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倉
前蘇聯所謂“紅色經典”《列寧在十月》和《列寧在1918》等電影在中國流傳甚廣,其中許多“經典臺詞”一度成為流行語、口頭禪,但從前蘇聯解秘檔案資料和前蘇共平反斯大林執(zhí)政時期冤假錯案的文件看,由斯大林幕后“編導”的《列寧在十月》和《列寧在1918》等所謂“紅色經典”電影純屬歪曲歷史、虛構事實的謊言。
現居莫斯科的俄羅斯作家格奧爾基在其文章《十月革命紅色經典謊言》中指出:在今天的莫斯科,由于民眾的呼聲,電視臺不敢播映這兩部電影。目前,莫斯科書店銷售的這兩部影片的DVD廣告定價155盧布(折合約6美元)。最有趣的是,DVD廣告影評明示:“列寧的形象是虛假的、復雜的和矛盾的。我們今天全然已知。而從前那關于列寧的一切都如出一轍:他是天才的、當之無愧的、榜樣型的形象。請君觀賞,在那個年代他是個什么樣子。”
1930年代中期,斯大林借大清洗運動將“十月革命”的參與者、見證人,特別是自己的主要政敵基本消滅殆盡后,決定用文藝手段,特別是電影方式重新書寫黨史和革命史,突出他個人。1937年至1939年,由斯大林“編導”的謊言電影“經典”橫空出世。
“十月革命”的實際領導者是托洛茨基,在“十月革命”后若干年里,托洛茨基與列寧的畫像時常并列掛在一起,托洛茨基的地位遠在其他領導人之上。電影《列寧在十月》從頭至尾篡改、偽造歷史,將托洛茨基的歷史地位及其功績刻意抹掉。影片以虛構的列寧衛(wèi)士瓦西里為“紅線”,編造列寧與瓦西里在芬蘭的“火車對話”,捏造中央會議,將斯大林虛構為列寧影子和正確路線的唯一代表,借劇中人“列寧”之口污蔑托洛茨基等人,將革命元勛涂改為歷史罪人。
俄共建政初期,由列寧推薦,俄共中央決定,托洛茨基出任陸海軍人民委員(國防部長)和革命最高軍事委員會主席(軍委主席)。在中央,托洛茨基主管軍事并直接領導紅軍,列寧主管黨務,間接過問軍事。當時,斯大林的職務僅是“民族事務人民委員”。影片《列寧在1918》描述斯大林在前線收到托洛茨基的一個帶有“暗害性”的命令后,以蔑視的語氣,從容不迫地給電報員口述回電:“我們不理睬它。人民委員斯大林(簽名)”。更為卑劣的是,影片給虛構的克里姆林宮衛(wèi)隊長馬特維耶夫編造臨終遺言:“瓦西里,快去救列寧!布哈林是叛徒!”以藝術手法給革命先驅布哈林羅織罪名。
兩部謊言“經典”電影全部是由刻意虛構,沒有邏輯關系的假故事疊加而成的。不用參照解秘檔案和公開文件,單純看影片,只要留意故事細節(jié)和矛盾,明眼人便可看穿其虛假性。就人物和故事而言,除前蘇共頭面人物外,影片中的小人物及其故事情節(jié)全是虛構的,主要人物、次要人物和小人物的情景對話也是編造的權力斗爭“炮彈”,其中多數情景編造得拙劣可笑。糧食調配由糧食部專管,列寧怎么可能指派衛(wèi)士瓦西里去斯大林那里往莫斯科運糧呢?此一謊言旨在將斯大林塑造成莫斯科人民的“大救星”。克里姆林宮戒備森嚴,孤兒小女孩焉能跑進列寧辦公室外的電報房?“階級敵人”富農老頭怎么可能溜進列寧廚房“向列寧要真理”?影片描寫列寧遇刺后,躺在病床上半夢半醒地對醫(yī)生喃喃道:“假如這就是最后了,我要做出決定,讓斯大林同志來,讓斯大林同志快點來呀!”這個情節(jié)完全是在編造“臨終囑咐”,傳播“斯大林是列寧生前指定的接班人”的鬼話。影片中列寧與高爾基的幾次談話“故事”也是謊言,目的在于煽動階級仇恨,為大清洗制造虛假依據,抹黑不聽話的高爾基。在病床前,列寧對高爾基說:“我的身上留下知識分子的子彈”,高爾基羞愧地低下頭。這個情景無形中損害了列寧形象,羞辱并威脅高爾基及其身后的蘇俄知識界,使觀眾不寒而栗。
比兩部謊言“經典”更為諷刺的是,參與制造謊言的多名演職人員先后遭到逮捕,或限制自由。兩片攝制組中最先被捕的是飾演瓦西里的首選演員基其,他幾乎是在開拍前一瞬間被捕,攝制組不得不臨場換將?!读袑幵谑隆窔⑶嘀?,總導演舒米亞茨基被捕。兩片制成后,斯大林下令,列寧飾演者休金,斯大林飾演者凱洛萬尼不準飾演其他角色,二人的藝術生命從此終結。
(選自《各界》2012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