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明康
【經(jīng)典品讀】
別云間
夏完淳
三年羈旅客,今日又南冠。
無限河山淚,誰言天地寬?
已知泉路近,欲別故鄉(xiāng)難。
毅魄歸來日,靈旗空際看。
【賞析】
夏完淳,明末少年抗清英雄,著名詩人。
《別云間》一詩是詩人1647年被捕時寫的。隨后,他被押至南京,因拒絕清政府的誘降,英勇就義。這時他才16歲。作為一首悲壯慷慨的絕命詩,《別云間》表達了詩人對祖國河山、親人、故土和自由生活的深深眷戀之情,抒發(fā)了詩人國仇未報,壯志難伸的悲憤心情和誓死不屈的斗志。
首聯(lián)敘事。將詩人從父允彝、師陳子龍起兵抗清到身落敵手這三年輾轉飄零、艱苦卓絕的抗清斗爭生活作了高度簡潔的概括。起筆看似平靜,但仍能讀出詩人激越翻滾的情感波瀾,和平靜敘事之中所深含的詩人滿腔辛酸與無限沉痛。
頷聯(lián)抒寫詩人按捺不住的滿腔悲憤。身陷囹圄,壯志難酬,復國理想終成泡影,于是詩人悲憤了:“無限河山淚,誰言天地寬?”大明江山支離破碎,滿目瘡痍,衰頹破敗,面對這一切,詩人忍不住向上蒼發(fā)出“誰言天地寬”的質(zhì)問與詰責。
頸聯(lián)坦露對故鄉(xiāng)、親人的依戀之情。無論怎樣失望、悲憤與哀慟,詩人終究對自己的人生結局非常清醒:“已知泉路近”。生命行將終結,“欲別故鄉(xiāng)難”卻是最難的事!原來,涌上他心頭的不僅有國恨,更有家仇。父起義兵敗,為國捐軀了。而今,母親改嫁,新婚妻子在家孤守,自己作為家中唯一的男孩,此次也難免一死。想起這一切的一切,詩人內(nèi)心自然涌起對家人深深的愧疚和無限依戀。
尾聯(lián)述志。盡管故鄉(xiāng)牽魂難別,但詩人終將恢復大志放在兒女私情之上,最終表明心跡:“毅魄歸來日,靈旗空際看?!边@是“已知泉路近”的詩人坦然作出“毅魄歸來日”的打算。未竟大業(yè),死后也要看到恢復大明江山。這種堅貞不屈的戰(zhàn)斗精神、盡忠報國的赤子情懷,為后人樹立起一座國家與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不朽豐碑。
全詩思路流暢清晰,感情悲憤跌宕,格調(diào)慷慨豪壯,讀來令人蕩氣回腸。
【學生佳作】
爺爺?shù)膼?/p>
陳麗丹
這一年的棗兒同往年一樣,紅的,黃的,青的掛滿了枝頭。摘下一顆品嘗,真的好甜。這味道為何如此熟悉?哦!這是愛的味道。
小的時候我家里并不寬裕,門前的幾棵棗樹便是我們解饞的好東西。每到夏末,我便會吵著叫爺爺為我摘棗兒。
那年的棗兒結的好,滿滿一樹。一大早我就吵著要棗兒吃,我一路小跑到正在干活的爺爺身邊,吵鬧著叫爺爺為我去摘。爺爺用搭在肩上的帕子將一身的汗一擦,便領著我去摘。對了,爺爺那年已有六十多歲了。
