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萍
要想學到一門技藝的精髓,僅靠網(wǎng)絡學習和與達人廝混是不夠的,必得拜到一位高人門下,悉心聽從師傅的教導,聆聽師傅的告誡,學習技藝的精要,了解技藝的文化內(nèi)涵,更重要的是,跟著師傅學習如何做一個手藝人。
可是,找誰學?學什么?如何學?
在這個快速、浮躁的社會,能靜下心來學一門手藝的人并不多,有耐心有資本有時間傳授技藝的大師也較少……
走進工作室拜師
時??吹竭@樣的新聞,某大師苦惱收不到徒弟,感嘆手藝后繼無人;某手藝達人想要拜師,不知道怎么拜師……信息,有時候不太對稱。
去年9月,杭州工藝美術(shù)博物館推出“國家級工藝美術(shù)大師帶徒學藝”項目,為杭州五位國家級大師全國海選24位徒弟,很快吸引到192位年輕人報名。今年1月11日,杭州工美館為他們舉行了正式拜師儀式。館長陶學峰很欣慰,“這些年輕人都是真心喜歡傳統(tǒng)技藝,好幾個在拜師儀式前就跟著大師先學起來了?!?/p>
近年來,大師帶徒開始流行“代招”方式,即大師成立工作室,由政府、工美協(xié)會、工美博物館等幫忙招收徒弟。這些機構(gòu)人脈廣、思路活,不但可以引導更多的年輕人來跟著大師學手藝,還從經(jīng)濟上給予一定支持,解決部分后顧之憂,并且借此機會推廣宣傳這些技藝,擴大它們的影響力。
“師傅領(lǐng)進門,修行在各人”這句話也適合“代招”。盡管都是國家級大師的關(guān)門弟子,但杭州工美館協(xié)助招收的這24位學徒能否出師還是個未知數(shù),畢竟有三到五年的學藝時間,三五年,對于今天這個社會來說,太長,對于學習技藝的時間來說,又太短。
錫繡大師吳鳴文工作室在無錫市薛家花園中,這是一座有名的古典建筑,鬧中取靜,很適合做刺繡。走進工作室,靠窗一排坐著兩個繡娘,正低頭忙著手中的活,身旁的錫繡大師吳鳴文不是給她們指點。
招收徒弟源于2007年,當時吳鳴文受邀在無錫旅游商貿(mào)技校開設了一個免費錫繡興趣班,雖然學員總有變動,常年下來竟然總能保持20人左右,甚至有人要求拜她為師,這令堅持錫繡這門瀕臨滅絕技藝的吳鳴文很是欣慰。當拿到政府撥付的10萬元扶持款項時,她便從興趣班收了七個徒弟,手把手地教學。由于每個月只能拿到政府負擔的600元學徒生活費,而學習的時間卻是漫長而又枯燥的,慢慢有些堅持不下去,選擇了離開。最終只剩下胡曄新和邵敏兩個學徒。
邵敏正靜靜繡一幅江南春色雙面繡,作品尺幅不大,她說繡這樣一幅作品需要兩個多月?!板a繡很細膩,某些地方要求絲線為常規(guī)絲線的1/80,繡好一片葉子都很有成就感?!彼f,“這里很安靜,適合做刺繡,還可以修身養(yǎng)性?!备鴧区Q文大師已有五年多,看著一起進來的姐妹一個個離開,她不是沒有迷茫過,也曾質(zhì)疑過自己的選擇。最后堅持下來的原因也簡單,當初帶著滿腔熱誠來學藝,豈能半途而廢。“既然知道這門技藝瀕臨滅絕,就更不能放棄了?!彼?,“要當好一個繡娘就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凈。我們的工作室節(jié)假日開放,算是傳承國家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好窗口。我要在這里堅守下去,讓更多的人知道錫繡?!?/p>
對于沒有堅持下去的五位徒弟,吳鳴文毫無怨言,只輕輕搖搖頭,“確實苦。”談起剩下的兩個徒弟,她很是滿足?!八齻兌己苡袧撡|(zhì)?!?/p>
這位蟬聯(lián)過中國工藝美術(shù)最高獎“百花獎”刺繡類金獎的老師,并沒有什么特別的教學手法,不過是從一條線,一片葉子,一朵花教起,親手演示,親身示范,強調(diào)反面的手感,徒弟性急的時候,她微笑著示意:“慢一點,慢一點?!睘榱藨冬F(xiàn)實的需求,她也會帶著徒弟制作一些與景點結(jié)合的旅游產(chǎn)品,結(jié)果大受游客歡迎。徒弟有了好作品,她毫不吝嗇帶著一起參展。終于在2012年,邵敏和胡曄新的作品在中國(杭州)工藝美術(shù)精品博覽會上獲得銅獎。獲得獎項,令徒弟的心穩(wěn)了不少,師傅教起來也更有了方向。
如今胡曄新和邵敏雙雙接過老師的教鞭,去學校教孩子們學習錫繡,探尋傳承的更多途徑。堅信堅持下去,早晚有一天,她們也可以像老師吳鳴文一樣,用作品說話,為錫繡代言。
有人說過:一項技藝,對于懂的人來說,就算藏得再深也值得去發(fā)現(xiàn),也可以被找到。我想,對于學藝的人來說,也是如此。
換一種思路
我們總是被那些美麗的傳統(tǒng)工藝所征服,我們也總是為那些傳統(tǒng)工藝招不到徒弟而惋惜。事實上,想學手藝的人很多,滿腔熱誠的人也不少,但是,我們生活在一個現(xiàn)實的社會,每個人身上都有責任與負擔,不太可能放開一切去學一門手藝。
