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內容分析:
《觸摸美麗》這一課屬于“設計·應用”類型課,本課旨在透過生活中平凡、樸實的材料發(fā)現(xiàn)美,培養(yǎng)學生對美的感受能力,在感受美的同時培養(yǎng)想像思維的能力,提高對藝術學習持久的興趣,并獲得美的熏陶。
學生分析:
八年級學生有較強的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對事物充滿好奇感,有獨特的見解,表現(xiàn)欲望較強烈,能自主學習與合作交流,發(fā)揮集體協(xié)作的力量,喜歡探究問題,這樣便于學生運用不同的材質進行創(chuàng)作,有利于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思維和合作精神。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了解材質之美,提高學生的藝術感受力和審美情感。
2.技能目標:使學生通過認識、感受材質的過程,基本掌握、運用材料的形式特征創(chuàng)作表現(xiàn)。
3.情感目標:能積極參與合作學習,促進情感的健康發(fā)展。
教學重點:材質的形式語言及運用材質形式特征進行創(chuàng)作表現(xiàn)。
教學難點:材質與形式特征的和諧與對比原則的運用。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多幅不同材質制作的范作、各種材料、學生作業(yè)材料包等。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教師扮演清潔工人出現(xiàn)在課堂,并用廢舊電線表現(xiàn)作品《死了都要喝》。
設計意圖:教師成為演員,趣味性導入并示范,學生初步感受材料的特殊魅力,活躍課堂氣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展現(xiàn)教師的特點與魅力。
教師導語:生活中到處都有美,只要我們善于發(fā)現(xiàn),很多不起眼的物體都能給人美的享受。今天,就讓我們共同來發(fā)現(xiàn)美麗,觸摸美麗,留下美麗。
板書課題《觸摸美麗》:書寫“美麗”兩字(一筆字),“觸摸”用一只小手套材料表示。
設計意圖:通過材料運用與板書相結合的方式,既表現(xiàn)了教師的板書能力,又與本課重點學習的材料利用相呼應,使學生視覺感知本課學習的信息,增強學生的感受能力。
二.新課教授
1.視覺感受生活中材料的美
多媒體出示幾張材料的圖片。
學生感受學生回答:色彩美、形狀美、紋理美……
教師小結:
什么是肌理?即紋理。物質表面給人以觸覺感受或視覺感受。(粗糙、光滑、柔軟、晶瑩剔透)
設計意圖:學生視覺感受生活中各種材料的魅力,啟發(fā)學生打開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培養(yǎng)他們發(fā)現(xiàn)美的能力。
2.觸摸生活中材料的美
教師準備生活中的一些材料,放于百寶袋中。請學生嘗試觸摸,感受材質的肌理、質感。
設計意圖:學生直接感受材料的特征,活躍課堂氣氛。通過觸摸、撕扯、搓揉等手段,感受體驗各種材質肌理質感特征。在觸摸階段,說出各種材料不同的肌理及質感,找出它們的特性。
教師小結:大自然所賦于我們的各種材質,都有它們的特征,巖石的粗糙堅硬、絲綢的光滑細膩等等。材質的美感除了視覺上的感受外,通過實物的觸摸,我想肯定給許多的同學留下了深深的印象,當然生活中還有許多更吸引人的材質所存在。希望我們的同學在生活中,多用你的慧眼去發(fā)現(xiàn),用心去觸動每一滴美。
3.學生嘗試活動
學生小組構思并運用剛才觸摸的材料實物,通過組合,不限表現(xiàn)形式、加工方法完成一幅材料畫作品。
設計意圖:讓學生小組討論合作,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精神,以此鼓勵學生大膽想象、嘗試,引發(fā)學生主動探究學習的興趣。
教師同時運用相同的材料完成一幅作品。通過與學生作品的對比,引出點、線、面,均衡,變化等美術語言的運用。
設計意圖:通過嘗試和作品對比,引導學生直觀地了解掌握用不同材料創(chuàng)作的基本知識和拼貼的技法。啟發(fā)學生的想象,拓展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作興趣。
4.教師作品欣賞