高高的棗樹立在那兒,它正等著我,滿樹的棗兒正向我招手呢!我趕緊催著爺爺上樹去摘。爺爺將兩手唾上啐沫,將腿踩到枝丫上使勁一蹬,吃力的爬上了樹,我高興的跳著要爺爺為我摘枝末的那串最紅的。爺爺一手攀著枝,兩只腳慢慢向外挪動著,我似乎看見爺爺?shù)碾p腳在顫抖!他小心翼翼的用一只手勾住了一串,扭過頭來對我勉強一笑,臉上的汗順著凸出的骨頭流下來,滴落在手臂上打濕了手中的棗兒。爺爺將棗兒扔了下來,好甜呀!我開心的一邊品嘗著,一邊坐在草地上看著滿樹的棗兒和樹上的爺爺。在太陽照射下,稀稀疏疏的樹葉影子映在爺爺?shù)纳砩?,我突然覺得爺爺?shù)谋秤帮@得好高大、好神勇。我笑著對爺爺說:“爺爺你好像電視里的孫悟空,好會爬樹哦!”爺爺不作聲只是沖我笑一笑。我生氣的認為爺爺不理我,便不作聲了。過了一陣,爺爺可能沒有聽見我的聲音,自己又不能轉過身來,便大聲的叫喚我,我不作聲,爺爺可能是急了,試圖轉過身來。這時只聽“咔嚓”一聲,爺爺從樹上掉了下來。爺爺一動也不動,我嚇得哭了起來。過了一會兒,爺爺緩過氣來,當聽見我的哭聲時,抬起沾滿泥土的手摸著我的頭說:“爺爺沒事,只是剛才睡了一覺,下次爺爺叫你時你要答應,知道嗎?不然爺爺會著急的?!蔽铱拗箘劈c著頭。我叫來了姑姑她們,姑姑手忙腳亂的將爺爺抬回家??粗奁奈液凸霉茫瑺敔斠琅f逞強地說:“不礙事,我又不是死了,丹丹,那邊有棗子,自己去吃。”我更加大聲哭了起來。當天爺爺被姑姑們送到了縣城醫(yī)院,我目送著遠去的船兒,后悔莫及。
雖然這件事已過去五年了,但是我還是不能原諒自己。如果自己當時不叫爺爺為我摘棗兒,如果自己不頑皮,及時答應了爺爺,他就不會從樹上跌下來,我自責??!
滿樹的棗兒就像爺爺那無盡的愛。甜甜的,讓我永生不忘。我爬上了樹,決定親手為爺爺摘一次棗兒。
【名師點睛】
讀與悟
時間的流逝,可以淡化許多往事。可在歷史的長河中,有一顆星星永遠閃亮,那便是親情。時間可以讓人丟失一切,可是血濃于水的親情是割舍不去的。即使有一天,親人離去,但他們的愛卻永遠留在子女靈魂的最深處。
讀與寫
一、深情描寫“愛”的過程和細節(jié)。比如,六十多歲的祖父爬樹的吃力,站在樹上雙腳顫抖,不聞孫兒應答而轉身從樹上摔下,醒后叫孫兒吃棗等情形,都寫得十分具體細致,真實感人。
二、擷取典型行為、動作傳情。如第三段寫“我”將正在干活的爺爺叫來摘棗,“爺爺用搭在肩上的帕子將一身的汗一擦,便領著我去摘”一句,足見爺爺對孫兒的愛之深。
三、心理描寫出色。如結末兩段細致描寫了“我”的自責和知恩圖報的內(nèi)心,豐富并升華了主題。
【名人范本】
芳草斜陽
輪子
那個時候天空很高遠,潔凈而澄碧。很空靈,就像劃過了一聲小鳥的脆啼。大地遼闊,一馬平川,遠方還悠遠地傳揚著牧馬人的歌聲。
那年我頂多五歲,一個不知煩惱憂悶的年齡。然而,令母親憂慮的是,我竟不會說話。我非常想開口,可是,總像有什么堵住嗓子,無法出聲。在蒼茫的草原上,我就像一粒小黑點,整天無憂無慮、無聲無息地玩耍著。一天,在大人們趕著羊群出去后,我獨自一人離開帳篷,沿著一條小溪不知不覺地走遠了。
那是一條精靈似的美麗溪流。溪水清洌,水草柔美,溪中礫石粒粒可數(shù),草原上的神靈——金燦燦的太陽,在我的腦門上方寧靜地照耀著。溪水流向何處?亮晶晶的波光誘惑著我走向遠方,溪水里的五彩石、小蝦米早已讓我忘掉了一切。
后來,走得倦了,我上了一個山崗。極目遠眺,這才發(fā)現(xiàn)迷失了我的家園、我的兄長和親愛的母親。一陣憂急,我流下淚來,喉嚨里發(fā)出了哭音。我開始往回走,可是,先前并不在意的溪澗岔道已經(jīng)讓我茫無頭緒。
