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大東
摘要:檔案學人是中國檔案學術研究的脊梁,在檔案專業(yè)發(fā)展的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從界定檔案學人及專業(yè)責任的概念出發(fā),研究了什么是檔案學人的專業(yè)責任,為什么要強調檔案學人的專業(yè)責任以及如何強化檔案學人專業(yè)責任感的問題,以引起檔案學界對此問題的關注,促進檔案學術研究的發(fā)展。
關鍵詞:檔案學人專業(yè)責任檔案學術
對檔案學人的研究首推胡鴻杰教授,他是最早關注檔案學人并將其作為一個元命題進行過專題研究的學者,“是中國檔案學人及其文化素質、知識結構、人生經歷等‘主體特征,決定了中國檔案學的基本理念和模式。一部檔案學的歷史,實際上就是檔案學人的成長史和生活史。因此,對檔案學人的研究就勢必成為檔案學研究的重要內容?!盵1]檔案學人是中國檔案學術研究的脊梁,在檔案專業(yè)發(fā)展的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概念界定
(一)檔案學人
對“檔案學人”這一命題,目前學術界尚無嚴謹的概念界定,學者們只是約定俗成地將檔案學理論研究者泛泛稱為“檔案學人”。胡鴻杰教授認為,檔案學人是檔案學研究的主體,并將其大致劃分為“啟蒙者”、“開拓者”、“繼承者”三代。[2]
目前,較為流行的劃分是將學人分為“草根派”和“學院派”,這種劃分方法沒有十分科學的依據,充其量是一種形象比喻,但是卻以其超凡的親和力為檔案領域甚至是其他領域廣為接受。大致說來,草根派主要是一線檔案工作者之中既有實踐感悟又有一定理論素養(yǎng)、對學術研究感興趣且實際從事過學術研究的人,學院派主要是指高校檔案專業(yè)的教師及部分接受過系統(tǒng)的理論訓練并熱衷于檔案學術研究的學生。草根派的優(yōu)勢在于其豐富的實踐經驗,學院派的優(yōu)勢在于其較高的理論素養(yǎng)。
檔案學研究的主體主要來自三個群體:高校的檔案專業(yè)教師、檔案專業(yè)的學生和一線檔案工作者,但是其中真正對檔案學術研究有所貢獻的畢竟是一部分人。
筆者認為,既然檔案學人的主體特征決定著中國檔案學的基本理念和模式,那么他們就應該且只能是對檔案學術研究有著真正貢獻的人,因此,筆者嘗試將其概念界定如下:檔案學人是對檔案學研究具有濃厚興趣、具有專業(yè)責任感,實際從事檔案學術研究且在一定程度上做出貢獻的檔案學科學共同體。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從事研究工作的持久動力;責任就是力量,更是保證學術研究科學健康的航標。只有同時具備濃厚興趣和專業(yè)責任感的學者才能始終關注檔案學理論發(fā)展的前沿,才能持續(xù)不斷地開展理論研究,而只有這樣的學者才是真正對檔案學有所貢獻的人。
(二)專業(yè)責任
“責任”是指“分內應做的事”[3]。檔案學人之于檔案專業(yè),“分內的事”當然就是檔案學理論研究了。
“檔案學理論研究可分為兩部分:基礎理論研究和應用理論研究。檔案學基礎理論主要是從橫向、宏觀的角度,揭示和研究檔案、檔案工作、檔案事業(yè)、檔案學科的基本概念、特點、作用、原則、規(guī)律,并對歷史事實和實踐經驗進行抽象的概括和升華,為檔案學其他分支學科,為檔案工作實踐和檔案事業(yè)的發(fā)展提供基本理論和方法?!倍皺n案學應用理論具有鮮明的實踐特征,主要是為檔案館和檔案事業(yè)建設提供具體的理論支持與指導。因此,檔案學應用理論研究的根本取向在于在基礎理論的指導下,尊重檔案工作實踐的客觀發(fā)展情況及其實際需要,著力于解決檔案工作實踐中所出現(xiàn)的較具體的各種理論和認識問題?!盵4]
對檔案學人來說,檔案學術研究不僅僅是詞典上解釋的做分內應該做的事。它更是一種付出,一絲包容,一份執(zhí)著。真正能夠稱之為檔案學人的人只是一少部分人,因為這部分人都具有共同的特質,那就是熱愛檔案學,對檔案學術研究有著濃厚的興趣,對于他們而言,從事檔案學術研究已經超脫了低級趣味的束縛,而成為一種自覺。
