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雅男
“在倫敦、巴黎、東京,都能找到各種博物館、設計展館、畫廊,但是在上海呢?如果能透過設計共和,讓更多人認識到設計的重要,能讓更多人對“文化”投注重視,那么上海未來的發(fā)展一定會更加好。”——郭錫恩&胡如珊
2012年,是設計共和不可忽視的一年。2012年4月及11月,設計共和分別在嘉松中路、江寧路開設了兩家分店,漸露出設計共和三家門店全面發(fā)力的版圖規(guī)劃。它打破了自2010年7月首家外灘店關閉之后余慶店一枝獨秀的零售格局。自此,在上海的徐匯區(qū)、青浦區(qū)、靜安區(qū)都可以看到設計共和的身影。
作為設計共和的創(chuàng)辦人,同時也是如恩設計掌舵者的郭錫恩先生及胡如珊女士,在面對兩家公司的運營時,主觀上希望明晰各自定位,充分發(fā)揮兩家公司各自的優(yōu)勢,實現獨立運作。但在實際操作中,有時卻不可避免會出現項目上的重疊。譬如在承接建筑、室內設計項目時,針對甲方訴求,后期的軟裝陳設在定位符合的前提下,如恩設計也可能推薦設計共和跟進項目。這種體現在設計產業(yè)鏈上的連接關系,其實也反映出創(chuàng)辦者本身在身份特質上的特殊性。
設計共和的成立初衷也來自創(chuàng)辦者在設計身份上的“覺醒”。作為如恩設計的建筑師,他們常常會碰到這樣的尷尬——承接國內的建筑及室內設計項目時,無法針對陳設配套方案找到適宜的家居用品。于是,他們在思考,如何將具有現代設計精神的優(yōu)秀國際家居產品帶入中國,逐漸培養(yǎng)和提高人們的設計意識,優(yōu)化室內設計環(huán)境。2006年外灘店的開幕,正式開啟了設計共和匯聚國際家居品牌的平臺特質,Tom Dixon、moool、 Vitra、EmecoDroog、Magis、E15等六十多個品牌陸續(xù)被引入中國,帶來嶄新的零售方式。設計共和團隊遴選品牌時所秉持的現代設計精神及提供的專業(yè)服務,讓設計共和的銷售模式和創(chuàng)新概念在業(yè)內站穩(wěn)了腳跟。發(fā)展至今,設計共和旗下共有來自全球各地的近百個家居用品品牌。創(chuàng)辦人的教育背景、行業(yè)影響力及品鑒水準,幾乎成為品牌引入的“背書”。就掌握的資料顯現,創(chuàng)辦人除受邀為荷蘭moool、西班牙BD(Barcelona Design)以及意大利Meritalia在內的多家歐洲品牌進行產品設計外,還以慢工出精品的細膩方式,創(chuàng)建了“如恩制作(neri&hu)”的自主品牌,在產品設計上,有著極明顯的表現手法。再反觀他們與國際品牌設計師的密切合作,讓設計共和主導的品牌發(fā)布、設計論壇等環(huán)節(jié)彰顯出平臺交流的獨特性。2006年以來,幾乎每年都有歐洲大牌設計師受邀至設計共和,像Michele DeLucchi、Omer Arbel、Kurokawa Masayuki、張永和、Nani Marquma、Fhilipp、Mainzer、Michael Younq、張達、MichaelAnastassiades等著名設計師都曾蒞臨。如果說,在業(yè)內,設計共和創(chuàng)建了設計、創(chuàng)意、藝術概念的設計公社,為年輕的設計師、高校學生提供學習、交流的平臺。那么,從商業(yè)運作的角度,設計共和的銷售模式則以零售與項目團隊兩大類為主。零售面對的是個人買家,而項目團隊是為房地產、設計公司等提供專項服務。在“設計”立身的營銷準則前提下,即便是零售人員都具備有專業(yè)的配飾知識,能為買家提供完備的配裝服務。
這樣一家在國內首開設計創(chuàng)意的家居展廳,在現在,已成為上海城市設計創(chuàng)意的一景。很多境外的設計師都會慕名前往,無論“取經”也好,看看廳內的展品收藏也罷,都喜歡過來看看,聊聊。在未來,它是否能走出上海,似乎也并非沒有可能!
2006年兩位在如恩設計已在國內打開良好局面的情形下,出于何種考量,決定創(chuàng)辦設計共和這一家居零售店?