走過了一個又一個山崗,翻過了一個又一個坡嶺,徒勞的奔徙逐漸擊潰了我的意志。那天特別漫長,中午時分,我在饑餓、驚嚇與疲倦中睡著了,在一個小山崗上。
黃昏時分,我醒了過來,觸眼的是芳草青青,斜陽凄迷。眼看霧靄降臨,我一陣心悸,不自禁地在草原上狂奔不止:媽媽,你在哪里?哭聲穿透草原上空,我相信母親定會聽見兒子的呼喚。礫石啃咬著我的腳趾,草秸劃破了我的腳掌,所有的疼痛并不能阻止我的奔走,即使絆倒在地摔得頭破血流,也阻止不了我奔向母親。
眼看斜陽一點點地退隱,我心急如焚,卻又手足無措。我孤零零地站在一個小小的山坡上,一如一棵孤立無助的小草。柔風吹拂著我,余暉吻著我的淚水。我雙眼望著太陽消隱的方向,驚心動魄、凄厲地喊出了“媽——媽——”。
許多年以后,這一驚世駭俗的呼喊仍會穿透時空而來,讓我的雙眼情不自禁地爬上淚花。有誰能相信,一個從來未曾說話的小孩子,能在瞬間之內(nèi)從心靈深處爆發(fā)出那聲至熱至切的呼喊!
就在那聲呼喊之后,奇跡出現(xiàn)了。母親出現(xiàn)在數(shù)百米之外的一個小山上。那正是夕陽消隱的方向。斜陽把母親的身影長長地打在草原上,母親飄拂的長發(fā)、披散的衣襟、揮動的雙手一瞬之間定格成了兒子永遠的風景:芳草,你能報償?shù)昧四赣H的三春暉嗎?斜陽一如母親,將她畢生的精力與關愛,傾注于兒女……從那以后,我居然能很順利地說話了。我相信,那是靈魂的力量。
十年后,母親去世了,再十年后,我流落到遠方。當我每次回歸家中,總要去看看母親的墳塋。那個長滿衰草的小小的沙灘,一如母親風干的軀體,孤零零地守望著草原上一茬又一茬的芳草,一度又一度的斜陽……(選自《作文與考試》)
【心靈牧歌】
讀與悟
這篇抒情短章通過對童年生活的回憶,歌頌了人間最偉大的愛——母愛。作者托物寄意,用木刻般的凄迷畫面表達了對母親的思念和對母愛的贊美。同時,作者還將用傷感的刻刀雕刻出來的美麗畫面,永遠定格在“我”的記憶中,定格成永恒的風景!不愧一篇構思精巧,形神兼?zhèn)?,文才華麗,意境深邃的美文!
讀與寫
一、采用白描描繪背景。如第一節(jié)描繪出的:遼闊而一馬平川的大草原,潔凈、澄澈而高遠的藍天,脆啼的小鳥,牧馬人悠揚的歌聲等。
二、巧用修辭生動表達。本文大量運用通感、比擬、排比等修辭手法,將文章詩一般的情緒表達得淋漓盡致,也使文章的節(jié)奏、語言、情緒、意境達到了高度統(tǒng)一。
三、定格畫面巧妙升華。如本文最后一節(jié)對母親去了,墳塋被荒草淹沒的畫面定格,升華了感情,引起了讀者的深思和共鳴。
生活的格言
巴爾蒙特
我問自由的風,
我怎樣才能年輕。
嬉戲的風兒對我說:
“像煙和風一樣輕靈!”
我問廣袤的海,
什么是生活最偉大的格言。
喧鬧的大海對我說:
“要像我一樣永遠奔騰澎湃!”
我問高天的太陽,
我怎樣才能發(fā)出比朝霞更明亮的光。
太陽沒有回答我,
可我的靈魂卻聽到了它的回答:“要發(fā)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