為什么一定要堅持傳統(tǒng)的學藝方式?為什么不能把眼光放開一點?其實,大師們完全可以換一種思路,教學方式活絡一點,或許能吸引更多年輕人的目光。
留青竹刻大師喬錦洪在家中成立了工作室,這些年先后收了不少徒弟,大多因為現(xiàn)實原因中途“逃離”?!爱斀駮r代,讓年輕人守著清苦的竹刻確實不現(xiàn)實,專門找徒弟似乎不太可能?!睂δ贻p人的“背離”,喬錦洪表示理解,“時代不同了,年輕人的生活擔子更重了?!?/p>
對此,他選擇打破傳統(tǒng),開展形式多樣的俱樂部、培訓班,先培養(yǎng)大家對竹刻的興趣,尤其今年,他和女兒喬瑜舉辦了一個竹刻沙龍,每周三次竹刻課,竟吸引了50余人按時參與,他很是欣慰。今年,當?shù)匚幕謳退辛?個徒弟,還給予經(jīng)濟支持,每個徒弟每月給予1400元補貼,一定程度解決了傳承的后顧之憂。專業(yè)帶徒和業(yè)余沙龍教學并行,喬錦洪將傳承之路慢慢擴大。
在徒弟“背離”這一點上,木雕唐卡創(chuàng)始人童永全最看得開。他招收徒弟要求極高,必須是工藝精湛的木雕師,開出的條件也極好,不收學費,所有弟子均領(lǐng)月薪,最高1.5萬元,最低也有1000多元。每一幅作品開始之前,都會給徒弟們上課,“我認為木雕唐卡是一門嚴謹?shù)乃囆g(shù),要對它有敬畏之心,”每一幅作品,他都要求盡善盡美,不設交付期限,有不明白的地方隨時都可以問。曾經(jīng)有一幅70cm×90cm的《阿彌陀佛》木雕唐卡,他的兩個弟子花了兩年多才完成,童永全開個兩個徒弟的工資,超過30萬元。
盡管這樣,也有徒弟學到技術(shù)就另覓高枝了。問他是否擔心離開的弟子會搶他的木雕唐卡生意,他堅決搖頭:“我巴不得搞這一行的人越來越多,這樣競爭打了大家才會在藝術(shù)性上下功夫?!?/p>
不過也要看到,童永全本身經(jīng)濟實力比較雄厚,沒有經(jīng)濟負擔,而有些大師則是依賴手藝生存,一旦教會徒弟,的確可能存在“餓死師傅”的情況。
在收徒方式上,杭州西湖竹骨綢傘傳承人宋志明全部采取“兼職徒弟”。“采用傳統(tǒng)的師徒傳承方式已經(jīng)不現(xiàn)實了,外面誘惑太多而這個手藝又不能很快產(chǎn)生經(jīng)濟效益?!彼麕ш?個徒弟都是“兼職”,屬于動員身邊的熟人,得空過來學習、制作綢傘則可?!拔乙笏麄兠總€人都能學幾道工藝,起碼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先把這個手藝給傳承下來?!?/p>
是的,首先是傳承。只要技藝可以傳承下去,起碼在它重新受歡迎的時候還在。
大師授課有講究
手工行業(yè)門類眾多,兼大師的性格差異,各自教學方式也大有不同。
中國工藝美術(shù)大師、東陽木雕大師陸光正好為人師,在東陽木雕學校擔任校長的十幾年間,親抓教學,每年培養(yǎng)出來百余名學生。辦學是個勞心勞力的事,要招生,要為畢業(yè)學生謀出路,還要應付方方面的壓力和阻力。陸光正從沒喊過一句苦,跑資金、爭取社會支持,忙得不亦樂乎。十幾年下來,一千多學生成為東陽木雕的骨干力量,其中不乏才華出眾的佼佼者,黃小明就是陸光正的得意門生,繼承了他絕大部分技藝。
東陽木雕學校關(guān)閉后,陸光正又開辦了自己的工作室,繼續(xù)堅持培養(yǎng)后繼人才。他因材施教,注重對學生理論知識和實際動手能力的雙重培養(yǎng),他說,要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木雕師,不僅要有較好的繪畫基礎和理論修養(yǎng),還要有四五年的時間動手操作。
“盡管東陽木雕的傳人在四大木雕居于首位,但年輕一代從藝者相比從前少了太多,愿意花十幾年學木雕更是寥寥無幾,長此以往,東陽木雕也會后繼無人?!睘榱宋贻p人的目光,陸光正煞費苦心。他在東陽中小學開設木雕興趣班,引起孩子們對木雕的興趣;在浙江廣廈建設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開設木雕專業(yè),招收對繪畫和木雕有興趣的初中畢業(yè)生進行重點培養(yǎng);學校畢業(yè)后,將這些學子納入公司,在實踐中繼續(xù)深造……
選擇在學校開辦木雕專業(yè),是因為“進入專業(yè)院校的學生,能學到各家木雕技藝長處,技術(shù)更全面,創(chuàng)新能力也會更強。”陸光正笑,“我們這一代不能成為大師的終結(jié)者,而是要積極催生新一代的大師。”如今,他的弟子已不再局限于江浙當?shù)兀驯榧叭珖?。藝無止境,陸光正滿腔熱情,堅信可以領(lǐng)略藝術(shù)真正的無限風光。
還是那句話,師傅領(lǐng)進門,修行在各人。就算是大師,也只能帶你進入殿堂的大門,走進去,能走多遠,能看多少風景,還在于各自的堅持、領(lǐng)悟……