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小芬 徐善循
理工科大學指的是上世紀50年代,中國高校教育沿襲蘇聯的辦學模式,設立了人文社科和理工科的體制。盡管,現在全國各大理工科大學趨向綜合化,設有人文社科,但仍主要以理工學科為主或保持理工科為特色。國內外關于理工科大學公共美術教育的研究成果很豐富,這為理工科大學加強公共美術教育提供了啟示與借鑒。理工學科及學生的特殊性,理工科大學公共美術教育應該有它自身的特點。
美國學者泰勒提出:追求什么教育目標、需要什么樣的教育經驗、怎樣有效組織、如何確定目標實現這四個問題,即課程設計編制過程的四個步驟。本文也將從這四個方面來研究理工科大學公共美術教育的課程設計。
一、追求什么教育目標
狹義的課程目標,它的涵蓋面是特定的,主要指“教育目標”。教育目標是指培養(yǎng)人所應達到的標準。我國教育部在《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教體藝廳[2006]3號)中明確指出了大學公共藝術課程目標。由于課程目標作為發(fā)展中的課程論的一個概念,仍處在不斷變化發(fā)展之中,所以我們在執(zhí)行指導方案過程中還須考慮到學校地域差異、學科特點,以統一的培養(yǎng)目標無法滿足所有學生的需求,不同的學校需確立有針對性的課程目標。另一方面從學生的角度看,理工科學生與人文社科學生的思維方式不同;學生之間的美術基礎也不一樣,學生的人格發(fā)展有年齡階段的差異性,因此他們的需求就有具體內容的差別又有強度和程度的差別。
泰勒用一種折中的態(tài)度把學習者的需要、當代社會生活的需要,學科發(fā)展的需要并列為課程目標的三個來源。美國心理學家布魯姆等人在繼承泰勒原理的基礎上形成了教育目標分類學理論,將教育目標劃分為認知領域、操作領域和情感領域,三個領域共同構建教育目標體系。
結合學校自身特點,借鑒布魯姆的理論,可將理工科大學公共美術的課程目標確定為:在認知上,通過學習者在學習美術基本理論的基礎上欣賞中外優(yōu)秀的美術作品,培養(yǎng)審美卿念,陶冶人文素養(yǎng),養(yǎng)成思辨意識;在技能上,通過美術實踐教育和美術社團活動,培養(yǎng)形象思維、創(chuàng)新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在情感上,通過了解、接觸中外優(yōu)秀成果,培養(yǎng)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的寬容心態(tài),達到人格的逐步完善。這樣的目標更具適應性。一是滿足理工學生所需。理工科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相對人文社科學生低,同時又受社會功利主義的影響,他們注重專業(yè)技術的學習,輕視人文素養(yǎng)的提升。學習者接受美術教育現狀與學習者實際需要的差距很大。二是理工學科發(fā)展的需要。歷史上理工學科與藝術曾經相互激勵,彼此促進??萍歼M步支撐藝術的發(fā)展,反過來藝術推動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fā)展。三是當代社會生活所需。現在社會生活范圍廣泛,交往對象復雜,學生面對這些復雜的社會問題,難免會產生不適感,藝術教育能夠發(fā)揮積極的作用。
二、需要什么樣的教育經驗
“教育經驗分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兩種形態(tài),直接經驗與學生的現實生活有關,從學生活動中來,間接經驗來自理論的、系統的書本知識,兩種經驗共同構成了課程的全部內容?!?/p>
高校公共美術教育針對非美術專業(yè)學生開設的,它的定位是公共的、非專業(yè)的。理工科大學公共美術課程內容的選擇須以此為根據。
1、選擇原則
第一、基礎性。公共美術教育實施的前提是普及的、公共的,面向全體非專業(yè)學生開設的課程。課程的內容和難度,要滿足大多數學生對藝術知識的需求,強化和突出基礎性知識的學習。
第二、層次性。在課程內容的選擇上,既要強調課程內容的廣度,又要重視課程內容的深度,能夠從某一領域引導學生進行更深層次的探索。
第三、綜合性。美術與歷史、科學、文學、宗教等都存在不可割裂的聯系,以學科融合的形式選擇教學內容,使學生對美術學科有多方位的認識。同時,要緊密地結合理工學科知識中所蘊含的藝術要素進行課程內容的設計,使學生了解到藝術和技術、藝術與科技的結合,能學以致用。
2、設置方法
第一、必修與選修、限選與任選相結合的方式