教師展示自己用多種材質制作的裝飾畫作品實物,引導學生欣賞,看看作品是怎樣利用材質肌理、質感的對比與統(tǒng)一來表現(xiàn)形式美感的,感受不同材料表現(xiàn)的不同視覺美感。在學生獲得初步美感啟示的基礎上,通過對作品的比較、分析,幫助學生加深體驗不同材質大小、疏密、形狀等多種對比手法的合理運用,就如何進行作品的構思、構圖與表現(xiàn)制作方法等對學生加以鞏固。
設計意圖:作為一名中學美術教師,我們應該重視并合理運用“范畫”在教學中的作用,從而實現(xiàn)美術課堂的有效教學。教師親手設計制作的裝飾作品,學生會感到特別親切,教師也會在設計制作過程中獲得更多展現(xiàn)材質形式美感的技巧與體會,這樣更加易于獲得影視媒體展示難以獲得的教學效果。
5.材料聯(lián)想
感受生活中另一些材質,學生通過感受材質的特征,想象能做什么樣的作品,并欣賞運用這些材質完成的學生作品或大師作品等。
設計意圖:鼓勵學生大膽想象,引發(fā)學生主動探究學習的興趣,進一步引導學生利用材質的特征如何進行創(chuàng)作,提高學生作業(yè)的有效性。
6.學生作業(yè)
教師:通過視覺感受和觸摸實物,我們已經感受到:不同的材質都有它們的特征與魅力。也可以了解利用其材質特點,采用美術語言來制作作品,接下來就用我們的慧眼巧手來制作一幅精美的作品,傳達對生活的熱愛吧。
學生活動:
(1)小組討論構思、構圖與現(xiàn)制作方法等。
(2)分析材質特征,運用美術語言,通過拼貼組合完成一幅作品。
(3)作品形式可以是抽象作品,也可以是的具象作品。
設計意圖:本課時一個重要的教學目標是學生合作精神的培養(yǎng),要求人人積極參與,在具體制作前提倡有集體設計討論過程,也可以邊制作、邊討論、邊修改。教師在適當?shù)臅r候可以直接參與學生的制作,幫助學生一起完善創(chuàng)意,提出一些制作改進的建議,調動學生不斷完善設計,不斷優(yōu)化制作工藝的興趣。不宜深度介入某個小組的制作過程,防止學生養(yǎng)成一種學習惰性。
7.評價活動
學生完成作品,把自己的作品放入不同材質做成的畫框,完善作品。
設計意圖:一個好的框架能突出作品,把欣賞者的視線集中到作品上來,不同材質制作的畫框符合本課利用材質特征展示美的主題。
學生把作品掛到墻上,請個別小組推選一位同學簡單介紹本組的設計意圖與構思過程,請其他組的同學提出對作品中肯的看法,及時總結與歸納。
設計意圖:作品直接裝飾了教室,也使美術作品取之于生活,回歸于生活。
三.小結
教師:生活中有許多美的事物等待我們去發(fā)現(xiàn),不起眼的清潔工在發(fā)現(xiàn)美、創(chuàng)造美,不起眼的東西也能變成美,把你身邊不起眼的東西或垃圾都也收起來吧,有一天它們也能變成一幅幅美麗的藝術品,做一個環(huán)保的小護衛(wèi),讓世界變的更加美麗!
設計意圖:通過教師小結,使學生在今后的日常生活中,都要做個有心人,多觀察身邊的事物,在熟悉的家鄉(xiāng)尋找美,在取材中欣賞美,在生活中創(chuàng)造美。成為家鄉(xiāng)環(huán)保的小護衛(wèi)。把課堂內容有效的延伸到課外。
(余姚市小曹娥鎮(zhèn)中學 浙江寧波)
王鑫燁點評:
張狄青老師的《觸摸美麗》一課,由師生觸摸體會尋常生活中那些毫不起眼的點材、線材、面材入手,趣意引導學生運用已知已學的美術語言和設計技能,通過想象與探究學習,進行巧妙的創(chuàng)作嘗試,使之在不經意間,蛻變?yōu)槊畈豢裳缘乃囆g佳作。并運用預設的場景,將學生作品加以裝飾布置,使之歷經“藝術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再回歸于生活”的藝術升華之程。這就是建構主義理論指導下的成功課堂范例。
難忘張老師那一個讓人意想不到的課堂導入,瞬間吸引住了全場人目光。整課環(huán)節(jié)設計,從頭到尾,都讓人出其不意、驚喜連連。課堂上,張老師幽默的語言、抑揚頓挫的聲音、富有感情的表情動作及極具個性化的知識技能講解演示,使課堂情多驛動、動皆聚神。通過認知材料肌理質感,感受材質形式美感,探究材料在裝飾作品中的運用技巧等教學重難點的突破,促使學生們在作業(yè)嘗試中,產生大批精彩紛呈的作品,這更吸引了全體師生的眼球。靈動的課堂教學,使新課程四大基本理念:“面向全體、激發(fā)興趣、關注生活、注重創(chuàng)新”,在潤物無聲間完成了教學的滲透。
作為地區(qū)級一等獎優(yōu)質課,它無疑是靈動的、生活的、藝術的、創(chuàng)意的——成功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