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ohla Dagris
一部關于生、死及二者之中間狀態(tài)的杰作。邁克爾·哈內(nèi)克在電影《愛》中,以熱烈、殘酷而又溫柔的視角剖析了一對年邁的法國夫妻,喬治和安妮最后的生活。故事設定在當代巴黎,第一個鏡頭是這對老夫妻房子的前門被消防員們撞開了,一名消防員沖進房間,小心地捂住鼻子并打開了幾扇大窗,他似乎正在驅(qū)除把他們引到這個屋子來的某種氣味,這一舉動也讓這所明亮典雅的公寓,充滿了詭異的色彩。
我說過這是一部愛情片嗎?就像那些經(jīng)典的陰郁電影和偵探片,這個神秘的愛情故事在前后劇情的反復交叉中慢慢揭開了其秘密的面紗。喬治和安妮都曾是音樂教師,他們坐在音樂廳中,看著最得意的弟子在臺上演奏舒伯特的即興曲(Op. 90, No. 1)。這段旋律反復出現(xiàn),給影片營造了舒緩、內(nèi)斂、優(yōu)雅的氛圍,一如導演哈內(nèi)克精心編排的一幕幕精美畫面。
然而,音樂會后不久,安妮就患病在床。隨著病情的加重,安妮逐漸消沉,喬治感覺自己深陷絕望之中。女兒伊娃與父母的關系也值得玩味:她似乎對母親生病這件事感到很尷尬;與父親對話也透露著羞怯和虛偽。但導演沒有解釋為什么。大量鏡頭展示了日益衰弱的安妮為保存微薄的自尊,絕食、裝瘋,甚至歇斯底里;心力交瘁的喬治則眼睜睜看著生命從最深愛的人身上慢慢流逝,自己卻無能為力。重壓之下,喬治甚至失去理性:為了讓安妮進食,他動手打了她。是的,影片中還出現(xiàn)了多處暴力場景。觀眾或許會認為哈內(nèi)克太冷酷,甚至殘忍——不愿放手的喬治,最后竟然用枕頭悶死了結發(fā)妻子。
隔著銀幕,觀眾其實很難體會到劇中人的痛苦,可是《愛》卻從始至終牽引著你感受悲傷的神經(jīng)。在音樂會的場景中,喬治和安妮坐在觀眾席里,他們似乎直視著鏡頭(或者我們)——這是理解這場戲的關鍵:你在看他們的時候,他們也在看你。這打破了觀眾“局外人”的幻覺,讓你不由得帶上批判的態(tài)度走進電影。正是這種距離的消融,大大強化了電影的情感沖擊力。
觀影時到底要不要持中立立場,是一個有待討論的議題。但哈內(nèi)克的觀點很明顯——或者說《愛》里面所有的暴力都體現(xiàn)了導演放達、冷峻的世界觀——“死生如夜晝,故不必惡死而喜生”??偠灾?,去電影院時記得帶上手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