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輝
非常幸運成為馮宇小學語文名師工作室成員之一,在跟隨工作室開展研究活動的過程中,我力求通過各種方法提高學生的閱讀與習作能力。不敢說我的學生在這兩方面有多么出色,至少他們讀了大量的書,愛上了寫作,相互分享著寫作的樂趣,班里形成了濃郁的讀書氛圍。到目前為止,我?guī)У陌嗉壱研纬闪司x與泛讀相結(jié)合的閱讀常規(guī),并引導家長參與到讀書活動中。雖然學生在更換,但這種閱讀的常規(guī)并沒有改變,我的努力和追求并沒有改變——從學生一生成長的角度出發(fā),讓學生浸潤在濃濃的書香之中。
一、精讀——挖掘閱讀的深度
所謂精讀,是指我們班每學期會選擇2~3本書作為精讀書目,人手一冊,共同進行細致的閱讀。我力求通過精讀,讓學生帶著思考去閱讀,帶著借鑒和積累的意識去閱讀。
精讀書目的選擇主要是依據(jù)語文教材所涉及的課外閱讀篇目確定,如《魯濱遜漂流記》《中華上下五千年》《昆蟲記》《伊索寓言》等,當然也有學生普遍喜歡的兒童文學作家的作品,如曹文軒的“純美小說”、沈石溪的“動物小說”、楊紅櫻、秦文君的“校園小說”等。不管選擇哪本書作為精讀書,老師都必須認真閱讀,對書的內(nèi)容、特點等做到心中有數(shù),以便為后期的閱讀指導奠定必要的基礎。
學生閱讀精讀書時,我們一般采用兩遍閱讀法。第一遍不做任何批注,一口氣讀完,這一過程大約需要一周左右。讀完后,老師進行簡單的檢查,主要涉及書中的相關情節(jié)和人物,目的是通過檢查了解學生第一遍的閱讀情況。第二遍閱讀時,進行精讀批注。精讀一本書的時間跨度一般為一個月左右,所以在精讀時,要注意如下兩點:一是根據(jù)學生當前的閱讀能力,確定每天的閱讀量;二是精讀的程序不要太煩瑣,要使學生容易操作。
在學生精讀的過程中,老師要及時批閱孩子的批注。發(fā)現(xiàn)精讀過程中出現(xiàn)的優(yōu)點和不足,及時進行鼓勵和指導。精讀結(jié)束后,可以通過多種形式開展閱讀交流活動。以《魯濱遜漂流記》為例,精讀結(jié)束后,我們開展了三項閱讀交流活動:一是以“我眼中的魯濱遜”為主題,進行讀書匯報。二是請家長瀏覽孩子的精讀批注情況,為孩子的精讀情況簽上評價意見。三是讓學生以父母的身份給將來的孩子寫一封信,向自己的孩子推薦《魯濱遜漂流記》。
二、泛讀——開拓閱讀的廣度
如果說精讀是精致的美味糕點,那么泛讀就是閱讀的饕餮盛宴。精讀固然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熟讀精思”“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但畢竟是頗為耗時耗力的,即便是古代的文人墨客也只是有選擇地進行精讀批注。所以,學生精讀的同時,必須要有大量的泛讀,才能真正提高閱讀素養(yǎng)。
學生泛讀時,關鍵是對閱讀書目的選擇。在選擇閱讀書目時,教師需要對學生和家長進行必要的指導,大致可以通過以下幾種途徑進行選擇:一是語文教材中涉及的相關書籍。二是由家長根據(jù)自己的閱讀、成長經(jīng)驗向?qū)W生推薦。三是通過查閱各種媒體的書評進行選擇。四是到圖書館走走看看,從中選擇。五是留意身邊同學正在閱讀的優(yōu)秀書籍。六是教師推薦,這是最主要的。
在學生泛讀的過程中,老師要留心關注孩子所閱讀的書籍。對于優(yōu)秀的書籍,及時向全班同學推薦;對于不適合學生閱讀的書籍(如低俗的漫畫書、恐怖小說等),要及時提醒。還可以定時在班里開展讀書推薦活動。我結(jié)合自己的閱讀經(jīng)驗和班上學生的閱讀能力,制訂了一份閱讀分級書目張貼在教室里,供學生從中選擇閱讀書籍。如果哪位同學讀到了好書,也可以及時向其中添加新的閱讀書目,并在“推薦人”一欄中寫上自己的名字。
當然,如果學生的泛讀沒有教師及時的總結(jié)評價,很可能流于形式而達不到大量閱讀的效果。為了激勵同學們進行大量閱讀,班級開展了“書蟲”評選活動。每位同學讀完一本書后,需由家長和本班的一位同學簽字證明已讀完此書。為此,我向全班家長和同學都提出一點要求:簽字之前一定要檢查被簽字者是否真的閱讀完該書了。可以借助書的目錄,讓他談談目錄中某一個故事的大致內(nèi)容;可以借助書中的插圖,讓他講講關于這幅插圖的故事;可以讓他談談書中最難忘的情節(jié);可以讓他說出書中涉及了哪些人物并對其中的人物進行評價……檢查的時間可以靈活機動,短則三五分鐘,長則十幾分鐘(或更長),只要能判斷其已讀完書籍,就可以簽字證明。讓家長簽字,是想營造一種親子共讀的閱讀氛圍。至少,家長知道孩子在讀什么書,有和孩子交流的共同話題。更好的情況是,家長和孩子一起閱讀此書,共同交流書中的人物和故事。讓同學簽字,是想讓同學之間進行檢查交流,激發(fā)彼此的閱讀興趣——在我們班里時常會看到同學們針對某本書的相互討論。
通過努力和嘗試,加上家長的參與和支持,班里已形成了濃厚的讀書氛圍。我始終認為,一個人靜靜地讀書和一個班的學生在一起靜靜地讀書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一個班的學生一起靜靜地讀書可以形成一種讀書的“場”,使每個在“讀書場”的同學都得到浸潤和陶冶。
(本欄責編 肖 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