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凹
行走在蜀地鄉(xiāng)野,如果看見一些農家大院的祠堂和大壩上香火繚繞、鞭炮脆響,虔誠的祭祀活動之后又在歡聲笑語中出現頗有規(guī)模的“壩壩宴”,不用說,你一定是遇到了客家的民俗活動“蒸嘗會”。四川是中國內陸較大的客家集結區(qū),有客家人260余萬之眾,清代以來,逐漸形成了流布在成都東山、廣安、瀘州、儀隴、巴中等地的客家聚落。對外界而言頗具神秘色彩的蒸嘗會,在這些客家聚落中普遍而熱烈地盛行著。
《爾雅》中逸出的皇室香火
古時,皇帝有四時之祭:春祭曰示勺、夏祭曰示帝、秋祭曰嘗、冬祭曰蒸。“蒸”在《爾雅·釋天》中的釋解為:“冬祭曰蒸?!痹凇逗鬂h書·明帝紀》則有:“冬十月,蒸祭光武廟?!倍憴C《辯亡論上》曰:“遂掃清宗枋,蒸祀皇祖?!薄皣L”是這樣進入《后漢書·馮衍傳》的:“遭時之禍,墳墓蕪穢,春秋蒸嘗,昭穆無列?!标P于蒸與嘗合二為一成“蒸嘗”,北京大觀園宗祠有一聯:肝腦涂地兆姓賴保養(yǎng)之恩,功名貫天百代仰蒸嘗之盛。山西省五臺山龍泉寺也有一聯:千古英靈垂赫奕,四季蒸嘗報宏恩。從兩聯來看,在歲月的流變中,蒸嘗已超出冬秋范疇,成為宗廟祭祀的代稱了。傳為孔子門生所著的《爾雅》為十三經之一,在傳統(tǒng)學術長河中素有通經之“階路”、學問之“梯航”盛譽。登過《爾雅》、皇室這樣的大雅之堂的“蒸嘗”被中原土族客家承襲后,而今以“會”的形式流落到民間。
客家祭祀完全仿古代蒸嘗規(guī)制施行,其規(guī)格分為“祭”、“酹”兩種。按客家風俗,用羊、豬“大牲”行三獻禮謂之“祭”,用雞、魚、肉“小牲”不行三獻禮則稱為“酹”。所謂酹,古時以酒祭地之舉,客俗沿襲至今,故稱掃墓為“酹地”。
因為蒸嘗承擔了太多的物質、文化的特殊功能,其復雜性催促了蒸嘗會的誕生。所謂蒸嘗會,即以祭祀為核心紐帶內容的客家氏族組織和民間活動。本族人丁都是會員,是會員就要交納“會費”。客家人孫中山先生所在的孫氏家族的蒸嘗會還帶有“合約”的性質,合約蒸嘗組織在孫氏族人拓墾過程中扮演過重要角色,它是一種用合約形式規(guī)定有拓荒、承墾等權利與義務的宗族團體,通過宗親關系組織蒸嘗以籌集資本與勞動力,積極從事拓墾工作,是一種現代的“土地利用合作社”。革命先烈錢芳祥家境貧寒,在國立成都大學“讀書時的經濟來源只有兩項:一是家族中的‘蒸嘗會每年補助族中每個大學生32元……”由此看來,蒸嘗會在辦組織、繕宗祠、編譜諜、搞活動的同時,還要承擔產業(yè)發(fā)展和福利運轉的功能。
現在,蒸嘗會大多在清明時節(jié)舉行,并與“清明會”合融一體。
鐘氏蒸嘗:柏合鄉(xiāng)野的春天唱詞
坐落于柏合鎮(zhèn)大河村二組的鐘家大瓦房,每年都要舉行一次頗具規(guī)模的蒸嘗會。這是鐘家的清明慣例,不用通知也不會赴空。
趕到大瓦房是上午九、十點鐘,春光明媚,大瓦房正堂神龕前正在舉行“鐘氏祭祖大典”。平常在電影里才能看見的場景在眼前清晰呈現。主持人將《鐘氏清明祭祖詞》讀唱得搖頭晃腦、抑揚頓挫:“清明佳節(jié),百花吐艷,桃紅柳綠,梨花更鮮。春光冉冉,飲水思源,人若無祖,沒有今天。我無父母,何能身全,清明之際,籌此祭典。聊備薄禮,設在堂前,敬請父母,往上推遷。祖曾高遠,九代齊全,尋
根奉請,簡狄起源。商湯皇帝,二十七傳,微子先祖,穎川祖先。例例上坐,請到堂前。鐘離老祖,入洞神仙。高山流水,子期臨墰。馬氏祖妣,汀州祖先。畫家鐘繇,一品天官。朝奉大夫,鐘壬遷川。以下排列,敬重排班……”