指導方案明確指出了普通高等學校應將公共藝術課程納入各專業(yè)本科的教學計劃之中,學校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實行必修與選修的方式。大部分理工學生剛進大學校園對藝術教育是陌生的,在教學過程中,他們經常會表現的不適感。因此,在課程設置上類型要多樣化,某些課程設有先修條件,也就是規(guī)定了限選要求。通過這種方式不但保證學生的基本學習,還可以讓學生依照自己的能力和興趣有更多的選擇。
第二、美術欣賞與實踐及專業(yè)社團相結合的方式
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幫助引領學生在藝術某一領域有更深入的探索,培養(yǎng)學生形成持久的美術學習興趣。專業(yè)社團活動作為課堂的延伸,能夠促進智力價值觀與其他人文價值觀的平衡。所以要合理地規(guī)范化地課程設置,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
第三、校本課程的開發(fā)
校本課程以學校為本位、由學校自己確定課程,它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相對應,是開發(fā)符合學生、學?;虻貐^(qū)特殊需要的課程方案。理工科大學要積極利用自身資源,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開發(fā)學科融合的美術教育課程,形成學校公共美術教育的特色。同時利用地方文化資源,豐富授課內容,將學生置身于熟悉的文化情景中體驗和感悟,不僅加深學生對民族傳統的認同感和自豪感,也發(fā)揮保護和傳承地方文化藝術的作用。
三、怎樣有效組織
怎樣的課程實施才是有效呢?這是一個值得我們探索的問題。“課程實施的有效性指教與學的有效性,對課程目標的達成程度,是否激發(fā)和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課程的實施是個動態(tài)的過程,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根據學生的表現情況適時地修正和調整課程方案。大部分理工科學生因為在課堂上看不明白作品,也聽不懂,所以課堂上氣氛嚴肅、師生、學生之間互動謹慎,嚴重影響著課堂的教學效果。如何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教師應營造師生互動、學生互動的多向性互動課堂教學模式,鼓勵學生主動參與體驗,讓課堂真正意義上變成學生的課堂。
1、構建平等對話的師生關系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等人認為:只有在真誠、理解師生人際關系中,學生才敢于和樂于發(fā)表見解,自由想象和創(chuàng)造,從而熱情的汲取知識、發(fā)展能力、形成人格。建立師生間的平等對話,注重師生間雙向的情感交流,營造健康、向上、和諧的氛圍,是學生積極參與課堂的保證,也直接影響著教學活動的效果。
2、構建體驗式互動教學
體驗式互動教學就是把教育活動看作是師生的交往,是動態(tài)發(fā)展的教與學的交互過程。伴隨著教育領域內情境學習理論的發(fā)展,體驗式教學形態(tài)逐漸占有重要的地位。在體驗過程中,學生的潛能在他們熟悉或感興趣的生活情境下充分發(fā)揮出來。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盡量創(chuàng)設情境,善于發(fā)現生活現實與教學內容的關系,將課程知識轉化成生動活潑形態(tài)后影響學生,激發(fā)學生主動參與的熱情。
四、如何確定目標實現
泰勒所指的如何確定目標實現,是指課程評價結果。泰勒把課程評價過程設定為:確定目標、確定評價情境、選擇評價方法和工具、判定評價結果四個步驟,判定評價結果是評價的落腳點,是一次完整評價的終點。當前,課程評價呈現多元化的特點,包括評價主體、評價對象、評價標準和評價方式。同樣,評價結果也不是單一結果性和數值性評價,而是多樣性和多元化的。因此,判定評價結果上要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注重學生藝術素養(yǎng)和能力的提高與轉化;注重多種方式相結合的評價。
總之,公共美術教育對理工科大學人才培養(yǎng)有著特殊的作用,是高校人文素養(yǎng)課程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對于理工科大學公共美術課程設計的研究,雖然不是新課題,但是一直是高校公共藝術教育改革的重要問題。筆者意在拋磚引玉,呼吁廣大藝術教育工作者共同去探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