由于“中國檔案學人及其文化素質、知識結構、人生經歷等‘主體特征”的不同,不同來源的檔案學人有著自己特定的研究領域。草根派主要關注的是檔案應用理論研究,學院派主要關注的是檔案基礎理論研究。但是作為承擔著檔案專業(yè)發(fā)展重任的檔案學人來說,僅僅管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是遠遠不夠的。因為對于一門已經發(fā)展成熟的學科而言,檔案學人這一群體實在是太小了。據統(tǒng)計,“2010年各高校檔案學專業(yè)教師總數為314人”,而“2010年全國4所高校共招收檔案學專業(yè)博士研究生15人。”檔案工作人員之中可稱之為檔案學人的數量沒有具體統(tǒng)計數字,但是可以通過一組對比數據管窺其全貌,“檔案學科31名核心作者(高產作者)中29人來自高校,僅有2人來自檔案實踐部門?!备鼮閲乐氐氖?,“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由于實行政府機構改革與職能轉型,推行公務員制度,相當大一部分檔案工作人員轉為公務員或參照公務員管理事業(yè)單位工作人員,不再評審專業(yè)技術職稱。于是,檔案實踐部門工作人員研究檔案學的動力大為降低,研究力量日益萎縮。”[5]如此小的學人群體,必須要有一種視專業(yè)發(fā)展為己任的強烈責任感,除了在自己的研究領域深入研究、有所建樹外,還必須要有大愛無疆的胸懷,著力培養(yǎng)熱愛檔案專業(yè)、立志于檔案學術研究的后備力量。
二、什么是檔案學人的專業(yè)責任
(一)學術研究之責任
上海交通大學原校長葉恭綽1921年在開學演講中說:“嘗以為諸君修學當以三事為準衡:第一,研究學術,當以學術本身為前提,不受外力支配以達于學術獨立境界。第二,人類生存世界貴有貢獻,必能盡力致用方不負一生歲月。第三,學術獨立斯不難應用,學術愈精,應用愈廣,試申言之。”[6]筆者以為,以這三條準則考量當今檔案學人的學術研究之責任尤為精當。
1.獨立性。檔案學術研究的獨立性應該包括三個方面。一是減少對行政力量的依附。中國檔案學發(fā)端于“行政效率運動”,而研究的對象和基礎——檔案實踐工作自古以來就是政府的附庸,而至今依然依賴于行政力量而存在。也就是說中國檔案學的學術研究與行政力量有一種近乎天然的聯(lián)系。二是減少功利因素的影響。受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檔案學界不可避免地也遭受了不良社會風氣的污染——急功近利地爭搶各種科研課題卻敷衍了事,剽竊抄襲屢見不鮮……說到底都是一顆功利心在作祟。三是擺脫去檔案化的傾向。目前,檔案領域去檔案化的傾向非常嚴重,學術成果中大量充斥著掛靠其他學科的方法和理論解說檔案問題的現(xiàn)象,更有甚者,許多檔案學學者、博士研究生染指圖書、情報甚至是計算機科學等其他領域,為他人作嫁衣裳,而對檔案學本身的問題卻不聞不顧,尤其對檔案學元問題鮮有人研究。
保持檔案學學術研究之獨立性對檔案學人來說是一種兩難的抉擇,一方面檔案學對行政力量的依賴關系無法在短時間內打破,要求檔案學人完全擺脫功利性因素的影響去搞學術研究也不太現(xiàn)實,更為困難的是,由于檔案學發(fā)展歷史較短,還沒有完全形成自己的一套方法論體系,有時不得不借鑒其他學科的方法和理論;另一方面,要想促進檔案學的發(fā)展,保持學術研究的獨立性是其首要條件。因此,對于檔案學人來講,如何盡自己的努力擺脫枷鎖,獨立地研究學術是一項長期的命題。
2.有用性。所謂學以致用,任何學術研究成果如果沒有發(fā)揮出它的價值,就是一堆廢品。檔案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檔案學理論研究其最基本、最大的價值就是為檔案工作實踐和檔案事業(yè)的發(fā)展提供基本理論和方法,著力解決檔案工作實踐中所出現(xiàn)的較具體的各種理論和認識問題。因此,對于檔案學人來講,你的研究成果要么具有很強的科學性和理論性,要么具有很強的實用性,或者二者兼有,否則就如同種了莊稼卻不能打糧食一般,費時費力。
3.精深度。對于學術成果而言,越是精益求精的成果其作用就越大。要達到精深的高度,首要任務是資料的儲備,檔案學術研究尤甚。實證主義方法應該是檔案學術研究必須遵循的科學方法,只有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之上,在占有第一手資料的基礎之上,所形成的研究成果才能緊密聯(lián)系檔案工作實踐,解決檔案工作實踐中的具體問題,才能對檔案工作實踐有理論指導意義。
(二)學科發(fā)展之責任