大典儀式主持人由來自雙流縣白沙鄉(xiāng)石門村一組的客家風水師鐘世祥執(zhí)掌。他率百余鐘家人鞠躬的主持詞是這樣說的:“首先向鐘氏歷代先祖三鞠躬;再向鐘氏歷代神仙漢鐘離、鐘馗、鐘登輝三鞠躬;向歷代王朝鐘氏文武官兵三鞠躬;向新中國領導人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老一輩革命家三鞠躬。”鞠躬的時候,鄉(xiāng)民們無不正襟和虔誠。
崇拜祖先是客家人的一大特色,堂下裔孫對家族祖先及對本族有功勛的逝者崇拜融為一體。隨著鐘氏人家敬香、念祭文、燒紙錢、吹嗩吶等一套繁復、古老的程式做畢,我們又回到了太陽照耀的大院壩,激動的春宴就要開始了。
壩壩宴是鐘氏蒸嘗會的“壓卷之作”,就餐的場景蔚為壯觀。五六百人的個性吃相、饕餮之狀貼山觸水,笑聲、鬧聲、杯盞交錯之聲在院壩周遭的竹叢、梨林、桃樹、魚塘以及黃燦燦的油菜花中回旋、碰撞,而后散開。
朱氏蒸嘗:以祖宗生辰為節(jié)的文化浩動
十陵鎮(zhèn)千弓村朱氏家族的蒸嘗會熱烈而大氣地進行著。這天,村子里的朱熹后裔以朱熹誕辰日為秋季蒸嘗會舉辦時間,近千名朱氏子孫、省內文化界名人齊聚朱熹宗祠老屋前大壩,按照蒸嘗會程式舉行了拜祭朱熹等活動。
從擁有12個天井、68間老房子的朱熹宗祠可看出,最能體現家族文化的是祠堂及祭祖儀式。祠堂是家族的家廟,也是家族繁衍的縮影。祠堂的上、下廳為主體建筑,上廳供奉列祖列宗的神位牌、祭臺,而左右?guī)糠胖米酪危勺迦酥付▽H吮9堋_@里也是蒸嘗會中族內頭面人物的議事之處。在同族中不論年齡,而是以輩份為先,還以家境實力作論,若兩者合一,說話自然一呼百應。
蒸嘗會祭祖是客家家族中的一件大事,祭祖前一天,領班的準備饅頭、雞、豬肉、春筍等供品和香、燭、鞭炮、冥錢、冥紙等用品。當天早晨放三聲鞭炮,每家男丁到祠堂集中祭拜列祖列宗。祠堂上廳依次列放祖公祖嬤靈席椅,祭臺上放供品。祭拜儀式由主祭人、監(jiān)祭人、司香人、司爵人、司禮人、司茶人主持,先由主祭人宣唱祭詞,然后依輩份先后順序給祖公祖嬤禱告跪拜,祭完祖公祖嬤后,進行抽簽分組掃墓。掃墓結束后,族親開始聚餐、分祭品和按蒸嘗會規(guī)約議定下次蒸嘗的交接班事宜。
客家地區(qū)祠堂林立,各有“堂號”、“神榜”,故俗有“凡大小姓,莫不有祠”之說。成都東山白氏即有宗祠數座,除清代從粵遷川的“始祖”外,各房又分立支祖、別祖廟堂。凡逢年過年,有吉兇之事,均需祭告,一遵古時“歌于斯哭于斯”之制。海外歸來的華僑、外出返鄉(xiāng)的游子,概莫能外。這天還舉行文藝演出,演出前,蒸嘗會的主要人物要在臺上作關于“風雨蒸嘗,認祖歸宗,聯絡感情;教育后代,孝敬父母,尊老愛幼;教育族人,遵紀守法,自重自愛,維護族譽;助困濟貧,團結互助,保護族人,維護弱者”等內容的講話。
“九斗碗”壩壩宴在蒸嘗會中占了重要一席。這天的壩壩宴制作場地是竹林下一塊臨井平地。平地上砌有6個火灶,灶中燃燒著蜂窩煤,灶上坐有大鐵鍋,其中兩個直徑達1.6米的鐵鍋沸水中矗立著10隔(籠)、高達2米多的竹編甑子。有一鐵鍋正在煮飯,暫空的那些將用于炒菜和熱菜。
壩壩宴開始了,城市食客少見的場面出現了。眼前穿梭不休的上菜人是一些青壯漢子和干練的鄉(xiāng)婦,他們雙手端著碩大的簸箕,箕內是大碗大盤的菜品,多的一箕有50余斤!他們在桌縫人隙里穿梭,手負重物,神穩(wěn)氣定,健步如飛,滴水不漏。整個場面人聲鼎沸,桌子依地形隨意擺放,桌面無牌無號,上菜人居然還能做到不遺一桌、不錯一菜,真是不簡單哪。
【責任編輯】王 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