刻的木質(zhì)材料鋪在門板上。與雕刻印章不同,雕刻花板工具多,各種雕刀長短不一,粗細不同,攤擺開來一小排。雕刻花板需要錘子派用場,輕重緩急全憑老師傅心里拿捏,手上用功。
幾番錘削之后,脫殼而出的花鳥蟲魚、鴛鴦喜鵲,一個個傳神逼真,生動活潑,仿佛能游出來,飛出去。本來靜止形態(tài),結(jié)果表現(xiàn)出了運動狀態(tài),這就是雕刻藝術之精髓所在。古人劉勰《文心雕龍》說,好的文章,要“文外之重旨”,我想老師傅的雕刻藝術就達到了如此境界。
老師傅歇息下來的時候,我與他嘮嗑,知他七歲就隨父親學徒,從事雕刻行當六十多年了。老師傅說雕刻這行能磨練人,需要耐心,還需要細心,急不得,躁不得。他舉例說自己原先性格急,脾氣躁,天長日久,性格也就平順了。我們感嘆老師傅有忍性,如今的人大都浮躁,做不了這個事,老師傅說這行苦;我們夸老師傅的雕刻有神韻,老師傅樂,說他堅守這行圖的有這個。
老師傅老了,手工雕刻這門技藝也在走向沒落。就我所知,雕刻藝術始于殷商,甲骨文就是最原始的雕刻。歷史長河漫漫,從殷商到今朝已有幾千年了,電腦雕刻的出現(xiàn),讓手工雕刻這項傳統(tǒng)工藝面臨難堪的境地,這不以人的意志為轉(zhuǎn)移。
老師傅的雕刻手藝養(yǎng)活了全家人,他對雕刻這行很有感情。老師傅的雕刀雕刻了花鳥蟲魚、飛禽走獸,也雕刻著自己的苦樂人生。
秋石坊
聽說“秋石”是小時候,農(nóng)村雙搶的季節(jié)。那時候,爺們娘們,甚至像我們這些算不得爺們的小孩都加入搶收搶插的行列。季節(jié)不饒人,即便中午時分,驕陽似火,大人小孩也都在田里忙碌。
揮汗如雨,鹽分流失過多,就會有社員昏厥。人被抬到大樹下,“定心慌”有一個土辦法,那就是把一塊“石頭”化了,讓他喝下去,不一會,氣就回過來。那石啥模樣,我沒親眼目睹,很遺憾!在我心里,那石是“神石”,大人們叫它秋石。
秋石功效除滋陰降火,明目清心外,還利腎,補虛利尿……滋陰降火,小時候親歷。利腎,則聽朋友說。朋友得了腎結(jié)石,醫(yī)生開藥,讓在家自化。朋友鄰居是一鄉(xiāng)醫(yī),游說加秋石作引子,以石攻石,效果更好。他懷疑,鄉(xiāng)醫(yī)解釋道理,說這好比吃餃子喝點湯,利于消化,原理是“原湯化原食”。朋友聽了這帶哲理的話,試著服用,沒想到效果居然奇好,不日結(jié)石由大變小,排出體表。
與秋石謀面是前幾天在有1800多年歷史的孔城老街上,孔城老街經(jīng)修復正式開街接待游客。在“一人巷”邊,就有個店坊生產(chǎn)并經(jīng)營秋石。這店老板姓方,胖胖的,柔和面容中透著堅毅,他就是秋石的傳承者,矢志不渝的“煉丹人”。
店鋪里擺滿了包裝精美的秋石產(chǎn)品,還有未包裝如玉石般晶瑩剔透的秋石。很多游客好奇,詢問秋石功效,大家閱讀柜臺上擺放的安徽日報關于秋石的介紹,就有心動者掏錢購買,說帶回去使用,有說饋贈親友。
上網(wǎng)百度了一下,秋石又名盆秋石,秋石丹,色白質(zhì)堅,味咸無毒,桐城特產(chǎn),有千余年歷史,是安徽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它采食鹽與泉水等原材料,經(jīng)燒鹽、熬霜、鍛霜等一系列手工工序,高溫煉制而成。
清乾隆桐城文士姚興泉所著《龍眠雜記》中就有“煉成秋石即名丹”的名述。至于何以“秋石”名之,李時珍解釋說:“淮南子丹成,號曰秋石,言其色白質(zhì)堅也。”
秋石早期提煉與現(xiàn)今不同,是采童男童女尿液沉淀,加皂莢汁,經(jīng)七七四十九天堅火鍛制。它具延年益壽之功效,被譽為“土人參”。明朝嘉靖皇帝崇尚采陰補陽、煉丹長生。佞人顧可學賄賂,嚴嵩向圣上進獻“秋石秘方”,稱服之可以長生。嘉靖聞之大喜,對嚴嵩更加器用,顧可學也因此得以重用。
秋石在宮廷備受器重,在鄉(xiāng)村更深受廣大群眾尤其是農(nóng)民群眾的厚愛,只是近些年來,受市場因素影響,銷量大為減少,一般人不從知曉它,因而它處于默默無聞的狀態(tài)。
秋石甘于寂寞?!爸ヌm生于深谷,不以無人而不芳”是蘭的品格,也是秋石的品格。在人們崇尚返璞歸真的今天,“藏在深山人未識”的秋石,作為安徽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相信在了解它的品性與作用后,會有越來越多的人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