2007年9月,教育部下發(fā)《教育部關于公布國家重點學科名單的通知》(教研函[2007]4號),公布了自2006年12月以來進行的國家重點學科考核評估、增補和一級學科認定等三個階段工作的結果。武漢大學“圖書館、情報與檔案管理”獲得了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繼續(xù)鞏固了該學科在國內的優(yōu)勢地位。藉此,該一級學科下的二級學科檔案學專業(yè)隨即跨上了一個新的更高的臺階?!盵7]經過九十多年的發(fā)展,中國檔案學業(yè)已獲得了社會的公認,其學科地位也在不斷提高。而與此相應地是,支撐其發(fā)展的科學共同體——檔案學人的數量極為有限,增長率很低。尤為令人擔憂的是,當今,檔案學研究領域去檔案化現(xiàn)象極為普遍,作為未來中流砥柱的檔案學博士研究生們其博士論文選題與檔案學漸去漸遠。
檔案學的發(fā)展需要檔案學人共同努力。首先一定要有憂患意識。既然檔案學的邊緣化趨勢已經不可避免,檔案學人就沒有必要為此杞人憂天,但是決不可放任自流。造成檔案學邊緣化趨勢的因素很多,有一些甚至是無法克服的。但是邊緣化不等于消亡。其次是要回歸本位。本位是什么?對檔案學術研究來說,本位就是檔案學本身,就是“檔案現(xiàn)象及其本質和規(guī)律”[8],其他學科的方法和理論只能是一種借鑒,決不能喧賓奪主。再次是要培養(yǎng)一批批有志于檔案學術研究的生力軍,為檔案學術研究的發(fā)展儲備力量。
三、強調檔案學人專業(yè)責任的意義
(一)克服兩種心態(tài)
“研究主體的心態(tài)如何,將直接關系到學科本身的學術狀態(tài)及其價值的實現(xiàn)”,造成目前中國檔案學“資源優(yōu)勢之所以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以至出現(xiàn)資源浪費的根本原因,是因為其研究主體的盲目心態(tài)。這種盲目心態(tài)主要表現(xiàn)在‘盲目的自信和‘盲目的自卑兩個方面。”[9]
筆者以為,這兩種心態(tài)主要是檔案學研究主體在面對檔案專業(yè)地位發(fā)生變化時的兩種極端反映。檔案學植根的檔案工作實踐自古以來就是在政府的庇護下發(fā)展的,而中國檔案學說到底不過是“行政效率運動”這一政治運動的產物?,F(xiàn)在,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檔案學及其檔案部門不得不從政府的翅膀下走出來以應對政治體制改革和市場經濟大潮的沖擊,對于已經習慣于躲在政府權力庇護下并已產生嚴重依賴心理的檔案學和檔案部門來說一時難以適應。不太敏感的人由于對這種變化感受不強烈,依然生活在政府行政力的陰影里而過分樂觀,而較為敏感的人在面對社會的沖擊、尤其是檔案學邊緣化趨勢不斷加劇的現(xiàn)實時過分悲觀,由此產生了兩種截然相反的極端心態(tài)。
責任心是一種舍己為人的態(tài)度,是一種發(fā)奮圖強的干勁,更是一種永不消失的精神。時代的發(fā)展帶給我們專業(yè)的不僅僅有挑戰(zhàn),還有機遇。只有視專業(yè)發(fā)展為己任的檔案學人,才能客觀公正地看待檔案學專業(yè)發(fā)展的事態(tài)和學科所處的地位,也才能不斷關注檔案學發(fā)展的前沿并進行理性地思考和研究。
(二)化解兩種傾向
當今檔案界有兩種傾向對檔案學的發(fā)展會產生消極的影響。一種是掛靠傾向,一種是追風傾向。掛靠傾向前文已有敘述,在此不再贅述。追風傾向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研究方向的趨同。時代的發(fā)展也為檔案專業(yè)的研究領域帶來了許多清新的空氣,如電子文件,家庭檔案等等。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是英雄,后來者充其量稱之為模仿。對于學術研究而言,盲目地跟風無助于學術。近年來,中國檔案學術界出現(xiàn)了一種令人欣喜的事態(tài)——久違的理性化,集中表現(xiàn)為對民生檔案等內容的關注。但是,很快這種理性化的苗頭就被淹沒在盲目跟風的大潮中。其曇花一現(xiàn)的乏力,根本原因就是缺乏專業(yè)責任感。責任是一種力量,是一種堅守,更是學人從事學術研究的根基,根基不穩(wěn)只能如墻頭蘆葦隨風倒。
四、強化檔案學人專業(yè)責任感的措施
(一)將草根派引入檔案專業(yè)的教育隊伍
草根派檔案學人既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又有一定的理論素養(yǎng),更為重要的是,他們具備著一種對本職工作異乎尋常的責任感。精神力量最大的特點就是可以傳染并在受體身上發(fā)揚光大。將草根派引入檔案專業(yè)的教育隊伍,不僅可以為學生帶來鮮活的實踐經驗,更為重要的是可以給他們帶來精神熏陶,逐步培養(yǎng)他們對專業(yè)的興趣和責任,甚至是對檔案專業(yè)的熱愛。
