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王小謨、鄭哲敏獲得了最新的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諾貝爾獎離我們還有些遙遠,他們的很多研究成果即使是科普作家寫出來,我們也似懂非懂,獲獎科學家似乎也活在另外一個世界。我們想學卻無從下手:學習業(yè)務,摸不著門;學習人生,似乎總有些文化隔閡。而讀了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的事跡后感觸就多了,他們的成果許多就是我們日常所用所見,漢字激光照排、雜交水稻、雜交小麥、載人航天……我們生活在同一個社會環(huán)境,他們的喜怒哀樂我們可以感同身受。學起他們來我們如魚得水。
學習他們哪些?受尊敬的大科學家一般不僅科研做得好,做人也德高望重。尤其在我國,這兩者一般同樣被高度重視。最高科技獎獲得者們在學術志向、學術方向選擇、科研方法、堅持的定力、刻苦勤勉,甚至帶領團隊和愛情忠貞上,都是楷模。這些都可以學,都值得學。也許我們不可能將獲獎者的各方面優(yōu)秀品質都學到,但只要深刻領會哪怕是一點,都能對自身有很大提高。
當然最值得學的還是他們的報國情懷。愛因斯坦說:“大多數(shù)人都以為是才智成就了科學家,他們錯了,是品格成就了他們?!逼犯竦牡谝灰卣前盐諘r代命脈、了解國家的最迫切需要。國家需要是當今科學研究的導航。解決13億人口糧問題的“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研究黃土高原的“黃土之父”劉東生,載人航天工程開拓者王永志——如今中國夢是時代的最熱詞,圓此夢,他們是我們最好的“模板”。
在圓夢,作出大成就時,大膽創(chuàng)新至關重要。從葉篤正不滿足和迷信老師得出的結論,他對老師羅斯貝結論提出質疑并提出了自己的理論;到李振聲從蘇聯(lián)院士希望靠小麥與牧草遠緣雜交來培育出高產的多年生小麥受到啟發(fā),開拓了思路,開始了8年的研究試驗,在做小麥與牧草遠緣雜交研究的同時,也做小麥品種間雜交的研究,最后成功解決了小麥遠緣雜交的三大難題……大膽創(chuàng)新、突破學術壁壘、敢于挑戰(zhàn)權威,打破固有研究套路、開闊思維模式,這些都是國家最高科技獎獲獎者歷經(jīng)歲月考驗給我們的啟示。
從小我們就受到要向優(yōu)秀人物學習的教育,我們的優(yōu)秀人物閃光點也都很多,我們難以完全復制,但我們可以針對性地學習某一點,尤其是結合專業(yè)學習,這里,我們請兩位“學霸”來講講他們學習最新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的收獲。兩位“學霸”不但學業(yè)優(yōu)秀,而且擅于從更優(yōu)秀最優(yōu)秀的人身上吸取養(yǎng)分,他們從這些大師處得到了“解惑授業(yè)”。對于我們普通學子,我們也許再努力也不能獲得最高獎,但我們可以學成“學霸”!當然,國外的經(jīng)驗也應“拿來”,中國人民大學的同學對普利策獎與專業(yè)學習進行了深深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