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勝
超級智能機器,聽起來或許有些像電影“終結者”或“黑客帝國”中的場景,但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發(fā)展,許多專家表示屬于機器人的時代并不會太遙遠。更有一些頗為激進的國外專家甚至認為,人工智能,即擁有超級智能的機器人超越人類,或許在16年內就會出現。
關于人工智能和人類智慧的賽跑,以及前者會否最終超越和取代后者,目前在科技界已經出現了一個普遍的共識,即人工智能的發(fā)展存在一個臨界的“奇點”,而不同的則是每個計算機科學家都對該“奇點”出現的時間和方式有著不同的預測。一些科學家相信未來人類可以借助機器來超越自身的局限。但也有人認為,人類最終將會放棄自身的能力,逐漸被人工智能所同化。
“奇點”臨近?
未來學家雷庫茲威爾在他的著作《奇點臨近:當人類超越生物學》中曾預測,到2029年電腦將會擁有人類的智力;到 2045年,電腦將會超越人類智慧數十億倍以上。在給生命科學網站的郵件中他這樣寫道,“我的預測至今沒有改變,而人工智能科學家們目前已達成共識,并在逐步向我的觀點靠攏。”
而由于成功制造了世界上第一顆人工大腦而被稱為“人工大腦之父”的澳大利亞科學家雨果·德·加里斯有著更為激進的預測。
在他看來,現在的人工智能機器并不是我們想象的那樣——人類給予它們某種功能,它們才具備,否則就沒有。它們已經在神經和智能上產生初級的自行進化,并且是指數速度的進化。所以它們將會在某天突然達到“奇點”。而達到“奇點”之后,它們將會以我們無法想象的速度自行進化,以至于非常迅速地把我們遠遠拋在后面。屆時,人工智能機器的運算速度高達1040/秒,而人腦的運算能力是1016/秒,前者是人腦水平的1024倍。毫不客氣地說,人類智慧在未來的人工智能面前相當于“弱智”。
美國威斯康星麥迪遜大學的計算機科學家比爾·希巴德的預測相對則要保守一些,他認為在21世紀,人工智能將出現突破,可能達到人類智力的水平。也就是說人工智能要趕上上人類智慧,最快也要到2100年之后。他曾開半開玩笑地說:“如果我最悲觀的猜測是正確的,那些剛出世的嬰兒將會有幸親眼目睹到這一切的發(fā)生?!?/p>
但一些人工智能科學家對此卻持懷疑的態(tài)度。紐約大學的計算機科學家歐內斯特·戴維斯表示:“我并未看到我們接近‘奇點的任何信號?!贝骶S斯認為,盡管人工智能可以打敗最優(yōu)秀的國際象棋和電視智力問答的高手,甚至能出色地完成一些專業(yè)任務,但它在常識、語言以及直覺等方面仍然遠落后于7歲孩子的水平。比如,我們看到一個人打翻了一杯咖啡,出于物理直覺,我們只知道咖啡灑在了地板上。但計算機程序卻可以做出一個仿真模擬,精確計算出杯子的大小、墜落的高度和一些其他參數,并最終得出最后的結論。
無限能力?
“一旦‘奇點真的出現,人類就有可能會通過簡單升級各個身體機械部件而免除死亡的痛苦。這樣,人類就可以隨心所欲的生活,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情。” 希巴德表示。
喬治·梅森大學經濟學家羅賓·漢森認為過去曾經出現過農業(yè)和工業(yè)革命兩個奇點,導致經濟出現翻倍的增長。而人類是所有經濟活動中的主要參與者,可以實現機器人的反復復制。一旦機器人變得和人類一樣聰明,那么經濟將會以每周或每月翻番的速度飛速生長。
雨果認為,一旦人工智能的“奇點”出現,并不會立即取代并控制人類,而是會與人類和平共處一段時間,但是科技前進的腳步是無法阻擋的,人工智能機器最終將取代人類。不過,他認為,在發(fā)展人工智能方面,人類的觀點并不會完全統(tǒng)一,肯定有人主張發(fā)展人工智能,有人反動發(fā)展人工智能,還有一部分主張用人工智能來改造人類。在上述三種觀點無法達成統(tǒng)一之前,人工智能的發(fā)展并不會對人類造成全局性的威脅。
甭管人類制造多么先進的機器人,他們的初衷都是為了使機器人更好地為自己服務。這就產生了著名科幻小說大師阿西莫夫預言的結果:要讓機器人適用于現實社會并更好地為人類服務,就必須讓它們有自己的選擇,然而一旦它們有了選擇的權力,就有可能違抗人類的指令,機器人的反抗則會帶給人類巨大的威脅。在這種情況下,人類設計機器人時一個微小的疏忽,都有可能為自己制造一個強大的“對手”。
希巴德指出,也有人擔心,如果擁有人工智能的機器泛濫,那么世界末日很可能是機器人將人類消滅。比如,自動駕駛汽車可能將大大提高駕駛的安全性,但也會造成大量卡車司機的失業(yè)。至今,還沒有為這些可能出現的情況有一個完善規(guī)劃。
“盡管這些高科技技術將會使生產力得到飛速的提高,但在技術使用的方式上,并不一定符合所有人的利益,” 希巴德說,“這將是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甚至可能成為一個終究無法解決的問題?!?/p>
人類退化or進化?
一些科學家認為我們已經處于奇點之中。凱尼恩學院的一位微生物學家瓊·絲隆采烏斯基稱,人類已經放棄了許多智慧性的任務,比如書寫、駕駛、或做計算。自從古騰堡發(fā)明了印刷機,人們不斷重新定義關于智能的概念并將這些任務轉移給機器,比如照顧老人或病人,都外包給了機器人?!艾F在的問題是,我們能夠自身進化避免被機器所取代嗎?我認為那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苯z隆采烏斯基說。
事實上,人類的未來或許就像細胞中的線粒體。線粒體曾經是獨立的生物體,但是卻被原始細胞所吞噬,而且隨著進化,線粒體的全部功能都被細胞所取代,直到最后它們只產生能量。
也就是說,加快自身的進化是未來人類避免被全部消滅的最好方法,而人類進化的終極目標可能是與人工智能機器合二為一。
在科學家們看來,制造出具備完整功能的人體器官,并不是人類的自我進化,只有當人類大腦中植入芯片,這些芯片可以協(xié)助人類進行思考時,才算是人類自我進化的第一步,人類就開始具備機器人的一個關鍵特征。
關于人類向機器人的計劃過程,有科學家認為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人類發(fā)明的能植入大腦內的記憶芯片。這個時候,人類只是嘗試著安裝這些芯片,使人的記憶力大大提高。但主要的思維部分還是靠人腦,屬于人的部分還是占主要的。第二個階段是能協(xié)助人腦思維的芯片被制造出來了,它就像現在計算機的中央處理器,但它還不能完全取代人腦,人在思維時,只是配合著芯片進行思維。人類此時依靠思維芯片進行思維,思維的速度更加快速,思維的程度也更加復雜,這時侯芯片的作用和人腦的作用是相輔相承的。第三個階段是所有屬于人腦的奧秘已經全部被解開,人類必將很快研發(fā)出運算速度更快的芯片來代替人腦,也就是人將全部進化成機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