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格來說,《大宅門1912》并不是續(xù)集,更像是別傳,或者叫番外篇也行,講述的是1912年,大清朝末代皇帝遜位,各系軍閥混戰(zhàn)年間,傳奇的七爺白景琦去山東創(chuàng)辦分號,經(jīng)營阿膠生意的一段故事。因為跳脫了原作兩部氣勢恢宏的史詩氣質(zhì),《大宅門1912》另起爐灶,再加入許多當下電視劇觀眾中意的愛恨情仇,正邪對立的戲碼,盡管明知是舊瓶裝新酒,但是仔細琢磨起來,新舊兩種滋味渾然天成,自成一格。再加上郭寶昌老爺子精雕細琢,整部劇集從劇情到影像,從臺詞、表演到服裝、道具,無一不精,毫無短板,依舊看得人蕩氣回腸,不能自以。
盡管這幾年以來,國產(chǎn)電視劇行業(yè),各種瘋傻雷劇集一哄而上,攪混了市場,也創(chuàng)造出許多讓人無語的收視奇跡,但是這只能是市場變革,收視群體轉(zhuǎn)變的陣痛。歸根結(jié)底,普通電視觀眾需要的還是劇情邏輯縝密,主題鮮明且傳導正能量,表演細節(jié)扎實的優(yōu)質(zhì)電視劇,而不是僅僅只依靠噱頭和重口味感官刺激糊弄觀眾的曇花一現(xiàn)式作品。當然,對應新時代年齡層越來越低,文化水平參差不齊,對劇情節(jié)奏要求越來越高的電視觀眾,對傳統(tǒng)劇集類型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也是勢在必行的。
在這方面,《大宅門1912》吐故納新,與時俱進,堪稱楷模。郭寶昌老爺子原作兩部,72集的《大宅門》,講究的是時代變遷,朝代更迭,卻從不曾改變過的是中國商人的良心,市井百姓的普世價值觀。并且在原作兩部當中,華夏兒女的血性已經(jīng)寫到了極致,很難再有突破。《大宅門1912》保留大宅門里的規(guī)矩,有良心的中國道德觀,在故事上卻花開兩枝,另表一頭,再加上中西文化沖突,不可能的愛戀,以及兄弟反目等當下流行,更易被普通觀眾接受的花哨噱頭,深入淺出,娓娓道來,新舊合璧,自然成就了一段傳世的佳話。
從開篇來看,雖然郭老爺子依舊借用的前兩部的因勢成戲的方法,卻并沒有在1912年的年代氛圍上浪費太多筆墨,非常迅速地直接切入劇情,白七爺在內(nèi)憂外患的情況下,依舊長袖善舞,步步為營。同時幾位重要的新出場人物,比如在整部戲中最搶眼,同時也是與白七爺糾葛最深的路青青迅速出場。在這方面,郭老爺子的改變顯而易見,也成效顯著。一下就提升了劇情的精彩程度,并加快了戲劇節(jié)奏,抓住了觀眾。短短一集戲里,各方主要人物次第亮相,陰謀、情感,層次分明,各不耽誤,信息量巨大,戲劇張力強烈,表面上依舊還是《大宅門》傳統(tǒng)年代劇的氛圍,整個情節(jié)架構(gòu)方式卻儼然有了美劇的范兒,基本上可以通殺老幼觀眾。
表演方面,雖然不像前兩部,集結(jié)了內(nèi)地影視圈各種可能不可能的影視大鱷客串演出助陣,但是《大宅門1912》整體表演陣容依舊豪華得令人眼前一亮,同時還有更多的讓人意想不到。比如張歆藝、比如郭德綱。
陳寶國、斯琴高娃、劉佩琦三位老戲骨是《大宅門》的臉面,當然是不可或缺的人物。尤其是陳寶國,時隔多年,重新演繹七爺這個經(jīng)典的人物,雖然眼角皺紋明顯多了幾絲,但是那股瀟灑不羈,卻又剛正不阿的勁頭反而越發(fā)純熟。尤其是當他與張歆藝配起戲來,有一種特殊的青春火花,充滿了激情。
張歆藝在劇中飾演新加入的人物路青青,是個留洋回來的醫(yī)學女博士,與白七爺不打不相識,各種歡喜冤家之后,暗生情愫,卻又命運多舛,終于紅顏薄命,香消玉殞。盡管在實際年齡上差著輩分,但是張歆藝嬌憨、任性,卻又不乏正義感的表現(xiàn),還是當之無愧全劇最吸引人的紅花角色。在諸位演藝圈老戲骨的襯托之下,顯得格外嬌艷,也是《大宅門1912》打通年輕觀眾群體的重要砝碼。
最令人意想不到的角色,應該是由郭德綱、于謙等相聲大家領(lǐng)銜的反派軍團。一口字正腔圓的京腔京韻,功架十足的把式,郭德綱的青幫頭目高靜階這一角色從亮相起就深入人心,雖然喜感十足,但是戲劇效果卻是一等一的。此外,退隱多年的喜劇演員梁天此次跨刀演出,雖然模樣早就變了許多,但是喜劇效果依舊,說不定就此復出,依舊能夠紅上一回,重新趕上老搭檔葛優(yōu)的步伐。
新時代的電視劇,撇除瘋傻雷神的跟風劇不說,無論是什么年代氛圍,什么故事題材,傳遞正能量,傳導正確價值觀取向應該始終放在第一位;其次,與時俱進,隨著觀眾的需求,改進技術(shù)層面,尤其是敘事結(jié)構(gòu)和節(jié)奏的把控,再多用點心在各種細節(jié)上多下點功夫。這樣做出來的劇才能闔家老少,皆大歡喜,就像《大宅門1912》這樣!
影評人:趙豬
嶺南以北人士、編劇、影評人、劇評人、賣字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