目前,我國開設檔案學專業(yè)教育的高校普遍缺乏師資力量,尤其是高學歷、高水平的教師,與此同時,許多開設文秘專業(yè)的高校對檔案教育也有著強烈的需求,許多高校從學校檔案館甚至是校外檔案局(館)聘請既有理論水平又有豐富實踐經驗的一線工作者承擔一些教學任務,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而通過此項途徑走進專業(yè)教育的草根派也大有人在。筆者認為,在聘請草根派檔案學人做兼職教師方面,步子可以再大一些,甚至可以和學校檔案館乃至校外檔案局(館)聯(lián)合培養(yǎng)學生,北京聯(lián)合大學和北京市檔案局(館)校政合作培養(yǎng)檔案人才的模式就非常值得學習和借鑒[10]。
(二)堅守自己的責任
權力越大責任越大,這句話對檔案學人來講尤為重要,尤其是對檔案專業(yè)的教師和博士研究生,前者是檔案專業(yè)學術研究的主力軍,后者是主要儲備力量,均是檔案學術資源和權利的主要占有者。檔案專業(yè)教師,尤其是教授、副教授們,他們不僅占有豐富的學術資源,而且還把握著關乎檔案學發(fā)展的命脈——招生的權利。在博士研究生招生的過程中,這一權利體現(xiàn)地更為明顯。檔案學博士的招生規(guī)模非常小,每年也就15人左右,這是檔案學術研究十分珍貴的儲備力量。因此,將那些熱愛檔案專業(yè),有志于檔案學術研究的人招收進博士生隊伍并加以認真負責地培養(yǎng)就顯得十分重要。相應地,對于已經占據這一地位的學生來講,視專業(yè)發(fā)展為己任,為將來真正從事檔案學術研究儲備知識,就不僅僅是為自己的發(fā)展積累資本,而是專業(yè)發(fā)展賦予的重大責任。檔案專業(yè)需要的是有責任心的博士研究生,而不是敷衍了事只為混文憑的人,因為它沒有資本,承擔不起這種資源的浪費。
(三)重振學術正氣
學術正氣是學術研究責任感的凝聚和體現(xiàn)。目前,檔案學領域迫切需要重整學術正氣,尤其是誠心誠摯、客觀科學地進行學術討論的正氣。筆者一直堅信,誠摯客觀的學術討論不僅是一種對學術研究負責任的態(tài)度,更會促進學術研究的發(fā)展。檔案界已經許久沒有這種討論的氛圍了。由于檔案學研究領域的圈子很小,彼此之間都很熟悉,大家都抱著一種與世無爭的態(tài)度,生怕說錯話得罪了他人,殊不知這種氣氛是不利于檔案學術研究的。爭論出真知,有爭論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才能促進學術的進步,如果大家都抱著一種事不關己的態(tài)度,檔案學術研究只能是一潭死水,毫無生機可言。
“事越辨越清,理越辯越明”。學術爭論不僅僅是觀點的商榷,思維、模式、方法都可以成為爭論的對象。爭論的陣地也不必局限于專業(yè)期刊,目前我國幾個重要的檔案專業(yè)論壇都可以成為戰(zhàn)場,而且在論壇上爭論更加自由,也更加快捷。
參考文獻:
[1]胡鴻杰.論檔案學人[J].檔案學通訊,2002(2):4-9.
[2]胡鴻杰.化腐朽為神奇——中國檔案學評析[M].北京:中國出版集團,2010:13.
[3]夏征農.辭海(第6版)(縮印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0.
[4]朱玉媛.關于檔案學基礎理論與應用理論研究范疇的認識[J].檔案學研究,2008(5):9-11.
[5]徐擁軍,張斌.中國大陸檔案高等教育發(fā)展研究[C].2011年海峽兩岸檔案暨縮微學術交流會論文集,北京.2011-07-22.
[6]葉恭綽.不受外界之利誘而后讀書真樂[N].光明日報,2011-09-23.
[7]顏海.檔案學專業(yè)發(fā)展歷程機遇與基點——基于“圖書館、情報與檔案管理”國家一級重點學科背景[J].檔案學通訊,2008(5):61-64.
[8]馮惠玲,張輯哲.檔案學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193.
[9]胡鴻杰.化腐朽為神奇——中國檔案學評析[M].北京:中國出版集團,2010:174.
[10]謝永憲,孫愛萍,沈蕾.校政合作培養(yǎng)檔案人才模式研究———以北京聯(lián)合大學檔案學專業(yè)與北京市檔案局(館)合作為例[J].檔案學通訊,2012(4):62-64.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信息資源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