郭錫恩&胡如珊:雖然上海經濟發(fā)展迅速,但是仍然有一個設計空白。我們當時覺得需要提升整個社會的設計意識,所以創(chuàng)立設計共和,并將其作為“設計的平臺”。設計共和代表了一種嶄新的生活和獨特風格,它是一個集合展示、銷售、享受、探討并且學習設計精品的地方。我們希望將世界最好的產品帶到此地,也希望將來能將中國最好的產品帶向世界。目前外灘店已關閉,去年又新開了兩家分店,談談每家店的定位及擇址緣由?
郭錫恩&胡如珊:外灘店的關閉是出于現實的考慮,其空間面積不足以容納我們的發(fā)展。余慶店現在是公司的總部所在,位處上海原法租界,格外安靜;青浦店是因受到吉盛偉邦集團的邀請,我們對設計公館進行了建筑設計??紤]到“設計”的定位而落戶,也帶動了其他中國原創(chuàng)家居品牌的入駐;靜安區(qū)江寧路店則是一棟三層的紅磚樓,原是英殖民時期的警察局,改造后,除設計共和的展廳、設計共和家外,還有三分之一是一些具有相同設計概念、獨立經營的店中店。
從設計機構跨界家居零售店的運作,你們是如何定位設計共和的客戶人群?
郭錫恩&胡如珊:我們對設計共和的客戶人群最初定位為品味和風格多元化,并且期望擁有最好的現代設計的設計師或設計愛好者,然而現在的消費群體已經發(fā)生變化,越來越多的社會公眾開始關注并欣賞現代設計,也被我們所關注。
我們也看到代理品牌的一些變化,譬如從最早的英國設計師Tom Dixon到現在已有近百來個品牌。在應對精準客戶群定位時,你和你的團隊是如何選定國際家居晶牌,并與之開展合作的?
郭錫恩&胡如珊: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文化的保護。在倫敦、巴黎、東京,都能找到各種博物館、設計展館、畫廊,但是在上海呢?如果能透過設計共和,讓更多人認識到設計的重要,能讓更多人對“文化”投注重視,那么上海未來的發(fā)展一定會更加好。當然,還有更為重要的一個途徑就是米蘭國際家具展,這個展可以說是該行業(yè)中最為專業(yè)的展覽之一。
大部分國際品牌是通過設計共和的平臺代理出售,我們也有一些合作品牌。很多和我們有良好關系的品牌也選擇設計共和作為他們的代理商,把它們的產品推廣到中國甚至整個亞洲市場。
從成立至今,設計共和以“設計創(chuàng)意”作為最大的亮點,請談談目前它為業(yè)內所接受的程度。近幾年,國內也出來了類似的代理模式零售店,你們覺得設計共和與它們最大的不同在何處?這是否對市場份額的搶占帶來挑戰(zhàn)?
郭錫恩&胡如珊:成立初期,當時的人們并不非常接受現代設計,沒有把設計看成是一種商品,設計的價值也沒有得到人們的理解;包括國內眾多的設計師在內,他們可能更喜歡傳統(tǒng)的、奢華的風格,但這些不是設計,更不是現代設計。
隨著時間的不斷進步,人們對于設計的理解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例如iPhone這樣的產品,以最小的設計得到了廣泛的贊賞。更如其他類似酒店品牌,用設計師的作品來提升自己的品牌形象,這也有助于人們更多地欣賞設計。
設計共和的家居零售型態(tài)在中國是首創(chuàng)的,各類家居店的開業(yè)對設計共和不是沒有沖擊,但從大的方面而言,設計共和的商業(yè)型態(tài)已得到了業(yè)內及大眾的認可,市場定位也可謂穩(wěn)固;從小的方面來看,很多家居零售店對定位的闡釋也不夠清晰和透徹。再者,隨著家居品牌在國內市場的被熟知度的變化,譬如像mooo!
Magls等,越來越被認知,我們會擴大其品牌渠道,不一方“壟斷”,讓北京、杭州等區(qū)域的買家也能買到。
從創(chuàng)辦如恩制造起,設計共和有了自主品牌,當自主品牌與國際品牌一并銷售,如何提高其辨識度及商業(yè)價值?成立自主品牌的最大價值何在?
郭錫恩&胡如珊:設計共和提供給設計師和其他品牌一個相互交流的平臺,它作為一個品牌,提升了許多設計師和合作品牌,而不僅僅是“如恩制作neri&hu”。所以它要凸顯的不是個人,而是集體。這也是為什么我們選用“共和”這個名字。而“如恩制作neri&hu”作為一個家具品牌,更多的是體現出我們作為建筑師和設計師的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